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毕节五龙桥的前世今生
毕节五龙桥的前世今生
作者:文|图 毕节试验区 程 红  发布日期:2023/4/17 阅读次数:


毕节五龙桥始建于明朝,重修于清朝,重建于上世纪90年代,连接双树湾与郭家湾,曾是毕节城区的重要交通枢纽。20215月,五龙桥被七星关区人民政府公布为七星关区历史建筑。

数百年来,有关五龙桥的来历与传说众说纷纭,毕节民间至今流传着五龙涌水的故事。五龙桥因何得名?建于何时?何时载入史籍?现状怎样?记者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实地踏勘走访,探究五龙桥的前世今生。

1.png

今日五龙桥 


五龙桥建于何时

五龙桥于何时修建?又是何时载入文献的呢?乾隆《毕节县志》卷一疆域志·关梁记载:五龙桥,在城南二里。响水从此流去,递至大定。形家言去水宜徐不宜疾,明季建桥以锁之。年久倾圮,康熙己卯(1699)重修,并立庙桥上。今庙毁。”“明季即明朝末年,由此可知,五龙桥修建于明朝末年,因年久倾塌,康熙三十八年(1699)重修五龙桥,并建五龙庙。

查阅文献资料,五龙桥始见于明朝史学家郭子章(字相奎,号青螺)的《黔记》。该书成书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卷四绘有毕节地里图”“毕节卫城图,均在去水方向标注桥名五龙桥,并详细介绍疆域四至详图,东面自东门而出,南面自五龙桥而出,西面自西门而出,北面自北镇关而出,其中,在介绍南至时,云一路自五龙桥,四十五里至归化驿,十五里至老塘铺,廿五里至阁鸦驿,四十五里至金鸡驿水西界

乾隆六年(1741)成书的《贵州通志》,卷之六地理条目云五龙桥在城南一里,修建以锁水口,准确记载五龙桥的位置和作用。乾隆二十三年(1758)成书的《毕节县志》,在卷之一疆域志里有邑人陶管用白描手法绘制的《毕节县各图形》,其中县治四境全图标有地名五龙县域总图标有桥名五龙桥。乾隆五十五年(1790)刊行的《大清一统志》,在卷四百一大定府·津梁里记载:阜安桥,在毕节县南五里,又城南一里有五龙桥,又一里有牛场桥,又县南有济川桥。

五龙桥屡圮屡建,康熙三十八年(1699)重修的桥梁是怎样的呢?毕节知名摄影家聂宗荣老师在1985年曾拍摄五龙桥,重建的五龙桥由青石拱砌,总长约60米,桥面净宽3.8米,石拱为5孔,每孔直经6.5米,桥面两侧以青石条砌成桥栏[见《梦里老家(毕节)》,中国摄影出版社201911月出版]。

2.png

     五龙桥旧貌(聂宗荣 摄)


五龙桥的得名

五龙桥因何得名?实在难以考证清楚。康熙二十六年(1687),毕节岁贡生罗英(字奏五)在修志时曾实地考察五龙桥,率同人披荆考记,桥圮,庙貌丘墟,然而记亦无存,于是下了一番功夫考证,作此(《补修五龙桥庙记》)补之,且明五龙之有由,以俟过斯桥而问此桥之名者有以对

罗英在《补修五龙桥庙记》里写道:毕之水源发龙官箐,左旋六十里至响水岩,三叠而下,声如雷,绕东城南直去。风水家言水去也,宜桥锁之。在昔醵财鸠工,于演武场之尾,成桥五洞,名曰五龙桥,旁建五龙庙。罗英学识广博,生平好读书,三坟五典、诸子百家靡不淹贯,殆所谓博物君子也(张鲲《罗奏五传》),遂考证五龙之来历,五龙者,古皇也,继九头氏治天下。兄弟五人,曰皇伯、皇仲、皇叔、皇季、皇少,治五方,司五行,布山岳,人面龙身,汉宣帝祀之

五龙的说法,源于汉代无名氏创作的谶纬类典籍《春秋命历序》,云皇伯、皇仲、皇叔、皇季、皇少,五姓同期,俱驾龙,号曰五龙,真源赋五姓,乘云车而治天下,后人多引用。明朝沈朝阳作《通鉴纪事本末前编十二卷》,纪自盘古氏,止于威烈王前。他在卷一十纪之分里云:二曰五龙纪,兄弟五人,曰皇伯、皇仲、皇叔、皇季、皇少,同期俱驾龙,号曰五龙,治在五方,司五行,布山岳,继人皇御世者也。

罗英认为,夫天子祀天地洎自帝王,载在典册,无敢于藐尔,人们根据五龙桥的名字修建五龙祠,以祭祀古皇(五龙),而桥梁的取名,则因河流经一卫而历所五。他在文中写道:水出龙官箐,经一卫而历所五,故缘所而名桥以五。溺风水,则必溺谶纬,或取五龙、凤、虎之号而名桥。溺谶纬,则必溺祈祷,缘五龙桥之名而建五龙祠以祀,原其意,想当然耳,非僭也。

根据罗英缘五龙桥之名而建五龙祠以祀的说法,先有五龙桥,后有五龙祠(庙)。嘉靖三十四年(1555)编纂成书的《贵州通志》,在卷之七祠祀条目里记载:五龙庙,在卫治外南三里。万历二十五年(1597)编纂成书的《贵州通志》,在卷十毕节卫条目里记有五龙庙,城外南三里,并在毕节卫图里标注了聚奎桥”“牛场桥,却未明确标注五龙桥

五龙桥的作用

修建五龙桥,作用有二,其一是通行,方便车辆和行人出行,这是最主要的功能;其二是防洪,即锁水口,使水势平缓,不致下游河水漫漶成灾。

提到五龙桥,人们便会想到周围的建筑,桥上有五龙庙,南面有翔龙寺、观澜院(亭)、君子祠、杨泗将军庙、奎星阁。这些建筑,对五龙桥起到美观的作用。

乾隆《毕节县志》卷之一疆域志记载:观澜院,在翔龙寺左,乾隆十九年(1754)建。观澜院(道光《大定府志》将观澜院记作观澜寺)里有观澜亭,可观滔滔的河水、飞溅的浪花。

乾隆初年的毕节岁贡生吴应微(字拱北,号砚堂)在《新建奎星阁碑记》里写道:乾隆甲戌(1754)冬,恭遇董老父师宰我邑,和平宽厚,洁己爱民。凡地方所宜整顿之事,无不为之尽其心而竭其力。岁丁丑(1757),邑绅士请新奎阁,因于公事之余,留心名胜。见翔龙寺后山正对五龙桥下泉水,于县治则居巽方,于形势则甚壮丽,慨然有与兴阁之思。更考邵熙载所撰《翔龙寺碑记》,前任谢公据堪舆氏言,宜兴楼阁于长桥垂虹之间。又云先建翔龙寺,俟异日兴阁。公知前人久有此意,遂决计创建。(乾隆《毕节县志》卷之八艺文志

谢公即毕节知县谢国史,邵熙载颂其甫下车,除苛政,育人才,存心风教。道光《大定府志》卷之三十惠人志九记载:谢国史,字子宬,广东人,乾隆四年(1739)以进士除毕节知县。《县志》称其除苛政,革夫马,省刑薄敛,县人戴之。及其卒也,祀之五龙桥之君子祠。道光《广东通志》卷二百九十五列传二十八记载:谢国史,字孟载,澄海人,雍正庚戌(1730)进士……辛酉(1741)复调毕节。土瘠民贫,艰于输将;为设法搭解,捐俸弥补。以卓异,擢知独山州。谢国史卒年七十有五,祀之于君子祠。君子祠修建于乾隆十九年(1754),为毕节知县董朱英所修。道光《大定府志》卷之三十惠人志九记载:(董朱英)在任修文庙及坛壝,重建书院及七星桥,而武侯祠、君子祠、城隍庙、奎星阁、翔龙寺、东壁轩咸以次修建。

乾隆《毕节县志》卷之一疆域志记载:翔龙寺,在城东门外五龙桥南。明季建此以镇桥下去水之急,年远寺圮。乾隆十九年,重建立碑(邵熙载作记)。康熙末年毕节岁贡生邵熙载(字汝为)在《建翔龙寺碑记》里写道:甲戌(1754)秋,绅士吴子应微、谢子岱、秦子学瀚、章子康、盖子天章、刘子士忠等相聚而谋曰:树峰兴阁,今兹未能,然谢公之意不可止,分掌之例不可恃,不若将历年生息先于桥旁旧基建翔龙寺,左立观澜院,右立君子祠,其所捐资本仍留,俟异日树峰兴阁之用。

邵熙载在文中还阐述修建五龙桥与树峰修阁之意隐合,毕城南里许五龙桥,一水源发于龙洞冲,自北隅,瀑叠三下,走城东,逼南隍,左折顺流直下,前辈建桥五洞以锁之,旁建大士院,非徒为观美也,盖亦有见于风水之说焉。乾隆辛酉,堪舆氏为言:水口如砥,宜树笔峰立于鱼矶烟水之上,以耸其势;宜兴楼阁置于长桥垂虹之间,以壮其威,则地方比户可封,人文蔚起。此意殆与建桥之意隐合(乾隆《毕节县志》卷之八艺文志)。

五龙桥的吟唱

明清时期,从贵阳来毕节的官员,均由双树湾驿道过五龙桥,下榻于接官厅(今毕节军分区所在地);从毕节去贵阳的人们,也由五龙桥出城。五龙桥因此成为迎来送往的驿站,请看毕节德沟进士路孟逵(字希舆,号竹舟)写的竹枝词《五龙桥》:

龙桥饯别雨风秋,寄语行人万里游。

莫笑无情桥下水,波流一步一回头。

这首诗写于路孟逵由山西榆次县知县解组归里后,描写的是在五龙桥送别行人的情景。该诗前两句写景,在秋雨绵绵、秋风萧瑟的时节,行人(家人或友人)即将远游,主人在五龙桥为其饯别,频频寄语,不忍行人离去。后两句抒情,用潆洄的波流来衬托依依不舍之情,一步一回头将不忍离别之意表达得淋漓尽致,与唐代诗人王维的一步一回首,迟迟向近关(《留别丘为》)有异曲同工之妙。

文人墨客吟咏五龙桥的诗词屈指可数。威宁人宁泉(字石生)光绪年间写的五律《五龙桥》,写景和抒情融为一体,比对精切,造诣新奇,堪称《壶天山馆诗略》中的上乘之作,诗云:

山势蜿蜒走,飞桥锁五龙。

云沉潭影黑,峡束浪花冲。

竹辘水长转,禅关云自封。

浮生倦轮鞅,独羡钓徒踪。

在这首诗里,首联描写远景,山势蜿蜒曲折,飞桥横跨两岸,一个字,写出毕节山势之峻;一个字,写出桥梁之雄。颔联描写近景,云彩倒映在深潭中,浪花在狭窄的河道里飞溅,一个字,写出河水之深;一个字,写出水流之急。颈联中的竹辘即水碾,禅关比喻悟彻佛教教义必须越过的关口,由日日夜夜转动的水碾联想到人生的关口。尾联中的轮鞅即车轮和马脖套,泛指车马;钓徒代指渔人,表达了诗人对奔波生活的厌倦,对渔人般自由生活的向往。

五龙桥在毕城南, 五龙桥下浅水清, 淹不了古塔的倒影, 这其间有多少起伏的坟茔……”(林青《悼亡妹》)在毕节革命青年林青的诗句里,五龙桥下河水清澈,古塔倒影水中。这些不堪的屈辱和艰辛的付出,让毕节山城人民觉醒。19362月,当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长征到达毕节时,毕节城里各阶层进步人士、贫苦大众和青年学生汇集到五龙桥、望城坡一带去迎接红军入城。

五龙桥还见证毕节的解放。原毕节地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邱亮在《毕节解放 乌蒙腾飞》里回忆说:“19491128日清晨,在阳光照耀下,在响彻云霄的军号声和《解放军进行曲》那雄壮的军歌声中,全副武装的四十七师全体指战员踏着矫健的步伐,排成四路纵队,从离城五里多的望城坡出发,沿着双树湾、五龙桥、清毕路行进,举行入城仪式,沿途受到了成千上万的群众夹道热烈欢迎。欢呼声、口号声、鼓掌声、鞭炮声、锣鼓声、军歌声、军乐声响成一片,直冲云霄。

1991年,因桥梁拱圈多呈裂缝,左岸桥堤引道塌陷,五龙桥被重建成跨径30米的双曲拱桥,可以通行大型车辆。据《毕节县志·建设志》记载,五龙桥由于桥身开裂成危桥,19916月至11月拆除危桥,重建30米跨度的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桥总长120米、宽9.6米,除7米宽的车行道外,其余为人行道。

五龙桥建筑面积1152平方米,桥面两侧建有钢筋混泥土的花格栏杆,上面雕刻着精美的图案,中间五块雕刻着龙纹,两侧则雕刻着花纹。在五龙桥位于滨河东路一侧的桥头,立有一尊奇石,阴刻五龙桥三个大字,系毕节著名画家杨小吾所题。

在位于爱民广场一侧的桥头,镶嵌着六块石头,其中上方的三块石头上,隶书阴刻五龙桥重建简介五龙桥始建于明代,清康熙四十年七月重建,为五孔石拱桥,至今近三百年,因年久失修,桥身开裂倾斜,已成危桥,毕节地区行署及县人民政府决定于一九九一年六月重建为单跨三十米四复拱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同年十一月竣工,仍名五龙桥。主管单位:毕节县城乡建设局;设计单位:毕节县交通局;主建单位:毕节县统建办公室;施工单位:毕节县建筑二公司。下方的三块石头上,刻有14家片区集资单位、12家捐资单位的名称和金额以及个人捐资名单。

伫立桥头,车马如龙的街道,熙来攘往的行人,让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五龙桥见证着毕节城的巨大变化,至今仍是毕节城区的交通枢纽,在城市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