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毕节人 >> 杨晓珍:织金苗族刺绣和蜡染的传承人
杨晓珍:织金苗族刺绣和蜡染的传承人
作者:文|图 毕节试验区 刘宇浩 袁胜繁  发布日期:2024/4/3 阅读次数:

春日午后的阳光洒在织金县珠藏镇链子村一个临街门面的展厅,增添了几丝温暖。在这家苗族刺绣、蜡染工坊内,杨晓珍开始讲述她和苗族刺绣、蜡染的故事。


耳濡目染皆欢欣


“小时候,大家都喜欢叫我小鸠妹。”杨晓珍生于1971年,在家里排行老九,父母取的乳名叫“小九妹”,哥哥姐姐说她机灵得像斑鸠,就叫她“小鸠妹”。她的娘家在织金县金凤街道的一个村寨,距离现在居住的链子村有10余公里。也许是天性使然,不到7岁的她就喜欢上了苗族的刺绣、蜡染。这种喜欢可能是耳濡目染的结果,她的外婆和母亲都是远近闻名的绣娘。她们技艺了得,杨晓珍幼时经常环绕在她们身边,烧蜡、染布,不时还会动动蜡刀、绣花针之类的东西。“小时候家里穷,没有多余的白布练习。母亲上山干活时,我就偷偷地把她的蜡刀翻出来,从三哥书包里找来纸笔,躲在灶房里,借着煤炉的亮光画画。”幼时的情景,杨晓珍至今记忆犹新。

1.png

杨晓珍参加2023年贵州省锦绣计划妇女特色手工产业发展推进会

杨晓珍所属的苗族歪梳苗支系广泛分布在毕节市的织金、黔西、大方、纳雍等地,上溯迁徙定居的年代则各不相同,有明朝、清朝迁居毕节的记忆,也有更早时期的记忆。以杨晓珍、蔡群为代表的织金苗族的刺绣、蜡染源远流长,以线造型、精细化、满构图为特点;和其他苗绣、蜡染一样,图纹多取材于自然界的动植物、民间故事、龙纹等,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气息和他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苗族刺绣、蜡染制作的服装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书”。与其他地方相比,织金蜡染的蜡刀细腻、画蜡的线条图文绵密细致,制作难度大,画好图纹的面料浸染定色、去蜡、漂洗、晾干后,才能用来缝制衣服、裙子、背带、枕巾、围腰、门帘等物品,有的可套上彩色的平绣、锁绣及马尾绣,使其更加立体、精致。

受外婆和母亲的熏陶,杨晓珍8岁就开始正式学习苗族的刺绣和蜡染了。当时的情景她至今记得清清楚楚,她把自己制作的一块蜡染布递到母亲面前说:“我想学蜡染、刺绣,您教我好不好?”看着这块布,母亲开始不相信,问清楚后,高兴得一把将她搂进怀里。11岁时,杨晓珍对画蜡、染色、刺绣以及采集植物颜料、熬靛泥等样样精通,能独立设计制作自己的衣裙。13岁时,她就成了村子里最受欢迎的人,哪家姑娘要出嫁,都会请她去帮忙做嫁妆。


靠手艺改变窘境


杨晓珍嫁到链子村时,邻里的长辈看到她亲手制作的嫁妆,均赞不绝口:那一套套嫁妆,就像锦鸡的羽毛一样亮堂堂的,全寨子没见过哪家的媳妇有这种手艺……杨晓珍因此而成了远近闻名的巧媳妇。

当时,她的公公与外地人合伙在链子村办了一家小煤矿,家境还算不错。但命运却与杨晓珍开了一个玩笑:结婚那天,合伙人趁大家忙于婚庆毫无防备,把矿上值钱的东西全拖走了……损失的财物追不回来不说,家里反而欠了银行10万元贷款。后来,丈夫在村里办学校,买材料修教室又欠了一大笔账。大儿子出生满月那天,原打算请亲友热闹热闹,可家里却没有钱……

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它还是没有难倒杨晓珍这个“无米”的巧媳妇。有一天,杨晓珍只喝了一碗玉米粥,半夜肚子饿得咕咕叫,眼睁睁熬到天亮。她暗想,我为何不试着做点蜡染去卖呢?第二天,她把家里仅有的20元钱拿出来,买了一丈白布,闭门画了三天,制成了一套衣服的蜡染面料,挂在肩上到珠藏镇赶集,一入场就被人看中。她要价120元,对方二话没说就数票子。“除去20元的布料钱,净赚100元,买了50多公斤米。”回首过往,杨晓珍的眼里噙着泪水。

杨晓珍就这样凭借着自己的刺绣和蜡染手艺,改变了家庭的窘境。有一次,杨晓珍在赶集的时候遇到一位从贵阳来采风的老师,他被杨晓珍肩上精美的蜡染面料吸引了,问卖多少钱一套,杨晓珍答120元。老师叹了一口气说:“这么便宜!我建议你去黔东南州凯里市,那里经常有人收购这些东西。这么精美的蜡染到了那里,价格要翻好几倍!”临走,那位老师留了电话,说他在凯里有朋友,想去的时候可以找他帮忙……在杨晓珍的心底,那位一面之交的老师,是改变她人生命运的“大恩人”。“快30年了,只记得他也姓杨,要是哪天有机会碰到的话,我们全家一定要好好敬上几杯酒。”回忆往事,杨晓珍无限感慨。


事业从凯里起步


凯里在哪儿?自小就没出过远门的杨晓珍不知道。1996年的一天,她到镇上赶集,在一家商铺的电视里,看到凯里一个景区红红火火的场景:木楼错落、花草葳蕤、商品琳琅、游人如织……她为此兴奋不已,回家就央求丈夫杨德勋,“你带我去凯里看看吧”。在杨晓珍的软磨硬缠下,杨德勋只得答应带她出去见见世面。

这样,夫妻俩扛上一包家乡的蜡染、刺绣服装等,天刚亮就出发。先去安顺乘客车到贵阳,再去凯里。当天下午5点终于赶到凯里车站,他们扛的一包东西刚一落地,就一售而空。“他们抢呀!喜欢得不得了!在我们这里,那些东西都快要被乡亲们丢了。”回忆当时的情景,杨晓珍脸上挂满了笑容。那一天,夫妻俩收入4600元。当时的毕节,“万元户”便是发家致富的典型了,“一下子赚这么多钱,做梦都不敢想。人生地不熟的,只好在车站旁边找个旅馆住下,把钱放在枕头下,一晚上都没合眼……”说到这里,杨晓珍和丈夫相视一笑 。

第二次去凯里的杨晓珍胆大多了,因为到站后有一位远亲帮忙带路。“在凯里摆路边摊,一个黄头发的外国人看上了我的一副背扇,要给我1000元钱。我觉得太多了,还给他900元,他摇头。因为语言不通,没法交流,最后我决定只收200元,伸出两个指头。没想到那外国人又加了200元。后来,还是旁边一位懂英语的大学生帮忙解围。”杨晓珍直率地说。

两次奔赴凯里的经历,让杨晓珍看到织金苗族刺绣、蜡染的价值。她和丈夫商量,决定在凯里住下来,一边从织金收集老乡们制作的成品,帮他们打开销路,一边就地制作蜡染、刺绣手工艺品销售。不久之后,她就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绣娘,引起当地政府的重视,邀请她参加黔东南州的刺绣比赛。

时间很快来到2012年,时值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之际。国家民委专家在凯里挑选绣娘参加苗绣文化展示,看了杨晓珍的刺绣,问她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还是省级的。杨晓珍一问三不知,只得说“我们当地政府不知道我,所以就没有申请”。专家不放弃,邀请杨晓珍和他们在凯里选出的三位绣娘比赛评选,胜出者就赴日本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展示,结果是杨晓珍胜出。这一去就是好几年,2016年她才从日本回来。在日本期间,她受邀到博物馆现场演示,30多位外国友人看得如痴如醉。展示结束后,她随身带去的一背包蜡染、刺绣手工艺品当场就卖完了。

此后数年间,杨晓珍的蜡染、刺绣技艺不断精进、作品别具一格,逐渐在各种省级、国家级比赛中获奖。她还多次走进高校传授技艺,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专家学者慕名而来,拜师学艺的学生不远万里而来……织金县珠藏镇链子村在苗族刺绣、蜡染界声名鹊起。


回报桑梓话传承


2016年,毕节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杨晓珍没有忘记她成长的这片土地,没有忘却家乡的亲戚朋友、父老乡亲……她和丈夫卖掉凯里的房子,毅然回乡再次创业。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他们在原来居住的地方开了一家蜡染工作室,随后自筹资金180万元注册贵州杨晓珍蜡染文化开发有限公司,宣传苗族文化,创造、开发蜡染刺绣产品,开办培训班,传承蜡染、刺绣技艺。

34.png

这套杨晓珍外婆留下的苗族服装已逾百年

“北京、上海的公司,凯里的客户都和我有合作关系;国外有泰国、新西兰等。”杨晓珍高兴地介绍道。

“还是回来好,村里会苗绣、蜡染的人也多,有订单大家一起做,想要学习刺绣、蜡染的,我都可以教他们。”说起回乡创业的感受,杨晓珍一脸欣慰。她的公司成立后,便成了当地的“织金县就业扶贫车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蜡染技艺(织金苗族蜡染)传习点”“智慧锦绣·贵州妇女特色手工艺传习基地”,稳定吸纳就业100余人,人均月收入3500元,辐射带动当地400多人就业,年产蜡染刺绣服装、工艺品3000余件,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及国外。

穿过工作台房间后的楼梯间,便来到后院,左边两位中年妇女正在用麻线编腰带。“编好就可以在上面绣花了吗?”“不行,还要染好才能绣。”走进杨晓珍三楼的加工坊,50多位绣娘正在忙碌,有20来岁的女青年,也有年逾七旬的老人,有的在画蜡、有的在刺绣……

“过去在外打工,每年回家过年,孩子都要抱着我痛哭,不让再出远门。现在好了,晓珍回来了,带着我们在家门口挣钱,老人孩子可开心啦。”“订单多的时候,我加班加点三天就可做一套衣裙,每月收入1万多元。”“跟着晓珍婶婶干了一年,我把读大专的助学贷款全还上了。”绣娘休息的空当,和她们聊天,大家纷纷说出自己的心声。

“我们的刺绣、蜡染文化,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现在的年轻人大多不会。如果再不传承下去、守住它们,将来我们的后代想看都见不到了。”杨晓珍指着展柜里的一套半新旧的歪梳苗妇女服饰介绍,“这是我外婆留下的纪念,有人出价20万元。”在从事苗绣、蜡染加工销售的日常,发现好的苗绣、蜡染纹样,杨晓珍都要收藏起来,现已有近400种了。“这是代表爱情、家庭、长寿的刺梨花,代表节日载歌载舞的牵牛花,象征多子多福的鱼子纹,祖先曾经居住地的城墙、道路纹……”介绍苗绣纹样的寓意时,杨晓珍如数家珍。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经过千百年提炼、升华和发展的当地苗族刺绣、蜡染,具备苗族人民旺盛的生命力,在今天已经走出国门、逐渐被世界认同。回织金创业的杨晓珍,在当地已经免费培训1万余人次,其中不乏从北京、上海、江西、广西等地慕名而来的大学生。“这些大学生有文化、头脑活、能创新,只要愿意跟我学,我都会毫不保留,不收一分钱。”如她所说,她不求回报地传道授业,为的就是将苗族的刺绣、蜡染传承下去,使其走进千家万户,让苗族的刺绣、蜡染真正成为中国的乃至世界的文化产品。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