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试验区 >> 奋力写好乡村振兴开新局答卷——毕节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观察
奋力写好乡村振兴开新局答卷
——毕节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观察
作者:文|毕节试验区 李金贵  发布日期:2024/2/7 阅读次数:

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原名“化屋基”,意为“悬崖下的村寨”。曾经,“手扒岩”是村民唯一的出行方式,悬崖峭壁阻隔了村里人外出的路,也阻断了村里人的希望与梦想——贫穷落后深深烙在祖辈的记忆里。

1.jpg

七星关区碧海街道砂锅寨](供图/毕节市乡村振兴局)

如今的化屋村,在山水映衬下,建在悬崖边上的民宿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推开民宿的窗户,映入眼帘的是鳞次栉比的特色民居、旖旎如画的山水风光。载着来自全国各地游客的船在澄澈的乌江水里荡漾,化屋村人的希望与未来随着绿波荡向远方……2023年,化屋村被国家乡村振兴局确定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村级实践交流基地”。

化屋村的嬗变,正是毕节市牢记殷殷嘱托,感恩思进、感恩奋进,全力写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答卷的缩影。


“四化”破题:

答好产业振兴必答题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基础。毕节市紧紧围绕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四化”破解产业振兴之题,以“四化”高质量发展赋能乡村振兴。

20241月,位于威宁自治县的贵州一道长通新能源有限公司厂房车间机声隆隆。该公司二期生产线设备调试进入最后也是最紧张的阶段,设备调试完成后将于1月中下旬投产。贵州一道长通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盛兆选介绍,二期项目于20238月底开工,集单片焊接、叠层、测试等工序于一体,建成后威宁基地将达到2吉瓦年产能,将是一道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西南片区最大的生产基地,年产值预计达30亿元。

在威宁县双龙镇高山村,仙水窝光伏发电项目的实施打开了村民锁正元的增收新路子。锁正元把自家10余亩荒坡流转给公司,每年仅土地流转费就有六七千元收入。土地流转给公司实施光伏发电,光伏板下的土地并没有闲置着。威宁县采取“农光互补”模式,在光伏板下种植蔬菜、食用菌、黑麦草等作物,一份土地实现两份收入。

威宁县低纬度、高海拔、强日照、大温差的区域性气候特征,素有“阳光城”之称。该县发挥“光”资源、做强“光”产业,追“光”而行、逐“光”而富,让新型工业化与乡村振兴完美融合,奋力写好追“光”逐“日”的大文章,不仅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也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风生水起。

在织金县,中国石化织金50万吨/PGA(聚乙醇酸)项目建设稳步推进;2023年底,位于毕节高新区的贵州贵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第三期项目建设已近尾声,建成投用后将日增产锂电池30万只……

毕节市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为促进新型城镇化提供有力支持,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吸纳城镇人口就业等方面做出积极贡献,为助力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走进黔西市锦绣街道锦绣社区,伴随着音乐翩翩起舞的老人和在广场追逐嬉戏的孩子,构成一幅其乐融融的图景。锦绣社区是黔西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之一,容纳了来自全市24个乡镇271个村404417902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

作为大方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之一的奢香古镇,因地制宜建设古彝梯田景观和文旅商业街,打造集观光、旅游、体验、娱乐、餐饮、购物于一体的彝族风情特色小镇,成为国家4A级景区。

在毕节大地上,像锦绣社区、奢香古镇这样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有142个,搬迁总规模6.9万户32.48万人。世代居住在大山里的群众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一步跨千年,从大山深处搬到城市社区,过上了城市人的生活。

毕节市聚焦“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的原则,推动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不断优化安置点城镇空间格局,强化教育、医疗等民生保障,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扎实抓好搬迁安置点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区治理、社会融入、就业创业等重点工作,在全市17个城区集中安置点启动实施“十个一”工程,动态实现有劳动能力搬迁家庭一户一人稳定就业。截至2023年底,全市易地搬迁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4657元,搬迁脱贫人口收入稳定增长,易地扶贫搬迁成果不断巩固。

新型城镇化为乡村振兴塑形,农业现代化发展不断夯实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

在位于黔西市洪水镇新桥村的贵州高原蓝梦菇业科技有限公司食用菌种植基地里,300余个香菇大棚格外引入注目,大棚内,一袋袋菌棒整齐排列,肥硕的香菇如小伞一般长势喜人,阵阵菇香扑鼻而来。

贵州高原蓝梦菇业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自主培育菌种、工厂化生产菌棒、标准化基地种植、工业化加工产品、线下线上销售、废弃菌棒综合利用于一体的食用菌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现代生物技术企业。该公司牵头建成了黔西市22个食用菌种植基地,辐射18个乡镇参与种植,带动2000余户农户每年增收3万余元,成为助推当地产业振兴的生力军,在2021年被评选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截至目前,毕节市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66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123家、市级339家。

毕节市围绕“八大特色产业”,建成千亩规模生产集聚乡镇20个。织金县获省级红托竹荪良种繁育基地认定、获批创建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七星关、大方、赫章获批建设贵州“黔六味”道地药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威宁县获省级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认定……毕节的马铃薯、肉牛、家禽、食用菌等产业规模全省第一,林下仿野生天麻种植规模全国第一,蔬菜、水果、生猪、肉羊产业规模排全省前列。

在毕节大地上,一幅幅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图景靓丽,毕节市聚力做好农业产业文章、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农业产业化迈出坚实步伐,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农业产业基础。

位于百里杜鹃普底景区核心腹地的颖川村,是一个多民族聚居村。近年来,颖川村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和浓郁的民族文化,成立乡村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建成文体广场、旅游服务中心、农家乐、民宿等配套。2022年,颖川村入选贵州“第四批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

百里杜鹃管理区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走出一条旅游富民助力乡村振兴之路,展示出毕节市坚持旅游产业化发展取得的喜人成绩。

毕节市围绕客源、资源和服务,大力实施市场主体培育、旅游业态升级和旅游服务质量提升,2023年,创新开发“花海毕节·露营管家”等旅游产品,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60.8亿元。毕节市通过旅游产业化发展,为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重点攻坚:

补齐短板弱项填空题


对于长期在外务工的李文昆来说,在家种烟不但收入稳定,少了常年奔波的劳累,还可以照顾家庭,这是以前不敢想的幸福。

李文昆是威宁县龙场镇尖山村村民,在毕节市烟草专卖局(公司)派驻龙场镇驻村干部的动员和指导下,回到家乡的李文昆学会了育苗、移栽、田间管理等各个环节的烤烟种植技术,走上了种植烤烟增收致富的道路。2023年,种了40亩烤烟,算上补贴,卖烟叶就挣了20万余元。”李文昆乐呵呵地说,这要感谢驻村干部的悉心指导。

毕节市聚焦织金县、纳雍县、威宁县、赫章县4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围绕产业发展、群众增收、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弱项,加快补齐区域发展短板,奋力推动乡村振兴。

为切实推动产业发展、拓宽群众增收渠道等重点工作,毕节在全市选派驻村工作队1259个、驻村队员3777名,累计投入中央和省级财政衔接资金18.59亿元,实施项目2238个,完工2174个……一项项实用技术、一条条帮扶措施、一笔笔帮扶资金的落地落实,让毕节乡村振兴图景愈加美丽。

走进纳雍县董地乡肉牛养殖场,干净整洁的牛棚里,一头头毛色光亮、体质紧凑结实的安格斯肉牛活力十足。该养殖场是纳雍县鸽子花农业有限公司在全县范围内建的27个肉牛养殖场之一。纳雍县通过发展肉牛养殖产业,带动群众增加收入约2000万元,涉及农户1万余户,统筹分红达867万元,为周边监测户或脱贫户提供就业岗位110余个,有效缓解低收入农户就业压力。

纳雍县坚持走种养循环经济发展路子,聚力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采取效益引导、政策扶持等方式,鼓励引导村民参与肉牛养殖,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让群众依托肉牛产业“牛”起来,口袋“鼓”起来,成为毕节市补齐产业、增收短板,助力乡村振兴的典型。

补短板强弱项,聚焦重点攻坚助振兴。毕节市围绕乡村建设,聚焦农村交通、规模化供水工程、电网、通讯网络建设等,全力补齐农村水、电、路、讯基础设施建设短板。2023年,全市累计建设完成路面改善提升工程2900公里、安防工程1283公里,推进15个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建成“数字乡村”平台2162个。

毕节市探索有效盘活扶贫项目资产路径,在全省率先出台《毕节市高质量推动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精细化管理实施方案》,通过管理自营、租赁运营、招商引资、重组整合、改造提升、收股转包等方式,有效推进234个闲置低效扶贫项目资产盘活,涉及资金15.3亿元。


示范引领:

写好示范试点大文章


春天,享受乡间田野的暖风;夏天,感受山间日落、云卷云舒;秋天,聆听稻香里的蛙声一片;冬天,纵享疗养生息、无限冬景。这是百里杜鹃管理区黄泥乡朝门村的迷人景致。

朝门村是贵州省三大满族村之一。该村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浓厚的民族文化资源,聚力发展乡村旅游,让村民吃上旅游饭、走上致富路。20239月,朝门村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每年夏季,大方县核桃乡木寨社区的休闲避暑游总能用“火爆”来形容。在木寨社区,从事旅游民宿的农户达29家,住宿容量达881个床位,木寨社区的“凉”气候、乡村特色菜等吸引着来自四川、重庆等地的游客。20197月,木寨社区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

在毕节,像朝门村和木寨社区这样的乡村振兴示范试点,还有七星关区梨树镇上小河村、金沙县木孔镇信安社区、织金县三甲街道龙潭社区、威宁县板底乡曙光村、赫章县哲庄镇还山村、纳雍县寨乐镇新寨社区等,如诗如画的乡村风景,蒸蒸日上、红红火火的群众生活,正是毕节市乡村振兴示范试点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缩影。

毕节市聚焦示范引领,坚持因地制宜,按照“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发展模式,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狠抓一批比较优势突出的特色产业和特色实体,培育了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生产经营者,加快推进示范试点建设。全市38个省、市级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投入资金4.58亿元,实施项目483个,一批产业带动强、乡村旅游热、民族特色浓、党派帮扶深的乡村振兴示范试点持续提升毕节乡村振兴成色。

1.jpg

毕节市加快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水平。争取中央、省扶持资金1.65亿元,扶持全市165个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全市村级集体经济累积达18.6亿元。目前,全市创建县级以上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832个。聚焦乡风文明,加快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全市文明村镇占比达79.23%185个文明乡镇2104文明村)。积极推广“红黑榜”“道德榜”“积分超市”“合约食堂”等经验做法,建立道德榜、光荣榜、红黑榜3211个,合约食堂158个,积分超市1419个。

聚焦“四化”破题、奋力重点攻坚、聚力示范引领,奋力推动乡村振兴开新局,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画卷在毕节大地铺展开来。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