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清代毕节德沟举人路斯亮
清代毕节德沟举人路斯亮
作者:文|毕节试验区 程 红  发布日期:2023/8/17 阅读次数:


毕节德沟举人路斯亮(1764-1800),字子钦,号咨亭,乾隆五十七年(1792)壬子科副贡,乾隆六十年(1795)乙卯科举人,拣选知县,貤赠奉直大夫。据《路氏长房族谱》(路朝霖、路朝联编纂)记载,路斯亮于乾隆甲申年(1764)正月初二日亥时生于德沟本宅,嘉庆庚申年(1800)十一月初十日子时殁于浙江绍兴,享年37岁,归葬于德沟长塘。

路斯亮“幼性少钝,苦心深造有得,遂精考据之学,为文探理窟、撷经腴,联掇科名”,31岁中举人,无奈时运不济,次年丁忧,“往浙扶毅斋公榇,数年贫困不能举,病殁山阴旅次”(路璜《蒲编堂诗存·跋》)。他笃志好学,擅文辞、精考据,可惜“身后卷帙飘零”,仅留下少量诗篇,《蒲编堂诗存》载其诗歌11首。

笃志好学 拣选知县

路斯亮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小在德沟本宅宅东书斋(后称“洗心斋”)勤奋苦读。路璜(字小竹,号渔宾)在《感旧述怀》诗句“万朵红云千个绿,诗情书韵落花间”里自注:“宅东书斋,旧名‘洗心斋’,先叔祖咨亭公读书、讲学地也。”书斋不仅拥有丰富的图书,还藏有珍贵的字画。路斯亮常常独坐书斋,气定神闲,阅读经史,品茗赏画。

1.png

路斯亮的诗歌被收入《蒲编堂诗存》卷二(资料图片)


乾隆五十二年(1787),路斯亮到浙江仙居(其父路邵任仙居知县)游学。县署挂有两帧人物肖像画《吴公行乐图》,一帧为“坐斋观书,侍童捧茶”,另一帧为“走马察水灾”。路斯亮有感而发,作诗《遂署题吴公行乐二图》。其一云:“独坐兰轩意倍清,间看经史适余情。呼童汲得泉头水,时取蒙山茶细烹。”其二云:“四野沧波绝点埃,临流匹马任徘徊。遥闻隔岸人欢语,争似汲公持节来。”该诗化用西汉名臣汲黯持节发河南仓粟以赈贫民之典故,赞扬吴公体察民情、关心民生之情。

游学期间,路斯亮还到浙江绍兴鉴湖游览,携柑载酒上楼,饱览旖旎春色。他触景生情,由粉蝶在枝头戏舞、游人爆满渡头联想到客居他乡,从而引起思乡之情、羁客之愁,遂作七绝《春愁二首》。其一云:“携柑载酒上春楼,满树花开对我愁。粉蝶不醒羁客撼,翩翩犹自戏枝头。”其二云:“谁将春色染平畴?牵得游人满渡头。漫道金樽能解恨,鉴湖难泻一腔愁。”

乾隆五十七年(1792),路斯亮参加贵州乡试,远在浙江黄岩县署的长兄路斯京(字翰宗,号玉山)作诗《壬子秋闱寄子钦二弟》:“五年分袂课攻虚,桂斧今秋砺何如?衣钵应传逢子岁,箕裘好继在官居。秋风湖海隳兄志,鳣室书香待弟储。怅望泥金云欲断,灯花夜夜卜灵胥。”同在黄岩县署的三弟路斯云(字矩庵,号得青),对仲兄路斯亮秋闱也极为关心,作诗《壬子苍溪署中灯下忆仲兄秋试》:“簇簇银缸灿小花,清宵有梦到天涯。剑藏秋水宁轻试,桂拂金风应放华。湘浦迟来千里雁,吴江犹滞一重槎。何时把酒还相忆?说到檠头卜不差。”

秋闱揭榜,路斯亮考中副榜,离举人功名近在咫尺,给德沟路氏家族增添了荣耀,也算是送给父亲路邵六十大寿的一份贺礼。路邵在宦海中起起落落,感慨“愧余虚度八年春”(《五十八初度口占》),思念家乡和亲人,心生归意,喟叹“谁怜万里滞微官?家有荒园一亩宽”(《初夏口占》)。他得知路斯亮中乡试副榜,心里总算得到安慰,“寄语儿曹多酿酒,老夫归去好栽花”(《六十初度口占》)。

路斯亮在家一边读书,一边以讲学维持生计。乾隆五十八年(1793)端午节,路斯京与路斯云同在黄岩县署过节,胥吏传参,宾朋贺扇,饮酒作诗。路斯京想起路斯亮,作诗《端节怀子钦二弟》:“浴兰悬艾扫庭垓,衙鼓铮铮动地开。胥吏传参呼拜免,宾朋贺扇笑追陪。承欢戏绕双条达,进酒忽惊两婪杯。遥忆花间独酌处,离情更教女儿猜。”

乾隆六十年(1795),路斯亮在贵州乡试考中举人。在次年三月举行的会试中,路斯亮不幸落第,后有幸得以拣选知县。他没有失意消沉和穷困愁苦,作诗七律《寄得青弟》,引用“塞翁失马”、“射虎将军”李广、车胤囊萤、名士马周的典故,自我开释。诗云:

少年春色让时流,

三十功名我自优。

失马塞翁终是福,

射雕老将不须侯。

但教照读同车允,

讵乏条陈似马周。

安石晚成谁不羡?

莫伤老大作穷愁。

路斯亮在等待分发时,到在洛阳为官的友人处作客,写有诗歌《久客》:“洛阳两度落花飞,春色故园入梦稀。久旅自忘身是客,日携柑酒听莺归。”不幸的是,他还未等来分发的任命,就接到父亲病逝于黄岩县署的讣闻。

赴浙扶榇 病殁绍兴

由于长兄路斯京已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去世,扶榇归里这个艰巨的任务就落到路斯亮的身上。他赶往浙江,旅居山阴(绍兴的旧称),“适余赴浙扶榇,贫不能举,久寓绍兴”(《感怀》诗题自注)。从浙江到贵州,从贵州到毕节,山遥水远,扶榇归里需耗费巨额财力。而路邵在浙江为官时,捐俸修建黄岩县学和萃华书院,身后几乎没有留下任何财产。

路斯亮久寓绍兴,寄踪庵舍,深感有心无力。他在诗歌《感怀》里写道:“我来越水东,海阔一孤篷。大事邱山重,寸心荆棘丛。苏怀今少觏,范谊古难逢。细雨黯萧寺,片云归晚枫。猿啼千里梦,鹤唳五更风。颔顑伊胡底,丁零只自恫。几年临禹穴,何日到黔中?翘首魂应断,伤哉异地穷。”他借用唐代大臣苏怀(字昌容)等人的典故,哀叹“贫不能举”的无奈,发出“何日到黔中”的叹息。他又在诗歌《前题》(即《感怀》)里写道:“频年旅舍独彷徨,背壁孤灯只自伤。蜀鸟枝头声尽血,曼卿何日举丹阳?”连续几年困居旅舍,独自徘徊,背对墙壁面对孤灯,只能黯然神伤。他借用北宋文学家石延年(字曼卿)滞留湖北丹阳的典故,表达难以扶榇归黔的无奈之举。

路斯亮被困绍兴时,与名士绿野聚会,与老僧朝阳话旧,“羁踪萧寺,徒届壮写之越吟”(杜寿朋《蒲编堂诗存·序》),留下了不少诗作,可惜卷帙散佚,《蒲编堂诗存》仅收录《和友人看龙船韵》《和友人原韵》《赋怀》三首诗歌。

端午节,绍兴举行龙船竞渡,游船聚集,男女喧哗,管弦杂沓。路斯亮与友人观赏,友人作诗《看龙船》,路斯亮步韵和诗,作诗《和友人看龙船韵》:“水车水马互争划,弦管纨罗未足夸。最是纱窗偷半面,薰风初破杜鹃花。”这首诗写出龙舟竞赛的热闹场景:舟楫你追我赶,船上欢歌乐舞。

路斯亮寄踪庵舍,当地名士常来看望他,并作诗相赠。他依韵和诗,作《和友人原韵》:“寄踪庵舍傍江隈,桃柳数株菊遍栽。绿野觞酬高士聚,朝阳话语老僧陪。况多蛱蝶花间戏,惟少嫦娥月下来。梵宇无声钟漏寂,闲凭曲槛独徘徊。”《赋怀》通过引经据典,描写越女曼妙的身姿和优雅的神情,由衷表达对越女的钦羡和爱慕之情。诗云:

越川钟美秀,好女住河洲。

跳脱青杉衬,步摇彩燕揉。

软怀温玉抱,浅黛远山浮。

愿共神鸡枕,欢遗玛瑙瓯。

相衔不落盏,并卧散春愁。

永结同心侣,常为合德俦。

世情凭冷暖,鱼水自绸缪。

莫作经时别,临秋怨女牛。

乾隆五十九年(1794)四月初六日,36岁的路斯京病逝于黄岩县署。嘉庆元年(1796)八月,64岁的路邵亦殁于黄岩县署。路斯亮赴浙扶榇,在四年的煎熬中,父亲的棺榇尚未抵里归葬,路斯亮就病逝于绍兴旅舍。路斯云“百计经营,勉措资斧,始浼亲族自浙东扶榇归葬”(路璜《竹舟府君行述》)。短短几年时间,路氏一家两代三人先后逝于浙江,给家族带来沉重的打击。

遗孀伞寿 名士作序

噩耗传来,妻子甘氏痛不欲生。甘氏出生于毕节名门望族,可谓大家闺秀,乾隆甲申年(1764)九月初九日未时生于毕节西门十字街,嫁给路斯亮后,生有四女,其中长女幼年夭折。甘氏勤俭持家,抚养女儿,解决后顾之忧,支持丈夫参加科举考试,路孟逵谓“吾祖宦于浙,家綦贫,太孺人所以造家者无不至,吾叔无内顾忧,察茂才、贡明经、举孝廉。吾祖殁于浙,吾叔往奔丧,逋且重祖丧不能归,而吾叔亦殁。讣至家,吾叔无子,而有女子三,太孺人哀痛不欲生”(姚柬之《路母甘太孺人八十寿序》)。

路斯亮去世后,遗孀甘氏“自是闭门不见一客,抚三女析爨居”,以“田一廛、宅一区,得以自活”。路孟逵任山西省太原府榆次县知县时,将朝廷封赏呈请移授给叔母甘氏,甘氏被貤封为“孺人”。道光二十二年(1842),贵州大定府知府、著名文学家姚柬之(字伯山,安徽桐城人)应路孟逵之请,作《路母甘太孺人八十寿序》。姚柬之根据路孟逵之言,详细叙述甘氏不幸的家庭悲剧和甘氏坚强面对厄运,“谨盖岁循积聚,无有不钦,修键闭、慎管籥,不作无益害有益”,年登八十而“神明不衰”。

此后,姚柬之在读过路孟逵的《武魏氏传》后欣然作序,再次提到甘太孺人,云“其无子者三人,一曰路母甘太孺人,路君之叔母也。甘太孺人之所值,已见余索为寿序矣”,并将其与武魏氏作比,云“然甘所适者文士,魏所适者武夫也。甘之夫相处者十数年,魏之夫甫六月而从军去。甘之家有田一廛、宅一区,得以自活。魏之家无一垅之植、一椽之覆,寄食于母家舅家”,由此可见,姚柬之对甘氏的印象极为深刻。

《路母甘太孺人八十寿序》《〈武魏氏传〉后序》均载于《伯山文集·卷六》,为了解毕节德沟路氏家族提供宝贵的文献资料,具有弥足珍贵的价值。《路母甘太孺人八十寿序》已在《清代文学家姚柬之为毕节寿妇作寿序》(载于《毕节试验区》20203下)中作了整理,现将《〈武魏氏传〉后序》整理如下:

黔之西有节妇四人,而皆居于大定府之毕节县,有子者一人,无子者三人。有子者,路母翟太恭人,进士孟逵之母也。子孙皆贵显,其行义闻于朝,播于士大夫之口,垂诸策,载诸乘,不待余之表彰矣。其无子者三人,一曰路母甘太孺人,路君之叔母也。甘太孺人之所值,已见余索为寿序矣。一曰武魏氏,又路君之中表姑也,其节与甘同。然甘所适者文士,魏所适者武夫也。甘之夫相处者十数年,魏之夫甫六月而从军去。甘之家有田一廛、宅一区,得以自活。魏之家无一垅之植、一椽之覆,寄食于母家舅家。

呜呼!《易》曰:苦节不可贞。余于武魏氏见之矣。传言当其夫之从军也,久无耗,翁姑欲夺志,魏不可,涕泣而送姑依母家。待夫归,母又卒,舅怜之,为筑一室于路宅之东,稍给薪水焉。翁始丧,迎姑归,事之十年而姑丧,事生死皆尽礼,而夫终不归。遂与女伴姚四姑讽经事佛,缟衣蔬食,虑筑室以终身。姚四姑者,其所适亦武人。翁为守备,殁于军,夫死焉,子死焉,慕魏之节操,从之盟曰:能守节,无相弃也。同居而终焉。此四人者,余皆闻之路君。路君之阐扬也,先其母,次叔母,又及其中表姑,且及中表姑之女伴,而《易》之安节、甘节、苦节,咸萃于一门。路君非徒行其义也,而使节之亨著天下而益彰。夫著《易》之亨以示天下,岂曰小补哉!

甘氏以路斯云之长子路义逵为嗣,“而育子成立,年登大耋,良辰美景匏樽不空,伏腊岁时鸡豚可辨。群徒已仕者,内外卓卓;未仕者,不能测其所至”(《路母甘太孺人八十寿序》),可谓晚年幸福美满。咸丰戊午年(1858)十一月二十六日子时,甘氏殁于德沟,享年95岁,葬于本宅房后,成为清朝时期毕节德沟路氏家族中最长寿的老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