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苦以励志德以传家久 忠厚爱民廉勤千古名——丁宝桢家信中的家风家教暨为官之道
苦以励志德以传家久 忠厚爱民廉勤千古名
——丁宝桢家信中的家风家教暨为官之道
作者:文|毕节试验区 李金贵  发布日期:2023/11/9 阅读次数:

丁宝桢(1820-1886),字稚璜,今织金县牛场镇人,晚清名臣,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沈葆桢等人齐为中兴名臣,时人称其操守为清绝一代

丁宝桢十分注重自身修养和良好家风家教传承。同治八年(1869)正月至光绪十一年(1885)正月,时间跨度16年间,丁宝桢给长子丁体常写了12封亲笔家信,将自己为官理政、修身报国之道传授给丁体常。在12封家信中,丁宝桢俭以养德、苦以励志、踏实无欺的家风传承,清正廉洁、勤政爱民、刚正无私的为官之道,对于现代人来说也大有裨益。


俭以养德 苦以励志


丁宝桢的长子丁体常,字慎五,乳名绳谦。同治六年(1867),27岁的丁体常开始步入仕途,由副贡生报捐助甘饷,部议奖叙郎中,签分刑部陕西司行走。

光绪二年(1876)初,丁体常以知府衔为吏部发往山西候补。同年五月初十日,丁宝桢在收到丁体常已经携带家眷平安抵达山西的信件后给其回信:绳谦知悉:前绅营营弁回,询悉尔携眷于初九日平安抵晋,甚为欣慰!丁体常初到山西任职,丁宝桢语重心长地告诉他,山西各物昂贵,很多事都不方便,这是好事。百物昂贵就少买,可以养俭约之心;诸事不方便,就少打算,可以损无益之费

1.png

丁宝桢家信(资料图片)


俭以养德,苦以励志,正是丁宝桢传承良好家风家教的重要部分。丁宝桢非常节俭,告诫丁体常家用勿宜节省,肥浓易于致病,不如清淡之养人。华服适滋暴殄,不如布衣之适体

良好的家风是构筑个人精神品格的第一块基石。在丁宝桢看来,生活只要不受冻挨饿,就是一大福气。我等处此,必须立志刻苦,遵率祖父家规,再加之以厚道,再加之以谦让。遇好事则必做,有坏事则必改,庶几不致获罪于天,而家道可久。遵循祖宗遗训、传承先祖德行,传承勤俭之家风,多做行善积德、为民务实的好事,正是家道长久的关键所在。他告诫丁体常:试看作官之家,奢侈无度者,究有几人可以长久?即此以思,则视人之膏粱文绣,不啻浼身之具矣,尔其志之!富贵人家衣食精美的奢华生活,无异于污染身心,要谨记,读诗书方能修心养性、增长见识,暇时仍须写字读书,作诗文或看律例、驳案等书,以养身心而长见识。

光绪六年(1880)二月,丁体常被委署为蒲州知府。同年二月二十五日,丁宝桢接到丁体常来信后给其回信:昨摺弁至,接尔来函,备悉一切,并知尔已委署蒲州府。丁体常在信中告知父亲,自己又新获委署之任,叹此为苦缺。丁宝桢在回信中说:此缺山西均谓为苦缺,然自我视之,则仍为优。在当时来说,蒲州并非富饶之地,出息之少,即为个人收益少,捞不到油水,然而试问作官系何事?而可以出息之有无、多少为心乎?蒲州虽然苦,是因为地方经济发展落后,没有钱,是苦在官。但是,做官就要为老百姓谋福祉,百姓都指望着你给他们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尔自以为苦,则必剥民以自奉。是尔之苦,实不为苦,而百姓则真苦中苦矣!

丁宝桢告诫丁体常,人要有耐苦之心,才能成为一个好人。做官者,再怎么穷困也不能伸手拿一丝一毫不该拿的钱物。况尔即穷其一时,而清名难得贫原非病,穷才能见到君子品质。当以此为身体力行之具,切切!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至于缺之苦不苦,直可置之度外。只要有饭吃,便可作官。这是丁宝桢对儿子的谆谆教诲。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古来天之报施善人,恒视其吃苦以为分量,苦吃得愈大,报亦愈大愈厚;苦吃得小,报亦小而薄,此千古至论!丁宝桢告诉丁体常,苦尽甘来,吃苦是一种福报。古往今来,成大事者,必经历了常人所不能吃之苦,尔试将古来之帝王、将相、圣贤、英雄、豪杰、义夫、烈士,逐一详细考察,便可知我言之非虚也


勤政爱民 查办民蠹


自光绪二年(1876)起,在陕西、河南、山西、直隶、山东等省,发生连续三年的特大旱灾,最严重最具毁灭性的是丁丑和戊寅两年,史称丁戊奇荒。灾荒直接导致华北地区人口大量锐减,以山西、河南两省尤甚,竟减少了三分之一,故又称为晋豫大饥

丁体常从光绪二年(1876)初发往山西候补到光绪六年(1880)的这四年时间,经历了几乎包括丁戊奇荒的全过程。光绪六年(1880)四月十五日,丁宝桢想到丁体常已来信两封,作为蒲州府知府,刚刚经历了赤地千有余里,饥民至五六百万口之多丁戊奇荒,灾后正在帮助百姓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期望他能够藉此官势,作德于民

经过丁戊奇荒,整个山西省因为灾害导致的新荒地达220万亩。丁体常任蒲州知府,经过这样的大灾后,动员招募百姓开垦种地,恢复粮食生产是最为紧要的事情。丁宝桢在信中说:尔于此处如能认真经理,使实惠及民,则蒲州虽苦,胜于有钱千万万矣!

但招垦之事,必须牛力、籽种,二者必须发钱。然此项钱发之在官,而州县多从中侵吞、掯勒。又或滥绅、劣衿,从中把持分肥,弊端极多,防不胜防。丁宝桢深知晚清时期政治黑暗、乱象迭起的官场体制和社会现实,损公肥私成为一种风气,上级下拨钱款,一级一级盘剥侵吞,真正用到百姓身上的少之又少。要如何才能把钱实实在在地用到招垦上呢?我谓此项,必欲得实,惟有官勤于下乡稽查一法。唯有做官的勤政爱民,真正下到基层,走到群众中去,查办民蠹,督促落实。

对于下乡督查一事,丁宝桢又告诫丁体常,务必要轻车简从,不要州县供应安排,吃住自己解决,不给基层增加负担,但下乡务须少带人,州县供应,一切全删。自己吃用、一应跟人、书役,均自己发饭食。车价所费者少,而所得者大

丁宝桢一方面告诉丁体常尔年力正强,正可勉力于此,多下到基层、走到百姓中间,体察民情、为民办实事,另一方面又表现出深沉的父爱和对儿子的理解,宁愿自己出资帮助丁体常下乡督查,如以为下乡花盘费、车价,自己无此力量,我愿代尔认承,不要尔之花钱。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求丁体常尽职尽责,真正深入到百姓中,认真与当地的农民、地方上的绅士或有声望的人讲解招垦的好处,推动招垦一事落到实处,让每一分钱都用到老百姓身上,不浪费一分一毫,如现在之招垦,发钱须求滴滴到百姓身上,使民霑实惠,钱不虚糜,方为尽职

在丁宝桢看来,为官者深入到基层一线、走到群众中去的一大好处,是遇民间有官事,可以随处审断,较之在城审断,民尤感激。以其在乡审断,可免在城花讼费也,此是百姓第一感激官之事,尔可勉之!哪怕只是百姓可免在城花讼费这样细小的事情,对百姓来说就是第一感激官之事。另一好处是只有深入到群众中,才能真正做到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真正掌握实情,如此则人不敢欺我矣

年轻人作官,须求吃苦耐烦,时时以百姓为心,斯得之矣。勤政为民,时时事事体察民情民事,严肃查办损害群众利益的事情,如此行之一半年,而民不怀德,官不上进者,未之有也,尔其勉之

光绪九年(1883)七月,丁体常以克勤克俭,卓著政声,得到山西巡抚张之洞的高度赞扬,雅重之,深羡文诚有子。在调丁体常署大同府知府的同时,奏请朝廷,特授丁体常为潞安府知府。这一次,丁体常获题补潞安府知府[丁体常并没有上任潞安府知府,在光绪十年(1884)五月升署理山西河东道],惟思尔到晋甫八年,资格未深,今蒙上司格外垂青优待,题补实缺,且闻此缺系山西第一、二之缺,尤为恩出望外。加上四子丁体成[(1854-1885),原名寿鹤,字子美]于光绪九年(1883)考取癸未科进士,丁宝桢殊为欣喜,再次给丁体常回信,对其履新为官提出更严的要求。

至作官,只是以爱民养民为第一要事,即所谓报国者亦不外此。盖民为国本,培养民气即是培养国脉。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丁宝桢希望丁体常在任上做到不使一事不可对民,一念不可对民。凡有害民者,必尽力除之;有利于民者,必实心谋之,并叮嘱丁体常家人、书役皆民之蠹,当严加管束,毋使扰民,尤为至要


清正廉洁 刚正无私


光绪六年(1880),丁宝桢任四川总督刚好三年。在四川总督任上的三年时间,丁宝桢革陋规、裁夫马、改盐务等取得重大成效,为国家和百姓结余折银三四百万两以上。

在众官吏的弹劾下,朝廷虽然苦心庇护,但是丁宝桢的官阶已由原来从一品衔的总督,迭降为四品的署督。面对这样的结果,丁宝桢在给丁体常的回信中抱定要之:我之作官,志在君民,他所无问。宁可被参而罢黜,断不依阿以从俗,而自坏身心,贻羞后世也的决心,勉励并告诫丁体常,尔当于之一字,斩断根株,立意做一清白官,而后人则受无穷之福

晚清时期,军费、对外赔款等支出巨大,清政府只好频繁减扣官员俸禄,使得收入本已微薄的官员,只得想方设法搜罗财源、贪污受贿,官吏索贿受贿的腐败行为演变成一种惯例,即形成晚清官场陋规——节寿和季规。节寿,即逢年过节或上司过生日,下属向其献礼谓之节寿。季规,即每个季度末,僚属们向上司送礼谓之季规。然而,节寿、季规的来源最终无一不取自百姓。

面对这样的官场风气,丁宝桢始终秉承清正廉洁、刚正无私的为官之道,出淤泥而不染,坚决革除陋规。基于迫于穷困者实多的现状,丁宝桢一再叮嘱丁体常:节寿、季规,虽饿饭亦饱,不可收分文!……尔断不可效俗更所为,贻世人耻骂!

在丁体常委署蒲州知府期间,丁宝桢在给丁体常的信中说道:凡一切节寿陋规,万不必受。此时,山西刚经过丁戊奇荒的大灾难,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惨不忍睹。若收受陋规,则无以自问,又何以对人?且州县送陋规,无非取之于民。尔取州县之一,州县即取民之十。试思大灾之后,尚忍为此伤天害理虐民之事乎?午夜扪心,当必瞿然惧矣!

丁宝桢叮嘱丁体常,要体恤民情,始终坚守做官的操守和廉洁底线,必须穷而益坚,分毫不为外物所摇夺,斯为真操守!时时警惕一惑于利,则日久浸淫,将有流于贪婪而不自知者矣,想作官须先从此立脚,万不可效今时丧心昧良者流,只顾目前之热闹,不思子孙之败坏,是所至嘱

面对晚清举世皆浊的现实,丁宝桢告诫丁体常:至作官一事,原是讲求做事,其补署一切,应听之天命,万不可有心其间。一涉有心,即易入于钻营,将顺卑鄙一路,切毋以此为念!立定脚跟,做人做事,方是大丈夫所为。

讲求做事我们只尽其在己,何谓尽己?做人做官、对人对事,不懒惰懈怠,不推诿扯皮,不轻率疏忽,心平气和、谦虚和气,时刻以一颗忠厚爱民之心谨慎办事,如是而已,我自尽其心,而百姓已爱戴不忘,甚可感也!足见人只要立意作好官,实心做去,不患人不我知。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