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一 封面二 封面三 封底一 封底二 本月文章本社时评封面展示    
不负重托 奋力前行
本刊评论员
  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春天,全省脱贫攻坚春季攻势的“第一枪”在我市威宁自治县石门乡打响。
  2月6日至8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敏尔深入石门乡蹲点调研,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并召开座谈会,发出脱贫攻坚春季攻势动员令。这饱含着省委对毕节试验区广大干部和各族群众的信任与重托。
  为什么会选择在毕节、在石门发起全省脱贫攻坚春季攻势呢?
  首先,毕节脱贫攻坚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虽然经过了29年的发展,毕节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普遍贫困到基本小康的跨越,但是目前毕节市还有92.43万贫困人口尚未脱贫,约占全省的1/4,全国的1/50,是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地区。
  其次,毕节是科学发展的试验区,建立试验区力求应对的挑战、解决的难题今天依然存在。毕节试验区是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可以说,是科学治贫的强烈愿望催生了毕节试验区。1985年春夏之交,新华社贵州分社记者刘子富发出的内参《赫章县有一万二千多户农民断粮》引起中央决策层的关注,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的习仲勋同志对内参作出重要批示,要求贵州省委“对这类地区,规定个时限,有个可行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扎扎实实地多做工作,改变这种面貌。”刚履新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立即到偏远的农村开展广泛的调研,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后,提出了建立毕节试验区的科学构想。建立试验区旨在挑战人口膨胀、生态恶化、经济贫困“三大难题”,探索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路子。在胡锦涛同志的倡导和推动下,1988年6月9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毕节试验区因而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孕育地。
  再次,毕节是肩负使命的试验区。毕节试验区建立要解决的不仅仅是毕节的问题,而是要通过毕节的试验为全省和贫困岩溶地区发展探路子,从建立之日起就肩负着“近期作示范、长远探路子”的使命。2011年5月21日,贵州省委、省政府为全力支持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在毕节隆重召开了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推动大会,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栗战书同志在会上对毕节试验区的试验示范价值作了高度精准的概括:“毕节试验区不仅是毕节人民的试验区,也是贵州人民的试验区,更是全国人民的试验区。”2014年5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毕节试验区工作作出的批示中,赋予毕节试验区“两新”使命: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一条新路子,在多党合作服务改革发展实践中探索新经验。为了不负期待、不辱使命,2016年3月,贵州省委对毕节提出了“坚持三大主题,建设四个高地,打造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升级版”的工作要求。
  为什么全省脱贫攻坚春季攻势从毕节发起,答案就在这里:毕节试验区建立力求解决的难题和挑战今天依然存在,毕节依然是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地方,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毕节是肩负神圣使命的地方,毕节的脱贫攻坚经验应为全国、全世界的贫困地区提供借鉴和示范。因此,打响“第一枪”后,就看我们如何抓住战机、把握战局,最终赢得整个战役的胜利。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理解全省脱贫攻坚春季攻势在毕节发起。那么,为什么选择在毕节市威宁县的石门乡打响“第一枪”呢?这是因为石门偏远、落后,脱贫攻坚任务重;还因为石门历史文化厚重,胡锦涛同志到任贵州省委书记的第一天,就向身边的同志们讲石门坎和柏格里的故事。今天,省委选择在石门乡打响全省脱贫攻坚春季攻势的“第一枪”,正是为了表明我们共产党人不忘初心,这个初心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让石门这样贫困地方的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
  一年多来,石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陈敏尔书记总结:最根本的变化是交通、最明显的变化是城乡面貌、最可持续的变化是产业、最喜人的变化是教育、最宝贵的变化是干部群众的精气神。石门的巨变是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的缩影,有理由相信:毕节试验区一定能够打赢脱贫攻坚战,为贫困地区作示范,与全国全省实现同步小康!(执笔:李 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