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毕节“明通进士”路同升
毕节“明通进士”路同升
作者:文|毕节试验区 程 红  发布日期:2024/4/7 阅读次数:

中国建筑史学的先驱乐嘉藻在《中国建筑史·后序》里云:“路氏,吾黔毕节之著姓也。”毕节路氏一族,路元升支系广为人知,而路同升支系鲜被人们关注。道光《大定府志》在叙述路元升、路同升的事迹时,因未采辑到第一手资料,“惜无谱状可稽,姑言其概,以俟后之君子焉”。

据《路瑄履历》记载,路同升为乾隆元年(1736)丙辰科明通进士。何为“明通进士”?雍正五年(1727),雍正皇帝恩准在会试落选举人中挑选文理明通者,在正榜之外另出副榜,称为“明通榜”,榜上有名者称“明通进士”,直至乾隆五十五年(1790)被废止。

1.jpg

 乾隆《开泰县志》记载路同升的任职情况(资料图片)


与堂兄并登乡荐


路同升的履历,鲜见于文献资料。据相关史料记载,路同升生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雍正四年(1726)丙午科举人,雍正五年(1727)三月入京参加会试,落第后参与拣选,引见后补任贵州黎平府开泰县教谕,11年后转任镇宁州学正,后擢升思州府教授。

路同升的名字首次出现在地方志上,是在雍正十一年(1733)开始纂修、乾隆年间成书的《贵州通志》。该书卷二十七在记载雍正四年(1726)丙午科举人时,用“现任”来表述路同升的职务,“路同升,毕节人,现任教谕”。

乾隆十七年(1752)成书的《开泰县志》在“官师志”里记载:“路同升,毕节举人,雍正五年(1727)任开泰县教谕。”乾隆二十三年(1758)成书的《毕节县志》在卷之三“学校志”里记载:“丙午(1726)科(举人):路元升,解元,毕节人,丙辰(1736)进士,官知县。路同升,元升弟,官教谕。”毕节县同科举人还有周楫(官英平州学正)和王铎(副榜,官云南鹤庆府维西通判)。

乾隆五十八年(1793)成书的《镇远府志》记载:“路同升,毕节举人,雍正五年(1727)任开泰县教谕。”从乾隆时期的《贵州通志》《开泰县志》《毕节县志》《镇远府志》的记载来看,路同升为毕节举人,系路元升之弟(未明确是胞弟还是从弟),官职为开泰县教谕。

道光《大定府志》卷之三十二“俊民志一”在记载雍正四年(1726)丙午科举人时,谓“路同升,毕节生,官教授,元升弟”,由此可知路同升后来擢升府学教授。同治《毕节县志》卷之十三“选举志”记载:“路同升,毕节□生,元升弟,官教授。”纂修者袭用道光《大定府志》的记载,只是把“官教授”与“元升弟”的顺序进行调整。光绪《毕节县志》卷之六(上)“人物门(一)”在详细记录路元升的传记时,云“雍正丙午(1726)与从弟同升并登乡荐”,明确路同升为路元升之堂弟。

地方志里有关路同升的记载都很简要,清代科举履历档案《路瑄履历》的记载较为丰富,详细记录路同升的任职经历:“堂伯(叔)高祖同升,雍正丙午科,兄弟同榜举人,乾隆丙辰科明通进士,历任开泰县教谕、镇宁州学正、思州府教授,敕授文林郎。”由此来看,路同升与路瑄的高祖路裕升(号相臣)系堂兄弟,“兄弟同榜举人”指路元升(兄)与路同升(弟)同为雍正丙午科举人。

雍正五年(1727),路同升与路元升入京参加会试,双双落第。路同升有幸入选“明通榜”,成为“明通进士”(毕节县举人周梃亦为同科“明通进士”),入仕为官。而路元升则回乡发奋攻读,终于在9年后考中丙辰(1736)科进士,乾隆二年(1737)补缺安徽泗州五河县知县,乾隆三年(1738)任福建汀州府上杭县知县。


首任开泰县教谕


雍正五年(1727)三月,32岁的路同升在会试中落第后,大挑二等,以教职用,引见后补授开泰县教谕(品级为正八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有路同升的履历,现将原文整理如下:

臣路同升,贵州威宁府毕节县人,年三十二岁,雍正四年(1726)举人。于雍正五年(1727)三月会试后,奉旨拣选。钦惟我皇上心存龥(裕)后,念切生民。思抚字必贤良,因破格而拣选;忆裕俗惟敦厚,故择士以登庸(选拔任用)。是诚安愈思安之心,治益求治之意。臣边方士子,天末儒生。身居草茅,常怀移孝作忠之念;名登仕籍,敬忘事君致身之诚。况甫释褐(比喻始任官职)而居官,尤千古之旷典(前所未有的典制);方离经而莅任,更万载之奇逢。从兹黼黻休明,益坚行己有耻之节;自今躬膺民社,惟竭夙夜非懈之忱。敬缮履历,恭呈御览。臣不胜战悚惶恐之至。谨奏。

路同升文辞恳切,字里行间充满对皇帝的忠诚和感激之情,在赞颂皇恩浩荡后,表达自己坚行操守、躬身为民的决心。文中何以称“威宁府毕节县”?乾隆《毕节县志》卷之一记载:“康熙四年(1665),改毕节卫隶大定府。(康熙)二十六年(1687),以赤水卫并入毕节,为毕节县,隶威宁府。雍正七年(1729),改移府治,仍隶大定(府)。”由此可知,从康熙二十六年(1687)至雍正七年(1729),毕节县隶属于威宁府,因此路同升的籍贯为威宁府毕节县。

开泰县在雍正十年(1732)时才由“五开卫”改设为县。路同升上任伊始,五开卫的百姓刚遭受战争之蹂躏,人烟稀少、田地荒芜、民生凋敝、百废待兴。作为首任教谕,路同升掌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可以说有筚路蓝缕之功。他在这一职位上履职11年,直到乾隆三年(1738)五月由毕节县举人孙廷标来接任。路同升十分重视培育士子和选拔人才,在任期间共培育2名进士、8名举人。

需要指出的是,乾隆《开泰县志》和《镇远府志》均把孙廷标任开泰县教谕的时间误记为乾隆二年(173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有两件孙廷标任开泰县教谕的题本,一件是乾隆三年(1738)七月二十六日,贵州总督张广泗《题为乾隆三年五月选补开泰县教谕孙廷标等员缺事》。另一件是乾隆三年(1738)十月初七日,大学士兼管吏部尚书事张廷玉《题为遵议孙廷标补授贵州开泰县经制教谕等员缺事》。由此可知,孙廷标为乾隆三年(1738)五月被选补为开泰县教谕。

乾隆三年(1738),43岁的路同升转任镇宁州学正(品级为正八品),掌学务政令。翻阅光绪《镇宁州志》和民国《镇宁县志》,因遗漏过多、记录不全,在“学正”条目里均无路同升之名。后来,路同升擢升思州府教授,品级为正七品。根据道光《大定府志》、同治《毕节县志》和《路瑄履历》上的记载来判断,教授应为路同升最高的职务。

道光《大定府志》卷之三十五《俊民志四》记载:“毕节又有路元升者,乾隆元年(1736)进士;弟同升,雍正四年(1727)举人,皆有文名。”路同升的文名如何,后人不得而知。他在乡试中脱颖而出,又为“明通进士”,由此推测,文章功底自然不差。

路同升流传下来的文章极少,仅在毕节《路氏族谱》中留有一则“序”。作为路氏家族的先祖,他对后世子孙产生一定的影响,《路瑄履历》中的记载即是明证。特别是他与路元升并登乡荐,而路元升高中解元,至今仍是毕节人津津乐道的一段科举佳话。(本文写作中,参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贵州通志》《开泰县志》《毕节县志》《镇远府志》《大定府志》等资料)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