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一 封面二 封面三 封底一 封底二 本月文章本社时评封面展示    
毕节试验区•马铃薯•精准脱贫
本刊评论员
  一场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盛宴——2017年中国马铃薯大会暨中国•贵州(毕节)马铃薯产业博览会让人们聚焦毕节试验区。
  毕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风光秀美、物产富饶。1988年6月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的建立开启了毕节发展的新征程,毕节试验区29年的实践为科学发展、精准脱贫作出了可贵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毕节是科学发展的试验区,是全国唯一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正是科学治贫的强烈愿望催生了毕节试验区。1985年春夏之交,新华社贵州分社记者刘子富发出的内参《赫章县有一万二千多户农民断粮》引起中央决策层的关注,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的习仲勋同志对内参作出重要批示,要求贵州省委“对这类地区,规定个时限,有个可行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扎扎实实地多做工作,改变这种面貌”。刚履新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立即到偏远的农村开展广泛的调研,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后,提出了建立毕节试验区的科学构想。建立试验区旨在挑战人口膨胀、生态恶化、经济贫困“三大难题”,探索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路子。在胡锦涛同志的倡导和推动下,1988年6月9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毕节试验区因而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孕育地。
  毕节是肩负特殊使命的试验区。毕节试验区建立要解决的不仅仅是毕节的问题,而是要通过毕节的试验为全省和贫困岩溶地区发展探路子,从建立之日起就肩负着“近期作示范、长远探路子”的使命。2014年5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毕节试验区工作作出的重要批示中,赋予毕节试验区“两新”使命: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一条新路子,在多党合作服务改革发展实践中探索新经验。
  为了不负总书记重托,试验区广大干部群众砥砺奋进,经济社会长足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特别是近年来发展马铃薯产业取得了突出成绩,在精准脱贫方面发挥了明显作用。2016年,威宁自治县探索“三膜覆盖早熟马铃薯栽培技术”的扶贫新路,在该县草海、双龙、麻乍等10余个乡(镇、街道)种植三膜马铃薯1万余亩,覆盖贫困农户3700多户,直接带动5000多名薯农增收,增加农民收入1亿多元。这仅是毕节试验区通过发展马铃薯产业实现精准脱贫的一个缩影。
  马铃薯在毕节种植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清代前期就传入了毕节境内。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马铃薯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这种感情也是一份乡愁,在毕节籍著名女作家西篱的散文《沉默的洋芋》中我们就能触摸到这份浓浓的乡愁。
  毕节试验区马铃薯产业真正得到快速发展是在本世纪以后。原毕节地委、毕节地区行署出台了《关于推进毕节地区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意见》,并将马铃薯作为“5个100亿”工程来抓;近年来,毕节市又把马铃薯产业作为农业六大板块经济之一,积极发展马铃薯加工业,建设马铃薯产业示范园区。目前,毕节已成为全国马铃薯四大主产区之一,同时是贵州省最大的马铃薯主产区,威宁县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南方马铃薯之乡”称号。随着我市山地农特产品公共品牌“乌蒙山宝•毕节珍好”的发展壮大,毕节试验区马铃薯品牌必将拥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发展马铃薯产业助推精准脱贫是试验区人践行总书记赋予的“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一条新路子”使命交出的一份精彩答卷。相信2017年中国马铃薯大会暨中国•贵州(毕节)马铃薯产业博览会的召开将汇聚更多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智慧和力量,为马铃薯产业发展锦上添花。(执笔:李 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