封面一 封面二 封面三 封底一 封底二 本月文章本社时评封面展示    
相约花海毕节 共享春茶盛宴
本刊评论员


   4月的毕节,氤氲着茶香。毕节市以举办首届贵州古茶文化节为契机,以茶会友、以茶结缘、以茶兴业。来自省内外茶界的知名专家、茶叶行业协会负责人、茶商茶企代表、媒体记者共500余人,相约花海毕节,共享一场春茶的饕餮盛宴。
   4月14日至16日,首届贵州古茶文化节在七星关区隆重举行。毕节市以“生态毕节、古茶之乡、太极古茶、与您共享”为主题,组织开展“谈古论茶·寻找古茶树”、“太极古茶杯”斗茶赛暨制茶大赛、古茶品茗暨农特产品展销会等系列活动。活动现场,20家企业共计签约金额达10.8亿元。
   高山云雾出好茶,好茶生在乌蒙山。毕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寡日照的自然环境和优良适宜的气候条件,孕育了“芽叶肥壮、嫩绿油亮”的高原佳茗,赋予了毕节茶“香高馥郁、鲜爽醇厚”的独特魅力。
   毕节产茶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西汉时期。《汉书》记载:“西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遣汉中郎将唐蒙通夷,携枸酱、茶、蜜返京……”据东晋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记载:“平夷县,郡治,有䂪津、安乐水,山出茶、蜜。”乾隆《贵州通志》云“茶出平远山岩间,制如法,味甚佳”。
   毕节茶事甚早,各种文献资料里记录了人们的采茶活动。清代毕节进士路孟逵在《踏青词》里写道:“次第寻芳到水涯,绿云迢递有人家。携篮若问来何处,不是求桑是采茶。”晚清威宁诗人宁泉在《毕节竹枝词六章》里吟咏:“衫镶喜鹊鬓堆鸭,朝采柔桑暮采茶。”由此可见,采茶已成为人们普遍的农事活动。
   毕节是贵州省茶树原产地的核心区域,古茶树分布区域广、数量多。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有古茶树30万余株(1000年以上的1200余株、500年以上的2500余株),目前已挂牌保护10万余株。长在毕节深山的古茶树,在这个春天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人民网刊文赞道:“与其说横空出世,不如说蛰伏已久。千百年来隐于毕节深山之中的古茶树,如今另开生面成为古茶产品远销海内外。”
   悠远亘古的茶历史,源远流长的茶文化,缭绕着绵延千年的氤氲茶香。首届贵州古茶文化节的举办,可谓正逢其时、正当其势。4月14日至17日,金沙县和七星关区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结合茶旅融合发展,推出品茗交流、斗茶竞技、农特产品展销、非遗文艺表演等活动,给各方宾朋带来全新的体验。
   一杯香茗,升腾着枝繁叶茂的绿色盛景;一片茶叶,舒展着如诗如画的绿水青山。毕节市初步建成以纳雍县为中心的“中国高山生态有机茶之乡”产业带、以金沙县为中心的“中国贡茶之乡”产业带、以七星关区为中心的“中国古树茶之乡”产业带、以织金县为主的“高氨基酸茶”产业带、以威宁自治县为主的“乌撒烤茶”产业带,6个县(市、区)被列为“贵州重点产茶县”,金沙县连续5年入选“中国茶业百强县域”。
   乡村因茶而美,群众依茶而富。毕节市坚持把茶产业作为“八大特色产业”之一,将茶产业与新型工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相结合,做足茶文化、做好茶品质、做深茶市场,持续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使其逐步成为特色产业、绿色产业、致富产业。截至2022年,毕节市茶园面积已达100余万亩,投产茶园43万亩;茶产业带动全市7.25万户、19.98万群众就业,实现人均增收3250元以上。
   用心品味茶之美,用情传承茶文化。我们要充分发挥政策、资源、人口“三大优势”,大力实施“市场换产业、资源换投资”战略,通过将毕节茶与历史文化、山水生态、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培育毕节茶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全面提升毕节茶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让毕节茶美名远扬、香飘世界!(执笔:程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