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毕节茶亭寻踪
毕节茶亭寻踪
作者:文|图 毕节试验区 程 红  发布日期:2023/10/1 阅读次数:


地名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是特定的文化象征。毕节有许多地名都与“茶”有关,道光《大定府志》里有茶山、苦茶园、茶房沟、茶叶沟、茶树垭口、茶店场、茶亭等地名。这些以“茶”字命名的地名,以“茶亭”最为人所熟知。

1.png

毕节绕城高速公路茶亭收费站


茶亭,顾名思义就是供人喝茶、避雨、歇凉的亭子,内设茶缸、茶桶,煮茶供过往的行人歇息解渴。《中国茶叶大辞典》对词条“茶亭”解释为旧时民间建于路旁供行人饮茶和休息的场所。

文献里的毕节茶亭

翻阅有关毕节的文献资料,“茶亭”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乾隆二十三年(1758)成书的《毕节县志》。在该书卷之一“疆域志”里,有毕节邑人陶管绘制的《毕节县各图形》,其中“县城总图”标有建筑物“茶厅”。从图上来看,茶亭位于从毕节通往威宁和云南的古驿道上,为两层重檐歇山顶式建筑,造型精美、古朴典雅、气势雄伟,可供行人歇息饮茶、凭眺四周美景。

同治《毕节县志》“城图”和“疆域图”均标有建筑物“茶厅”。光绪《毕节县志》里有候选同知陶□□绘制、毕邑庠生萧荫煻参与绘制的地图,其中“疆域图”和“城图”均标有建筑物“茶厅”,位于毕节县城西定门之西。

茶亭的具体位置在哪里呢?从同治《毕节县志》的地图来看,茶亭在吉祥营之西南。吉祥营为驻军营寨,营盘上建有围墙、壕沟等防御工事,可以有效防御敌人的攻击。清朝时期,吉祥营就发生多次战事。同治《毕节县志》卷三疆域志(下)“营屯”记载:“吉祥营在西里茶亭,前马鞍山御贼要道,贼数攻,团民对敌五次,约伤贼百余人,阵亡团丁十人。”马鞍山营在凉水井,同治二年(1863)四月二十八日,苗民起义部队“攻之,团首陈逢督众”迎战,“阵亡,并亡团丁六人”。

七星关区三板桥街道茶亭社区至今仍留有营盘、营湾等地名。715日下午,记者走进茶亭社区,在当地几位居民的带领下,沿着小路登上营盘,得以查看周围的地形。吉祥营占据一整座山坡,北面连接马鞍山营,南面坡度较缓,东面和西面的山坡较为陡峭,与周围的营盘成犄角之势。此外,该营盘取水十分方便,有利于屯兵。如今,毕节绕城高速公路横穿营盘,茶亭收费站位于营盘之南麓。营盘半山腰还有村民居住,地里种植玉米、大豆、蔬菜等作物,还有葬于清朝道光年间的翟氏先祖坟墓。

茶亭的北面有总神庙。乾隆《毕节县志》卷之一“疆域志”之“坛庙”记载:“总神庙在城西五里,下有茶亭。”道光《大定府志》卷之十九“治地志一”照录乾隆《毕节县志》的记载,云“总神庙在城西五里,下有茶亭”。

同治《毕节县志》卷四“营建志”之“亭院”详细记载茶亭的位置和用途,云“茶亭,在城西五里,乡人建,为行路栖憩之所”,这是文献资料首次对毕节茶亭的详细描述。光绪《毕节县志》卷之二(上)地舆门(一)“亭塔”沿用同治《毕节县志》的记载。

19856月成书的《贵州省毕节县地名录》对“茶亭”进行详细叙述:“城西五华里,灵峰山麓,古驿道上,于清乾隆年间乡人修建茶亭一座,为行人栖憩胜地,今亭毁,留为地名‘茶亭’。”由此可见,茶亭位于古驿道上,是从毕节通往威宁和云南的必经之地。

据《贵州省毕节县地名录》记载,毕节镇大兰公社由大兰、环城、六合、茶亭四个大队组成,茶亭大队辖营湾、茶亭、傅家院子、皂角树、水井边、龙家垭口、教育学院、阳山公园、关门山、凉水井等地。茶亭位于东经10515分,北纬2717分,现已废。

茶亭社区因茶亭而得名,区划屡经多次变迁,现总面积4平方公里,辖16个村民组。据19967月出版的《毕节县志》记载,1949年茶亭属长春堡乡,1952年建城关镇茶亭村,1980年茶亭大队划归大兰公社,1994年建三板桥街道茶亭村。

毕节茶亭的文化记忆

记者以茶亭收费站为中心,寻找茶亭遗址。一位83岁的居民告知,根据父辈相传,茶亭的位置大致在草海大道上与茶亭收费站之间。再细问,连茶亭的结构、式样、大小统统说不清楚,也不知茶亭毁于何时。据老人们回忆,茶亭在1958年时还存在,为四合院造型,占地面积100多平方米,后被拆毁以修茶亭小学。

有人说茶亭建成后,文人雅士为其撰写一副蕴含人生哲理的对联:“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饮一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打半壶酒来。”这副对联真实存在还是后人杜撰?一时难以考证。内容与之相似的对联较多,记者想起曾读过的几副对联。第一副为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茶亭镇歇凉茶亭的对联:“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众生不妨坐坐;劳力苦,劳心苦,苦中作乐,大家打个哈哈”(载入《湖南茶文化》)。第二副为清代汪次闲撰写的茶联:“为公忙为私忙,忙里偷闲吃碗茶去;求名苦求利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载入《中国茶叶大辞典》)。第三副为四川省成都市一家茶馆的对联:“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几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倒一碗酒来”(载入《中国茶事大典》)。

茶亭有无对联,已然不重要,值得一提的是,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记忆。清朝道光年间,毕节德沟进士路孟逵解组归里后,优游林泉,在《毕阳竹枝词十九首》里写有诗歌《茶亭》,描绘茶亭周围的景色。诗云:

茶亭西上午风和,

漠漠平田听野歌。

村农也解室家乐,

为折山花水上过。

这首竹枝词为路孟逵游览灵峰寺时所吟。从茶亭西上,通过盘旋的登山石径,可到灵峰寺。在路孟逵的诗里,午风轻拂,田畴广袤,歌声悦耳,居住在茶亭的村农折花插瓶,不仅描绘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还赞美村民高雅闲适的生活情趣。

记者此前曾经三次寻访茶亭及其周边古驿道的踪迹,均未获关键信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有一次,记者与岳父说起茶亭,竟得知古驿道的走向。岳父家祖辈迁入毕节时,就住在西定门之外的小龙潭边,古驿道就从屋后经过。根据岳父的描述,从西定门出发,取道安家井逶迤而上,沿着石板小道,缓步三里许便是“云峰桥”,跨桥北上就到“鸾凤镜池”,西上一里就可到达灵峰寺。根据文献记载,这条从毕节城去灵峰寺最便捷的道路,清朝乾隆年间由毕节知县董朱英捐筑。

江苏句容人高仕征在毕节为官时,写有诗歌《灵峰道中》:“欲览灵峰胜,遥窥一片云。崇峦皆叠叠,群木若欣欣。曲径高兼下,流泉合复分。小蓬莱处近,花鸟自纷纭。”路孟逵在五言长诗《八月二十日游灵峰寺,戏作示外甥李维桢》里写道:“一转一勾连,忘却来何处。偶然得坦平,顿觉地天宽。休休气稍息,小憩松竹间。舆夫齐拍手,笑指古禅关。”

光绪九年(1883),威宁乌门人宁泉驻留毕节时,受毕节名士杨绂章(字慎斋)的邀请,在农历四月初八日同游灵峰寺。宁泉在诗歌《浴佛日慎斋招游灵峰寺》里描绘灵峰道中的所见所闻,其一云:“茨藜开遍野棠疏,几处分秧刈麦初。春色已阑游兴减,谢公招我谒匡庐。”其二云:“万顷花田看罂粟,千寻鹫岭陟灵峰。回旋磴道蹒跚甚,赖有人扶胜短笻。”

“暮鸦啼处证沧田,衰草寒烟一怅然。短缶长亭都不见,茶香人到说当年。”毕节著名诗人徐正云的诗歌《茶亭》,让人对茶亭更多了一分怀念。遗憾的是,茶亭已荡然无存,只留下一个诗意的地名,供人们发思古之幽情,咀嚼茶亭袅袅的茶香。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