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何思贵与黔西化竹茶
何思贵与黔西化竹茶
作者:文|毕节试验区 程 红  发布日期:2023/6/7 阅读次数:


常听友人说,黔西种茶历史悠久,茶叶以化竹茶、黄泥屯茶为最好。化竹茶产于黔西大箐坡,品质上乘,被乾隆皇帝指定为“贡茶”。

新中国成立后,当地百姓精心炒制的化竹茶曾经声名远播。黔西诗人方亮熙曾为“谷里茶馆”题联:“两腋清风,品味化竹;一轮明月,赏兴青龙”。在省城贵阳工作的黔西诗人罗绍书,有诗赞道:“化竹毛尖茶叶长,三开冲过有余香。他年修订名茶谱,篇里自应占几行。”

“水西佳品”化竹茶

先来说说化竹茶。在黔西市的地名里,化竹有大化竹、小化竹之分,小化竹属今新仁乡,大化竹属今雨朵镇。19908月出版的《黔西县志》,“黔西县政区图”标注的“化竹”为乡级行政区域,即化竹乡。19917月,化竹乡并入新仁乡,属该乡文化村。

说起化竹的来历,文化村党支部书记吴学华讲述了一个传说。大箐坡东麓有一片田坝和一个大洞穴。很久以前,一位苗族青年进洞寻找药材,从洞里带出来两株大小不一的阴竹。出洞不久,小阴竹见到风和阳光就碳化了,他随手将小阴竹扔掉;再行七八里路,大阴竹也碳化了,他又将大阴竹扔掉。不久,他扔掉阴竹的地方长满青翠的竹子。人们把他扔掉小阴竹的地方取名“小化竹”,扔掉大阴竹的地方取名“大化竹”。

大箐坡拥有99座山头,方圆10余公里,横亘在新仁乡和雨朵镇,常年云雾缭绕、雨水充沛,适宜茶树生长。大箐坡的主峰在新仁乡,海拔1627米。据说半山腰有一口水井,终年不竭,泉水清澈见底,喝起来清爽甘冽,井旁有一株枝繁叶茂的茶树,树上常年栖息着一对漂亮的金丝雀。春分时节,茶树吐出嫩绿的新芽,人们采摘茶嫩芽做成茶叶,再用树下的泉水冲泡,茶汤里宛如出现金丝雀的影子。化竹茶清香甘甜,汤色黄绿明亮,饮后神清气爽,被人们称为“金雀茶”。金雀茶的故事,被载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黔西县卷》。如今,这口水井已经干涸,茶树亦不见踪迹。

道光年间的黔西州优贡何思贵(字天爵),曾作七言长诗《化竹茶》,称赞化竹茶为“水西佳品”。此诗于19911月被黔西县政协文史组、黔西县文化局、黔西县杜鹃诗社选入《黔西历代诗选》(水西文史资料第5辑)。诗云:

雄峙水西称大箐,威镇东南作藩屏。峦分九九显雄姿,壁削嶙峋示险峻。天宝必然产物华,灵钟胜地有玉芽。一朝出壑邀圣眷,蒙顶武夷何足夸?巍巍碧峦藏清湍,中有碧潭清且漫。纤尘不染冰霜洁,乔灌森森列两畔。岸边茶树难穷老,鹊巢常栖鸳鸯鸟。叶落岩潭鸟衔出,不使落尘将水扰。绕堤绿灌列山茶,每至春分吐新芽。采摘揉拣工夫细,异味奇香分外佳。汲得潭水作炼烹,浓麝鸟影宛然生。岩岩水西产佳品,敛掩韬光名不闻。水西彦秀恭勤公,得尝佳品眷圣聪。献阙殷殷陈异故,御试香浓鸟影空。万里驰书问所以,此茶必须沏此水。茶水交融显奇迹,始显山珍无比美。携水捧向当朝奉,高皇评赏列为贡。天地生成此罕物,一朝获誉华夷颂。盛地既难盛产稀,茶情鸟意太称奇。汉三一念达宸愿,佳话常留遍水西。

这首诗首先描写大箐坡山势险峻、雄峙水西,可谓物华天宝之地,衬托出化竹茶产地的不凡。该地所产的“玉芽”,有朝一日走出高山深壑,得到皇帝的品尝,“蒙顶茶”“武夷茶”又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呢?化竹茶在春分时节长出新芽,经过采摘和揉拣,用树下的泉水炼烹,一片片茶叶宛如一只只金丝雀,香高馥郁,分外奇香,令人称奇。乾隆年间,任兵部尚书的水西先贤李世杰(字汉三,号云岩,谥号恭勤)将此茶上贡,乾隆皇帝品尝后赞不绝口,将其列为“贡茶”。从此,化竹茶便有“贡茶”之称。这段佳话传遍水西地区。

何思贵为黔西阳宝寨人,谓“家有茶树数十万株”,得异人授以“辟除风雹之法”,可以防御茶树雹害。“黔西何天爵先生,谓有辟除风雹之法,云其家有茶树数十万株,开花时亦最忌雹,遇异人授御雹之法,行之十余年,雹灾不作,且雹作而以此法免者有二次。今见君急切为民,故不敢吝秘,务广为传之。”(刘祖宪《橡茧图说》)由此来看,早在清朝时期,黔西州民就有种茶的农事活动。他们不仅种茶采茶制茶,还注重风雹灾害的防御。

“资深茶人”何思贵

再来说说何思贵其人。从《化竹茶》和《橡茧图说》来看,何思贵可算得上“资深茶人”,遗憾的是未见其种茶、制茶、饮茶的文献资料。他笃学好古,著述颇多,名重胶庠,望孚乡党,被选为“优贡”。

道光六年(1826),何思贵应安顺府安平知县刘祖宪(字为宪,号仲矩)之邀,到平坝文仪官舎编纂《安平县志》,“岁丙戌,贵以安平邑侯刘仲矩先生聘纂县志,寓平署”(《〈橡茧图说〉序》)。道光《〈安平县志〉修辑姓氏》“分修”有“黔西州优贡何思贵”。

刘祖宪在《〈安平县志〉序》里云:“若设志局,筹经费,虽数年弗能集也。用是开列条款,札饬诸生,采访旧闻,各陈所见,捐廉延请黔西优贡何天爵先生序次之。”《〈安平县志〉凡例》云:“他志共事多人,人各一见。兹由诸生采访,优贡何天爵先生序次之,而宪则于公余之下,更为参互考订,详加删削。”

何思贵重纂《安平县志》,共1053目,依次为天文志、地理志、营建志、食货志、风土志、学校志、武备志、秩官志、人物志、艺文志,资料翔实,纲目清晰。该志为平坝区现存最早的地方志,《稀见地方志提要》评价该书“体裁简核,纪载从实,安平事迹从此可稽矣”。

刘祖宪任安平知县期间,捐建治平书院,广劝乡民养蚕,遍设义仓,政声卓著。何思贵撰写《书安平邑侯仲矩便民仓条宜册后》《书邑侯刘仲矩先生捐置书院义学田册后》《嘉禾记》,记录刘祖宪的政绩。刘祖宪著成《橡茧图说》后,何思贵又欣然为该书作序,赞其惠民之政:“先生于甲申(1824)冬间,禁民砍伐,教民种橡育蚕。乙酉(1825)十月,贫民苦无蚕种,先生捐廉四百六十金贷之。及贵来署,复孜孜汲汲续购橡子数十石,给民领种。又于署旁隙地种橡,以分给乡民。”

何思贵与黔西知州吴嵩梁等人过从甚密,经常诗歌唱和,对大定知府黄宅中、黔西名儒张琚也有一定影响。吴嵩梁作诗《再用前韵答何天爵明经》(《香苏山馆诗集》卷十八),“前韵”即《雪中游东山寺》之韵脚。黄宅中在《簸箩箐兴隆寺有碑曰“吴公杀虎处”》里,为诗题自注云:“黔西人何思贵题联语于寺门曰‘圣世平蛮,得有大方成显郡;吴公杀虎,为无苛政转伤人’。”

道光二十八年(1848),《大定府志》的编纂邹汉勋路过黔西州,张琚得知该志已修成,仍向邹汉勋推荐何思贵的诗文,“抑琚更有请者,乡先生有贡生何天爵名思贵者,笃学好古,颇多著述,每见称于当时名公。今承旁收博采,择而登之,感且不朽”(《论修郡志书》)。后来,何思贵的《水西赋》被补入《大定府志》。咸丰元年(1851),邹汉勋在编纂《安顺府志》时,将何思贵的《嘉禾记》《书邑侯刘仲矩先生捐置书院义学田册后》选入该志。

“水西之地兮有郭有城,水西之野兮有稻有粳。狮山之蔚然而深秀兮,及龙水之莹然而澄清。士驰名于廊庙兮,民尽力于桑耕。夫何安氏之作孽兮,不获享乎千万世之太平。岂物极之必反兮,抑亦愧乎其祖奢香之神明。”(《水西赋》)何思贵饱含深情的辞赋,吟唱出对故土水西的深沉之爱。

水西之野不仅有稻有粳,还有为人称绝的茶叶佳品。何思贵以诗吟咏《化竹茶》,为研究毕节古茶提供宝贵的文献资料。

如今,绵延数十里的大箐坡国有林场,树木伟岸挺拔,林间灌木丛生。在葱郁繁茂的森林里,还能找到数十株古茶树。位于文化村的新仁化竹茶场,仍氤氲出馥郁茶香。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