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试验区 >> 毕节:守正创新“能”动乌蒙
毕节:守正创新 “能”动乌蒙
作者:周阳  发布日期:2024/1/15 阅读次数:

2.png

隆冬时节,乌蒙腹地热潮涌动。

乌江上游,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黔希化工每年可生产优等品乙二醇30万吨及部分副产品;吱嘎阿鲁湖畔,中国石化织金50万吨/年PGA(聚乙醇酸)项目建设稳步推进;草海之滨,一排排大风车迎风转动,光伏板“波光粼粼”,为千家万户源源不断输送绿色动能……

从过去“一煤独大”,到煤化工、风电光伏等新兴产业呈“遍地开花”之势,新旧“动能”转换之间,毕节正顺应新发展理念,走出一条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新路。

威宁自治县马摆大山光伏电站。 何欢 摄

贵州一道长通新能源有限公司的工人在生产光伏组件。 周阳 摄


以煤为“媒” 富矿精开


贵州豫能集团新田煤矿地面集控室内,工作人员用鼠标轻轻点击“启动”按钮,智能化采煤设备依次开启,仅10多秒,在数百米深的井下,智能化采煤机就一刀刀将煤割下,再由强力胶带运输机将乌黑发亮的煤炭带出井口。

“贵州豫能智能化综采面的建成,让矿工‘坐在地面’采煤的梦想成为现实,既节约人力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也让生产更安全。”新田煤矿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智能化技术的运用,该煤矿2023年产量突破100万吨,创建矿以来新高。

毕节煤炭资源丰富,已探明煤炭资源储量总量325.53亿吨,占全省已探明煤炭资源储量的40.69%,是贵州省主要优质无烟煤产地。

近年来,毕节立足于以煤为主的资源优势,坚持推进煤炭产业做优做强做大,大力开展煤炭资源整合和兼并重组,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持续优化产能结构,提升科技装备水平,优质煤炭产能得到有效释放,煤炭供给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2023年,毕节煤炭产量完成6470万吨,首次跃居全省各产煤市州首位。全市累计供应长协电煤3113.49万吨,电煤供应量全省第一。

煤炭资源禀赋是毕节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局重要的比较优势。为此,毕节按照“立足煤、做足煤”的发展思路,致力于加快推动煤炭资源由“燃料型”向“原料型”转变,产品由“一般加工”向“高端制造”转变,不断提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

在黔西化工园区的贵州黔希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煤炭没有被投进火红的煤炉,而是经过精深加工装置,制成乙二醇、碳酸二甲酯、碳酸甲乙酯等高附加值产品。

“煤炭经过加压气化,碳转化率能达到99%以上,每年可节约7299.75吨标准煤,生产效能显著。”黔希化工党群部副部长杨阳介绍,企业现有优等品乙二醇年产能30万吨及蒸汽等副产,已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煤制乙二醇生产基地。

丰富的煤炭工业底蕴,加之众多新兴能源项目入驻带来的联动优势,使黔西化工园区“磁吸”上下游企业入驻,做强拉长产业链。

“我们一边与黔希化工耦合,消耗其生产中富余的6万吨蒸汽;一边与园区企业生产的新材料形成直接上下游关系,利用碳酸二甲酯作为主原料,可年产6万吨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的溶剂——碳酸甲乙酯。”贵州锂想时代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宋会军说,在落户投产前,便已看中黔西市化工园区内的产业链配套。

从立足煤到做足煤,以煤为“媒”,毕节市正全力做好“富矿精开”这篇大文章,在建链、补链、强链、延链上积极谋划、努力作为,大力发展新型能源化工产业,推动煤炭产业绿色发展。

黔希化工厂区。 史开心 摄

贵州首个光伏电站——威宁平箐太阳能光伏电站项目建设现场,施工人员在校准太阳能电池板。 何欢 摄


追风逐日 “风光”无限


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的毕节,群峰壁立,沟壑纵横,这些本是发展中的短板,却成为发展新能源产业的长处。

冬日暖阳,行走在海拔超过2300米的威宁自治县雪山镇灼甫草场,一排排大风车迎风而舞,将风能转化成电能,输送到千家万户。

拥有着低纬度、高海拔、高原台地的地理特征,这里的风、光资源同样丰富。“大风车转一圈,就能产生2度电,像这样的风车我们有105台。”华能贵州清洁能源分公司雪山风电场场长周世银介绍,从2020年底全面投产至今,每年平均能提供清洁能源电量约4.2亿千瓦时,累计发电量26.17亿千瓦时,与传统火电相比,可节约标准煤约8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260万吨。

依托乌蒙高原特殊的地形地貌、气候特征,毕节的风、光资源丰富,清洁能源产业潜力迸发。

在“双碳”目标下,毕节抢抓新能源跨越式发展带来的大好机遇,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及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风、光新能源产业,推进新能源的转型战略,不断提升产业技术核心竞争力,新能源装机比重持续提升,截至2023年底,全市累计建成新能源项目92个,装机规模552万千瓦,占全省新能源装机的29.1%,排全省第一。

在赫章县兴发乡韭菜坪山麓轿顶山光伏发电基地,47万余块光伏发电板沿着群山延绵起伏,光伏板下,蒲公英、板蓝根、天麻等中草药分布有序。随着清洁能源建设不断推进,赫章县因地制宜发展“农光互补”项目,让农业种植与光伏发电相互融合,构建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新举措。

如今,农光互补、水光互补、风光互补等绿色能源技术与传统农业融合发展新业态正在乌蒙大地遍地开花。同时,毕节市着力推动可再生能源延伸发展,建设一批多个新型储能示范、“新能源发电+制氢”项目,积极创建国家级新能源产业基地。

通过不断优化能源体系,毕节的绿色清洁能源风生水起,已逐渐成为全省新能源开发利用、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推动绿色发展的新高地。

华能贵州清洁能源分公司雪山风电场。 周世银 摄


群“新”荟萃 逐“能”而行


隆冬时节,位于长通威宁新能源产业园的贵州一道长通新能源有限公司内,机器轰鸣,一块块光伏组件产品经过切割、焊接、层压等20多道工序生产下线,即将发往全国市场。

“我们的一期项目自去年2月份投产以来,市场供不应求,产值突破6亿元。”贵州一道长通新能源有限公司制造经理李富成说,该公司的两条生产线自投产以来,迅速完成产能爬坡进入满产状态,二期项目投产后,将达到年产能2吉瓦,预计年产值达30亿元。

2022年以来,毕节提出“市场换产业、资源换投资”的战略部署,并印发了相关工作方案。按照“两换”工作要求,威宁与贵州长通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发挥该集团的“链主”作用,“以商招商”引进了浙江一道新能源、厦门科华数据、江苏国强兴晟、东方电气风电等优质能源开发投资商和配套零部件制造商落户威宁,打造了集光伏组件、储能、逆变器、风机机组、电缆、风电配套箱、光伏支架生产等全产业链为一体的新能源产业园和威宁新能源产业联盟。

产业园的成功入驻,填补了贵州省风、光、储产业装备本土制造的空白。预计将为威宁带来115亿元的工业产值、600多个就业岗位,还将为毕节乃至全省全国的新能源产业链源源不断地提供专业技能人才,为当地推进新型工业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力。

过去,传统工业是支撑毕节经济发展的支柱,也曾为发展付出了生态环境的代价。如今,推进绿色转型发展,打造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由粗放型到精细化,成为毕节转换发展动能的必然选择。

在位于毕节高新区的同方计算机毕节生产基地,层层检测合格后的台式电脑、多媒体大屏、打印机等产品将被销往全国。该基地的建成,填补了西南区域该类产品生产的空白,可实现年产值50亿元,解决就业150人。

为何诸多新兴产业项目“偏爱”毕节?除了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工业底蕴之外,高效便捷的营商环境也是重要原因。

近年来,为全力做好规划引领产业发展,毕节市出台了多个引领性文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系统推进全市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为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注入强劲动能。

“这边营商环境好,对企业的服务也好,再加上水电费的优惠和丰富的人力资源,在这里建厂恰逢其时。”谈及入驻毕节的初衷,同方计算机毕节生产基地负责人蒋俭元说。

如今,光伏组件、风电组机、PC制造等新兴产业正在集聚发展,助推毕节逐“能”而行,走出一条生态友好型产业转型发展的新路。

(来源:贵州日报)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