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试验区之声 >> 试验区笔谈 >>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三·三制”红色文化育人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索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三·三制”
红色文化育人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索
作者:文|汤宇华 夏 鲲 陈朝祥 高翩翩  发布日期:2023/7/5 阅读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黔西北革命老区是长征八大著名战役之一“乌蒙山回旋战”的发生地,是国家长征文化公园在贵州的重要一翼。“战略轻骑”红九军团、“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贵州抗日救国军”“乌蒙山回旋战”记录着中央红军和红二、红六军团长征的足迹,“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的浴血奋战英勇悲壮,首任贵州省工委书记林青“愿将满腔热血、换来幸福人间”的生命诗篇化作中国青年的远方,周素园先生跟随红军长征的故事代表中国知识分子光明的跋涉,贵州地下党可歌可泣的战斗融入了中国革命的伟大交响……这是毕节十分厚重的红色文化资源。多年来,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围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持之以恒地研究、创作、宣传,把本土红色文化应用于大学文化建设、大学生思想淬炼与价值塑造,构建了“三·三制”红色文化育人模式。


建设集思政拓展课堂、思政开放课堂、校本思政课堂于一体的红色文化育人“三课堂”

(一)配合上海大学共同发起“全国高校党史类课程联盟”,开展跨区域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及课程思政建设合作。充分发挥革命老区高校的资源优势,配合上海大学共同发起“全国高校党史类课程联盟”,开展跨区域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及课程思政建设合作,在兄弟院校的课堂上充分展示贵州高校长征文化讲述实践的风采,把红军转战贵州的壮丽篇章融入百年党史育人的伟大交响。20236月,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开设《赤水乌蒙红飘带——长征与贵州红色文化》艺术翻转课堂,成为正在皖西学院召开的全国高校党史类课程联盟第三次联席会议的线上观摩课,也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样本,与会专家学者和观众给予高度评价。艺术翻转课堂也获得新华网、中国新闻网、《人民政协报》、多彩贵州网、天眼新闻客户端、毕节试验区网等媒体报道。

(二)联合遵义师范学院、六盘水师范学院共同打造“红色文化开放课堂”“思政开放课堂”。联合遵义师范学院、六盘水师范学院共同打造“红色文化开放课堂”“思政开放课堂”,把红军在赤水、乌蒙的转战,隐蔽战线的斗争、三线建设等革命文化资源有机结合,实现思政课改革的优势互补。

(三)融本土革命文化元素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好校本思政课程。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校本思政课程,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新途径,建设了两门校本大型思政公选课。一是贵州思政教学名师汤宇华教授领衔的教学团队开设《赤水乌蒙红飘带——长征与贵州红色文化》,始终坚持用“红色信仰”点亮“奋斗青春”, 让思政课“立”起来;始终坚持用“艺术之美”赋能“红色教育”,让思政课“实”起来;始终坚持用“小翻转”带动“大课堂”,让思政课“活”起来;就如何“用好地方红色资源,建好高校思政金课”进行了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在2022年成为贵州省级“金课”。二是黔灵学者、贵州核心专家王明贵研究员领衔的教学团队开设《磅礴乌蒙逐梦来——从毕节试验区到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


开展集“舞·演·诵”“音诗·画”“研·行·宣”于一体的红色文化育人“三实践”

(一)开展红色主题“舞·演·诵”创作,将红色文化育人与美育有机结合。创作排演红色题材舞剧《林青的远方》、话剧《草原艺术社》、诗歌剧《高原之鹰》,开展红色经典诵读活动。舞剧《林青的远方》获毕节市乌蒙文化节·第五届文化艺术系列(精品剧目)大赛金奖、第七届贵州文艺奖舞蹈类三等奖,2022年获贵州省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草原艺术社》获得2022年贵州省大学生舞台剧大赛二等奖、学校团委荣获优秀组织单位奖。

(二)开展红色主题“音·诗·画”创作,将红色文化育人与创新能力培养有机结合。组织师生创作《头顶红星的哥哥》《乌蒙的春天》《我们的老支书》《绝壁天渠》等系列红色题材音乐作品;公开出版30万字的《远方——大学生黔西北革命历史题材文学作品选辑》等黔西北红色题材诗文、小说;开展黔西北红色题材系列连环画创作,完成《林青——远方的故事》共两个版本140幅,《周素园——光明的跋涉》48幅,《文朝荣》105幅;完成大型红色题材山水画《转战乌蒙山》创作,完成系列红色题材美术作品《黔西北英烈谱》共计26幅。

(三)开展红色主题“研·行·宣”创作,将红色文化育人与实践育人有机结合。一是深入组织学校师生围绕贵州红色文化特别是长征文化开展系列研究,发表系列红色文化研究成果。2019年承办由来自全国15个省区43所革命老区高校的党委书记、校长等400名代表参加的第十一届全国革命老区高校联席会;举办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智库名家·贵州学术年会·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红色文化资源发掘利用与红色基因传承”分论坛研讨会,《挖掘红色文化 传承红色基因 推动立德树人——黔西北红色文化传承成果展示中心建设》在全国和全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均荣获美育创新改革案例一等奖。二是生动开展青年红色筑梦活动。通过开展重走长征路、红色主题讲故事大赛、红色遗址建模大赛、红色文化纪念地参观活动等,增强立德树人实效。三是依托暑期“三下乡”在毕节试验区各学校、社区开展红色文化主题宣讲近百场。大学生红色文化传习社党史学习教育社会实践团2022年被表彰为省级优秀团队。


搭建集育人保障平台、育人活动平台、育人网络平台于一体的红色文化育人“三平台”

(一)建设“黔西北红色文化传承展示中心”“新时代讲习所”“员员港湾”省级名优辅导员工作室育人实体平台。黔西北红色文化传承成果展示中心自2017年开始建设,集党建、意识形态、思想政治工作平台的功能于一体,为本校及地方的理想信念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一个有高度、有温度、更实用、更好用的新型工作阵地;汇聚了大量黔西北红色资源的文学、书画、戏剧、音乐、舞蹈等原创作品和党史研究文献(馆内的红色主题图书阅览室藏书6000余册),是黔西北红色文化传承的最新成果,已成为思政教师的集体备课地、现场教学地,成为师生党史学习地、主题活动开展地、红色文化研习地、红色基因传承实践地。截至目前,黔西北红色文化传承成果展示中心累计接待校内外单位762家,讲解近3000场次,服务校内外参观学习3万余人次,于2022年成功获批为贵州省教育系统首批理想信念教育基地,成为贵州省“重走长征路·奋进新时代”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点。负责展馆讲解任务的大学生红色文化传习社于2021年获“全国高校百强学生社团”称号,成为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样板。

1.png

诗歌剧《高原之鹰》剧照(资料图片)

新时代讲习所在传播党的声音、引领青年学生思想、凝聚青年学生力量、提升青年学生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员员港湾”辅导员工作室依托黔西北厚重的红色文化资源,定期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活动,2021年成为省级名优辅导员工作室并得到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顾晓英工作室”结对帮扶。

(二)建设“流沧夜话”“流沧青年读书会”“流沧青年说”育人活动平台。坚持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入大量红色文化元素,建设“流沧三部曲”育人活动平台,学校党委学生工作部、团委每周三、四、五晚固定开展“流沧夜话”“流沧青年读书会”“流沧青年说”活动,使红色文化育人参与广泛、热度不减。

(三)建设网上“三展馆”(林青、周素园、文朝荣)、红色黔西北微信公众号(黔西北红色文化传承展示中心线上阅读支撑)、“贵工程·易班”网络育人平台。作为黔西北红色文化传承成果展示中心的线上阅读支撑,红色黔西北微信公众号已成长为传播长征文化特别是黔西北红色文化的专业网络媒体平台。此外,着重打造了网上“三展馆”(林青网上纪念馆、周素园网上纪念馆、文朝荣网上纪念馆)和易班互联网+大思政网络育人平台。三个网络平台已成为黔西北红色历史的网络记载地、黔西北红色文化的网络数据收录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网络发声地。

多年来,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聚焦聚力“利用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目标任务,通过 “三·三制”红色文化育人模式构建的长期探索与实践,形成了校内校外互通、线上线下互动、课内课外互补的育人体系,红色文化教育入脑入心,涌现出一大批以推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为己任的新时代青年。学校先后被教育部表彰为“全国大学毕业生入伍预征工作先进单位”,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是贵州唯一一所入选“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的高校。学校红色文化育人成效得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央巡回指导组领导,省、市领导和中央党史研究院有关专家,省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省委巡回指导组、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领导的充分肯定,认为是红色文化生动传播的有效举措,对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和“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具有示范作用。(作者单位: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