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毕节人 >> 苗族蜡染、刺绣的守望与传承者——走近罗洋和她的贵州一平书垌发展有限公司
苗族蜡染、刺绣的守望与传承者
——走近罗洋和她的贵州一平书垌发展有限公司
作者:文|图 毕节试验区 刘宇浩  发布日期:2024/1/5 阅读次数:

2023年12月6日,冬日午后的阳光洒在黔西大地,在黔西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锦绣花都入口的广场上,一个正在打电话的女士映入眼帘。她就是记者此行的采访对象、贵州一平书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一平书垌公司”)负责人罗洋。

1.png

身着苗族服装的罗洋

“我们先去展厅看看吧。”罗洋转身,走进广场旁边的一个小巷口,右边第一间就是公司的苗族蜡染、刺绣产品展示厅,里面最为显眼的是后墙悬挂的一幅4平方米左右的苗族蜡染太阳花。“这是独具黔西特色的太阳花,是常见的背扇扇面花纹。我们在以前纹样的基础上作了一些改进。”罗洋解释说,所作的改进体现在图案纹路之间的衔接、转角、动感等方面,改进之后看起来比较流畅,较符合眼下的审美需求。


支教播出苗绣的种子


追溯罗洋对苗绣的喜爱和守护,那已经是14年前的故事。2008年,罗洋毕业于山东理工大学美术学院,之后在南京从事中学美术教育工作,2009年赴黔西县中坪镇中坪小学支教。正是这一年的支教生活,她发现了黔西苗族蜡染、刺绣独特的魅力,自己买了一套苗族服装,一直珍藏至今。“当时,我就喜欢民族的、传统的东西,看到苗族服装后,感觉很漂亮,就买了一套。”回忆这段往事,罗洋开心地说。实际上,在此之前,罗洋为自己罗列的人生“心愿单”中,就有“学一门将要失传的民间手工艺,将其传承下去”的人生规划了。

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毕节市黔西县(今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考察时指出,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推动乡村振兴,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当时,罗洋看到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她曾经支教过的黔西考察的新闻后,感慨万千,“学一门快要失传的民间手工艺,将其传承下去”的心愿再次涌上心头。罗洋在黔西市中坪镇支教时,那里的苗族蜡染、刺绣虽然已经不多见,但年长的老人们手艺还在,只是已搁置多年。

2.png

蜡染、刺绣作品展示

而这时的罗洋,已经在上海的广告传媒行业工作了1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会展、广告、策划、艺术设计等方面的经验,还有成熟的管理经验和超强的执行力,是一名月薪近2万元的业界白领。每当想起自己曾经的“心愿单”和对苗族蜡染、刺绣的热爱……诸多因素叠加的触动,促使罗洋最终下定决心——去学习苗族的蜡染、刺绣,完成自己的心愿。

2021年11月,罗洋离开上海回到贵州,师从贵州省黔东南州丹寨县的全国首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而朗,学习苗族的蜡染、刺绣。学成之后,她就重回黔西,一方面为了与爱人杨明(杭州萧山人,因“孩子们的眼泪比什么都沉重”而留下的支教老师,2021年11月5日入围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曾对他的事迹进行报道)团聚,另一方面也为黔西苗族蜡染、刺绣的传承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为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守望传承当从心开始


“从心开始,把根留住……”这是罗洋心愿的呼唤。深思熟虑后,她便着手推动苗族蜡染、刺绣传承发展工作,并于2022年5月注册成立贵州一平书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罗洋初定了两个目标:一是建立苗族蜡染、刺绣老手艺人保护传承基地,壮大民族非遗传承队伍,让丰富多彩的苗族文化走出大山、走向更大的舞台;二是持续丰富独具黔西印记的文创产品,推动苗绣、蜡染等传统工艺元素与现代家居、服饰等相结合,满足企业定制、商场销售等合作路线的需求,以个性化设计打造专属黔西苗绣、蜡染的IP。

在一年多的运营中,一平书垌公司苗绣、蜡染的传承与发展从零起步,甚至连最基础的苗绣、蜡染纹样,都需要罗洋动员参与的10多位老手艺人在日常的研习中凭记忆制作出来,之后再根据回忆制作的纹样完成契合潮流的时尚化设计。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一平书垌公司拓展为文创馆和苗绣车间两部分。前者为一平书垌公司文创产品展示馆,位于黔西市世纪莲城购物广场,面积100平方米,分为体验、展示、染色三部分,在向广大市民宣传、展示、推广、销售苗绣、蜡染及其文创产品等旅游商品的同时,也向民族文化爱好者提供体验蜡染、刺绣、扎染的场地;远期计划打造成高校蜡染、刺绣交流学习的研学基地。

今年,在黔西市有关部门的指导下,一平书垌公司在少数民族集中的锦绣花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设置11间苗绣蜡染扶贫车间,主要用于研发制作公司的文创产品。目前,扶贫车间布置了体验区、展示区、染色区、缝纫车间、苗绣车间五个分区,处于启动运营的准备中。后续将推动“公司+基地+家庭”试验试点建设,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聘请专业团队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群众进行蜡染、刺绣技术的培训,深入传导蜡染、刺绣文化的魅力,助推蜡染、刺绣产业发展。


传承发展小试蜡刀


罗洋是一个特殊的受访者,特殊之处在于,作为山东姑娘的她对黔西苗族蜡染、刺绣守望与传承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如她所言,为苗族蜡染、刺绣的传承和发展尽自己绵薄之力。

在她的推动下,黔西苗族蜡染、刺绣的影响力逐渐扩大,最为明显的实例就是她组织黔西市观音洞镇熊洞村八组最初的苗族绣娘,耗时近一年,为杭州亚运会创作的蜡染、刺绣作品《苗韵·薪火》长卷。这是罗洋和丈夫杨明一起投身黔西苗族文化的保护与宣传工作,多次前往该镇熊洞村鼓励带动年长绣娘重拾蜡刀、绣花针,恢复民族技艺的结果,也是罗洋根据她们回忆当地苗族蜡染、刺绣纹样综合设计、推动“指尖技艺”向“指尖经济”转化思路的体现。

5.jpg

被杭州亚运会博物馆收藏的苗族蜡染、刺绣作品《苗韵·薪火》长卷

《苗韵·薪火》长5.5米、宽1.2米,主题为“苗韵薪火迎亚运”,是苗族蜡染、刺绣相结合的非遗手工艺术品。在古朴的蜡染布上,绣娘们运用剪纸、平绣、贴布绣和马尾绣等技艺,将苗族经典纹样与杭州亚运会元素、地标元素巧妙结合,既寓意中华文明薪火相传,又表达对杭州亚运会的热切期盼。罗洋介绍,从2021年底就开始设计这幅作品,构思出大的轮廓,几易其稿,最后借助杭州亚运会LOGO设计“流觞曲水”的思路来打通构图元素的衔接,把所有运动项目的小图标组合到一起,形成大的主图。但还是觉得有点单调,又结合杭州举办亚运会的实际,加入一些融合苗族蜡染、刺绣技法的杭州标志性建筑。建筑下方加入苗绣特有的花草、动物、迁徙路线等纹样,以此赋予别样视觉……

随着《苗韵·薪火》长卷的移交和在杭州亚运会博物馆的展出,被罗洋组织起来的老手艺人们信心倍增,常在画蜡的过程中琢磨传统的纹样,尝试使用她们擅长的刺绣技法,试着把她们记忆中的那种技艺、纹样融入到她们重拾传统技艺之后的生活中。

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9月,老手艺人们的执着和罗洋对苗族蜡染、刺绣的传承与坚守,终于有了收获、得到了肯定。在2023多彩贵州旅游商品暨文创设计、非遗旅游商品定制设计大赛中,罗洋结合老人们回忆纹样设计的“一平书垌文化·刺绣、蜡染平板包”荣获铜奖。获奖平板电脑包一组两款,将千年的传承技艺和时尚元素集中体现在平板包的设计中,表达年轻人追求自然、返璞归真的理念,以迎合现代年轻人的个性化审美视角。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