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读者天地 >> 杂志社档案 >> 党刊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有益探索——基于《毕节试验区·历史文化专辑》的思考
党刊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有益探索
——基于《毕节试验区·历史文化专辑》的思考
作者:文|古龙高  发布日期:2024/4/7 阅读次数:

我了解毕节,是通过《毕节试验区》这本党刊。

毕节是一个神奇的地方。这里是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怀的一片时代热土,19886月国务院批准建立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的毕节试验区;这里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的地方,一句“我对毕节很有感情”让我们感受到总书记对毕节的款款深情。毕节的发展让我肃然起敬:毕节人将明代大儒王阳明都仰天长叹“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的“穷”地方,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普遍贫困到基本小康、生态环境从不断恶化到明显改善、人口从控制数量为主到更加重视人力资源开发的“三个重大跨越”,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一个生动典型”。

编辑《毕节试验区·历史文化专辑》(以下简称《专辑》)是《毕节试验区》这本党刊的创新之举。《专辑》为我们解读了毕节成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一个生动典型”的文化基因,诠释了何谓“高质量”发展的毕节之路,打造了高质量发展的党刊样本。

1.jpg


一、解读“生动典型”形成的文化基因


《专辑》给我们解读了“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一个生动典型”形成的文化基因。毕节人能够创造属于自己的“三个重大跨越”的历史,不是偶然的,就如马克思所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毕节是一片厚重的文化沃土,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特色鲜明。这里有奢香夫人开辟驿道、传播文化、改革彝文、传播儒学,受到水西各部族人爱戴;有清廉自律、严饬吏治、激浊扬清,以清正廉明而闻名遐迩的水西先贤李世杰;有终身践行“清慎勤”三字官箴的董朱英;有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沈葆桢等名列清“中兴名臣”名震晚清朝野的丁宝桢等。这里还是一片红色的土地,“龙潭虎穴”建奇功的我党隐蔽战线杰出领导人钱壮飞、横刀向天笑热血谱春秋的革命烈士林青、穿长袍的红军周素园等,书写着毕节特色的革命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毕节人民的伟大实践告诉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


二、诠释“高质量”发展的毕节之路


《专辑》给我们诠释了“高质量”发展的毕节之路。

毕节的发展之路,是人文与经济深度融合的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毕节的发展之路告诉我们,只有以人文与经济深度融合的发展成果才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要,人文与经济深度融合的发展之路,才是“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毕节,人文与经济深度融合的发展之路,是绿色创新发展之路。毕节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文化为发展底色,推动绿色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绿色经济成为发展新动力,绿色文明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以茶产业为例,毕节人将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协调起来,采取科学的生产方式,创新绿色技术、产品和服务,拉长以茶产业为基础、以文化为依托、以康养为载体、以旅游为目的的产业链,推动生态产业化。毕节的发展之路告诉我们,走人文与经济深度融合的发展之路,就能融生态和发展于一体,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变生态环境优势为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

在毕节,人文与经济深度融合的发展之路,是民族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少数民族文化(如毕节的特色苗绣)自身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推动乡村振兴,“要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毕节的发展之路告诉我们,只有人文和经济二者深度融合、相互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才不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文化高质量发展才会建设在坚实的基础上。


三、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党刊样本


在这片热土上主办《毕节试验区》,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考验。我通过《毕节试验区》这本党刊了解了毕节,又在关注中见证了《毕节试验区》这本党刊的成长。特别是《专辑》的面世,对打造党刊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以重要启示。

首先,党刊的高质量发展,不能重业务建设轻精神塑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既包括物质层面,也包括精神层面。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升华为“中华民族的基因”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与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党的革命文化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党刊姓党”在党刊建设中的具体体现。

其次,党刊的高质量发展,要以文化为底色。高质量发展本身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党刊要宣传和弘扬一座城市创新发展所必需的企业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要宣传和弘扬系统观念和合作共赢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要宣传和弘扬文明交流互鉴、共享发展、“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人文价值追求。可以说,文化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助推人文精神的勃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是党刊义不容辞的责任。

再次,党刊要在促进人文与经济相融共生中探寻高质量发展之路。人文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支撑,人文与经济相融的每一步,都是人的观念迭代更新的进程。只有人文与经济相融共生,才能守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新,才能实现“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毕节试验区》的办刊实践表明,党刊要在新思想指导下承担起新的担当,就必须自觉把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到党刊工作各方面、全过程,走准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突出地方特色,讲好城市故事,以党刊的高质量发展展示、解读、引领城市的高质量发展,这是每一个党刊人肩负的时代责任。(作者系全国城市党刊联席会会长、中国文化信息协会期刊信息专门委员会常务副会长,二级研究员)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