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毕节弘毅中学
毕节弘毅中学
作者:文|翟显长  发布日期:2023/4/17 阅读次数:


教授校长留盛誉

19448月,校董张定原根据校董会决议,赴安顺聘葛天回为校长,一起到贵阳与刘熙乙面洽校务。民国三十三年初秋,余以乡人之邀,来主弘校。始践乡土,望之畅然,喜可知矣。初来舍吉人表弟家……”(葛天回序萧吉人《毕节县史地述要》)葛天回随即约同朱桐仙前往毕节实地考察,再回贵阳聘请夏国佐任教务主任、文学棻任训育主任、高昌华任事务主任,所聘各科教员多为大学毕业生;招收新生甲乙组各一班,合计初中7班、商科1班,共有学生242名,除本城外,均以住校为原则。

葛天回的到来,使学校焕发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也使弘毅二字在毕节周边家喻户晓。曾任毕节师专党委书记的吴应杰在《难忘恩师——回忆天回师在弘毅中学》(《世纪伴侣》100-108页)一文中,有以下动情的描述——

这时我的好友胡昌新,已从毕节师范转学到毕节弘毅中学初三下。胡昌新说弘毅聘请了贵州大学教授葛天回先生来当校长。他在贵阳聘请了大批思想进步、教学水平高的老师。我的三哥吴应谦在贵大求学,也深知葛先生德高望重,学识渊博,而且所聘教师阵容十分可观。弘毅正要办高中,形势看好。我与虞积端慕名而来,考取了弘毅高一上。葛先生主持弘毅工作,指导思想正确,治校有方,很快就端正了校风,提高了教学质量,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成绩卓著,1945年获贵州省教育厅通令表彰,学校誉满黔西北。我有幸赶上了弘毅中学的黄金时期,从1945年到1946年上半年,在这一所一流的学校里,不仅学业有了突出的进步,而且思想也得到升华。

葛天回(1897-1977),出生在毕节城威宁巷(今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左近)葛家进士第,其祖父葛明远、父亲葛亮维,都是进士出身的晚清小官。1913年,他跟随养父葛亮曾到达上海,考入以宣扬科学报国著称的南洋中学,文、史、数、理成绩俱优。1918年,他考入唐山工业专科学校(后改名交通大学唐山学校)学习土木工程,成为该校该科总教授茅以升先生的得意门生。1919年,他在唐山积极投身五四运动,是学校3名学生代表之一。1922年毕业实习结束后,他被交通部派往东北吉长、吉敦铁路,很快便被提升为工务员。1931·一八事变前,他毅然辞去在关外与日本人共事的工作,先后到江苏、安徽、湖南从事土木工程建设,任过工务员、佐理工程师、测绘股长、副工程师兼段长、代理总工程师等职。

1933年,葛天回改走教育救国之路,先后到广州中山大学、梧州广西大学、重庆沙坪坝中央大学任教。1942年秋,他毅然回到贵阳,到刚成立不久的贵州大学担任土木工程系教授兼系主任。19448月,他应弘毅中学校董会之聘,回到阔别30余年的家乡,担任私立弘毅中学第五任校长,很快当选为毕节县教育会理事长。他在演讲中说:我回毕节的目的,是想振兴毕节的教育和实业,推行孙中山先生以县为建国单位的政策,把毕节的文化提高,所以很想以教育会的力量,实现我的理想。

在贵阳,葛天回很快就礼聘了一大批优秀教师,组成了一个高水平的教学团队:物理教师郁与民,后来成为贵阳医学院教授、物理教研室主任;化学教师杨世璇,人称杨化学,后来成为贵阳师院化学系教授;国文教师、戏剧家朱桐仙,她的剧作《铁血将军》讴歌抗日将领,在毕节演出后受到好评;英语教师鄂恩普、邱复生,前者曾留学于美国,后者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都是因抗战转移到内地的不可多得的外语人才;体育教师高昌华,后到贵州大学、昆明工学院任教授。教务主任夏国佐,后来任省畜牧学校校长;训育主任文学棻,后来任职于贵阳伯群中学。这两位不仅是葛校长在教学管理上的左膀右臂,自己的学科教学也特别出色……以名师育高徒,以严谨踏实的教风促成认真勤奋的学风,学校面貌很快就焕然一新。

在弘毅中学,葛天回倡导学生自治”“自学,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课外活动——

学校学生自治会除理事会外还有监察委员会和学生法庭,分工明确、各司其职,锻炼培养了不少优秀学生干部。他鼓励学生自治会出版油印小报《弘毅周刊》,发表学生诗文和数理学习心得,还有社会时事评论,也转载自己的文章。他自任弘毅剧团团长,同朱桐仙等老师一起指导初中生组成的娃娃剧团,不仅演出戏剧大师曹禺的代表作《日出》,还将莎士比亚的经典剧作《罗密欧与朱丽叶》改名仇情搬上舞台,由长女葛美扮演女主角陈白露、朱丽叶。该话剧团曾被邀请到位于大方羊场坝的航空发动机制造厂,连续演出3天,受到热烈欢迎。《校史》也有记述:“2月,为弘毅剧团筹募基金,公演话剧《仇情》。大定航空发动机制造厂专车迎至大定羊场坝,表演载誉而归。此剧系朱主任翻译,英国莎士比亚名剧,有极高的艺术造诣。据《校史》记载,朱桐仙接任训育主任后,学生自治会工作更是得到了加强,卓有成绩。

19455月,弘毅中学学生曾就香港属于中国的话题组织辩论会,虽然正方获得了胜利,但学生们对能否收回香港仍然感到迷惘。葛天回作总结说:我们不可因为国家现在还是落后而失去信心。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伟大民族,终究会有一个民主、清廉、有能力的政府,带动人民把国家建设强大起来。到那时,香港问题,不论用什么方式,都能得到解决。最后勉励同学们勿忘国耻、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

19451月,葛天回曾作为地方名流,与周素园、李仲群、刘熙乙、周稚九等一同发起,为毕节著名书法家熊伯泉熊秀才举办书法义卖,熊伯泉到场表演了左右开弓的书法绝活,展出的多件真、行、篆、隶、草作品全部售罄,将收入捐献抗日战场。同年8月,抗战胜利的喜讯传到毕节,葛天回带领全校师生走上大街,同山城人民一起游行,热烈欢呼庆祝。对后面这件事,《校史》也有记载:抗战胜利,本县举行庆祝大会提灯游行……颇得社会称许。

葛天回富有爱心,对学校师生的尊重爱护关怀扶持,让很多人终生难忘——

朱桐仙老师从四川探亲返校,在离毕节城30公里处遭遇车祸,葛天回立即派人去护理并将其送进医院治疗,同时专门雇请保姆照顾她的两个小孩。数学教师易家训接到留学美国的录取通知后,葛天回说服刘熙乙资助了一部分路费。年轻女教师王榕患伤寒病医治无效去世,在为其隆重举行追悼会后,葛天回不顾朔风凛冽,同学校师生一道,唱着国文教师王西林作词、音乐教师王棋作曲的《悲王榕》送其灵柩上山安葬——

秋山叶红,啼鸟处处怅青松。流水行云,满天悲雁无人送。共叹死生离别,珠泪如泉涌。夕阳影,走看悲绪满弘中。

在弘毅中学,全班前三名学生,学习总成绩平均80分以上的学生,都能得到奖状、奖品,甚至减免部分学费。胡昌新、罗天玺、柏辉文等学生遇到特殊困难时,葛天回设法提供岗位让他们勤工俭学,有时还慷慨解囊,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据《校史》记载,194511月,弘毅剧团曾为清寒学生表演《日出》:上期设工读生2名,本期增加1名,至演话剧收入,添设教学金。

葛天回办学有方、学识渊博、文理兼通、才华横溢——

在弘毅中学,他常常给学生代英语课和国文课。葛教授确有名师风范。上课时穿的是大褂或长袍,足踏革履,更显神采奕奕。广西大学课本多为英文,葛老师讲得十分流利,讲课口若悬河、连珠不断……”这是学生陈世蕃90岁高龄时写下的纪念文字。给中学生上英语课,对葛天回来说是游刃有余,而教授校长教英语,更使我们对英语学习重视,记单词、背课文愈加勤奋(谢启元回忆)。他上国文课讲韩愈的《师说》和苏轼的《赤壁赋》,带着学生朗读背诵,讲解深入浅出、新见迭出、振聋发聩、发人深省。他还教古代诗词及其创作,学生刘至厚一首连平仄都不通的涂鸦之作《如梦令·咏春》,经他耐心指导修改,竟然变成了这样一首佳作:春满山池葱倩,莺啼云屏缱绻。桃李几枝花,偷出绿杨深院。深院,深院,细雨黄昏湿遍。

葛天回对《诗经》《墨子》有深入研究,特别注重国学经典传承。在离开弘毅中学前,已为高中部安排了课外经典阅读,《校史》记述道:三十五年(1946)元月,第三期初中生15名毕业,举行毕业式,建坊亭一座,命名三育亭,留校纪念。2月,招收高初中新生各一班,计9班,共有学生297人,外籍多转学来校。加强各科教学进度,尤重国文:于高一上加读《孟子》,高一下加读《左传》,高二上加读《史记》,并拟于高二下加读诸子,高三上加读《群经》,高三下加读《文选》,勖勉学生自治自学,颇收效果。

在弘毅中学,葛天回严格执行校规校纪,宁可得罪权要也不姑息纵容纨绔子弟,大力整肃校风、学风。他以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科学作为办学宗旨,提倡毕节教育与实业,发扬地方科学与文艺,要求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追求真、善、美,具备自由、平等、博爱、牺牲四德建县建国,打倒列强,振兴中华,很快便取得了有口皆碑的办学业绩。1945年年底,学校获省教育厅训导有方通令表彰——已升任督学的江苏丹徒人蒋维新,不计前嫌,在认真考察各方面情况后,将弘毅中学誉为全专区办得最好的学校,如实上报——“12月,省督学蒋维新先生莅校视察,得省令以训导有方嘉许。(《校史》)

葛天回有胆有识,敢在毕节开风气,很快就成了反动势力的众矢之的。他不但不宣传国民党党化教育的四维八德,反而倡言民主自由,为此上了毕节县党部的黑名单。萧树经曾亲口警告葛天回:县党部对你办学有意见,已经拟了50人的名单,第一名就是你。他们要逮捕,我没有同意。你要小心,以后好好办学。在此以前,进步教师高昌华、夏国佐等人,已因白色恐怖先后离校。毕节县党部派教员来校监视,又在学生中发展三青团员,反动党团渗入学校……

1946年暑假期间,以弘毅剧团原班人马为主,加上县中部分师生,以葛天回冠名表演者,教师李楠风饰演知县、葛美饰演省长夫人、秦心诚(秦天真长子)饰演警察局长,在蟾宫大戏院上演著名剧作家陈白尘的经典话剧《升官图》。演出结束群众暴动胜利时,台上台下群情激昂,齐唱《义勇军进行曲》。该剧只演了几场就被当局禁演。

19467月,葛天回愤然提出辞职。为表达感激和崇敬,学生自治会召开了学生干部和各班班长参加的联席会。经过认真讨论,同学们决定:(一)大家凑钱打一个刻有弘毅二字的金戒指送给葛天回以作纪念;(二)在校园里立一块葛校长天回先生纪念碑(也称报恩碑);(三)各班出一期送别壁报;(四)《弘毅周刊》最后一期出成纪念专刊;(五)开一个送别晚会。这些决定,得到全体老师的大力支持。

欢送晚会特别隆重:胡昌新演讲后,由冯为民等二位女生献上金戒指;学生高成华演唱京剧《借东风》;学生李代奇的父亲李仲文上台表演魔术;剧团成员表演了自导自演的进步独幕话剧《墙》,号召青年人冲破封建代沟,追求民主自由。校董刘超凡说出了大家的心声,言词激愤:葛天回校长,是我们毕节专区将来办区立大学时的校长预备人选。他走了,怎么办?他的离去是我们毕节地区的一个重大损失!

葛天回后来改任县中校长,但弘毅中学并没有忘记他:我们这一班,弘毅中学第一期高中生,自己命名为天回班,作为对先生的永远怀念。1946年下半年开始,随着先生的离去,学生分批纷纷离开。剩下的几个人只好并入下一班。天回班不复存在。

1947年春,贵州大学工学院院长竺良甫教授邀请葛天回重返贵大任土木系主任。离开毕节前夕,他留下了一首五律《感怀》,抒发自己在黎明前的黑暗里,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寂、失望、抑郁、悲愤,无比惆怅:

九死悔犹未,蜷然恋故丘。

寸心思拨乱,何处觅同俦?

水为出山浊,钢化绕指柔。

伊谁如晦夜,风雨话幽忧?

 诗情画意满黉园

1946614日、15日,《西黔日报》曾发表葛天回所作专论《毕节建设问题》及《毕节公民代表呈建设厅何厅长文》,弘毅中学校刊《灵峰学报》第2期予以转载。谈及毕节县教育问题,文章曾如此开头:吾邑文风,素称极盛。试行弘毅中学之园地,夹校而立者,曰大、小文峰之塔,刻石记名,率皆科举成名之士。对弘毅中学选址在大、小文峰之塔之间修建所形成的校园环境,葛天回应该是相当满意的。

1956930日,李仲群曾应毕节中学工会壁报约稿作《为国庆而歌》,开头写道:东关桥上东关坡,这儿是我脚迹窝。度过了三年烦恼,到来了七年快活。仍是两文峰,不似当年荆棘多。仍有一池水,不似当年污秽多。朝朝闻诵读,暮暮听弦歌。今年花蕾近千朵,齐开在望乐如何……”解放前接手办弘毅中学的三年烦恼,解放后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办毕节中学的七年快活,旧与新对比何其鲜明!

解放初期的毕节中学位于毕节县东关坡上,是原办在东岳庙内的私立弘毅中学的校址。弘毅中学在校长葛天回的领导下办得很不错,拥有良好的校风和一批好教师,毕节中学继承了过来。1952年秋,我考进了(300人应试,取150人,糜崇植考第10名)毕节中学。那时的毕节中学,只有两幢教学楼及教师、学生宿舍各一幢木楼,在东岳塘的北边刚建好了一排平房,作为校长室、教导处、总务处、礼堂、阅览室、图书室。校园环境非常优美,校内绿树参天,花草争奇斗艳。校园东有大文峰阁,西有梓潼阁,南通秦家麻园,北眺倒天河大田坝。我在这儿初中学习了三年,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那时政治上宽松,师生、教职工、学生之间相处甚为融洽和谐……

抗日将军糜藕池的侄儿、今年已经87岁的退休特级教师糜崇植先生,近年来在龙里撰写并出版了回忆录《我的祖先,我的记忆》,用电影镜头一样的语言文字,描述了记忆中前弘毅中学里里外外的优美校园环境,还画了一幅细腻生动的水彩画——

我们的学校位于东关坡东岳庙的旧址,东、南、西三面环山,北面是过去从县城通往四川的驿道,校门就开在这儿。从双井寺大门口的东边拾级而上,登上一两百级石梯才能到达校门口。石梯很宽,有五米左右,两边都是青瓦木架子房,有的人家卖一些草鞋、文具、灯草、辣椒面、豆豉粑等小东西。校门口有几家卖文具、黄粑、芝麻糖的小商店。走进大门,右边是号房,每天起床、熄灯,由号目吹号。左边是一间大厨房,石甬道直通向一长排平房。平房中段是大礼堂。最西端是校长室,然后是教务处、总务处。东端是图书室、阅览室。这平房后就是东岳塘,塘里鱼很多,大晴天还有一只团鱼上到岸上来晒太阳,池边长有许多大柳树。与南北甬道垂直相交的甬道,分别通向东西两幢教学楼。教学楼为二层砖木结构的楼。每幢上下共有八个教室。除作教室外,东楼二楼有一半作女生寝室,一半作教师寝室。东岳塘的东边是一个篮球场,西边是花园和一条甬道,再西就是山岩,几棵大洋槐棚荫在岩上。塘的南边又是一个篮球场,球场和石岩山之间有一排三层木楼。北部是教师宿舍,南部是男生宿舍。球场的东南和西南,有两条各约两米宽的斜坡道,通到较高的大操场。大操场上有一个三百米环形跑道,跑道内有两个篮球场,西边坎下是百米跑道。跳高跳远助跑的沙坑就挤在南边地坎脚下。靠北还有一个排球场。

从操场的南边翻过不高的几块地,下去就是秦家麻园。大操场西边爬上几级地坎,越过路再爬过一些菜地,就来到了梓潼阁。阁是由三级大青石砌成的石塔,我们常爬上去玩或在上面温习功课。大操场东边的山要高得多,下部比较平缓,夏秋种苞谷,冬春种麦子或油菜,还有一口井……距井不远处,有一块三棱形约两米高的葛天回功德碑。听说葛原来是弘毅中学的校长,校长当得好,毕节人士给他立的纪念碑……再上去山陡了起来,长着一些茅草和小灌木,一条路直通到小文峰阁的塔脚。塔呈圆桶形,高而陡,徒手是爬不上去的。塔山的北边山腰处,是观音庙。站在塔的南边视线辽阔,山脚是陈家祠堂,再放眼翻越一些低丘,可以看到风光秀丽的德沟。

这就是我的母校——毕节中学和她所处的地理环境,也是我们的乐园。学校举行开学典礼了,我们的校长是德高望重的民主人士、地道的毕节人李仲群先生。他的讲话很简要:老师们要认真教书,学生们要刻苦学习……

19502月考入毕节中学,1955年考入贵阳师院(今贵师大)后留校任教的杨世峰,1989年曾作《东关坡》一文。他笔下的母校校园,与学弟糜崇植异曲同工:东关坡位于毕节城东,背靠耸入云霄的大文峰阁,左倚小文峰阁,与城南的虎踞山遥遥相对。如果从城西走到东关坡,可以沿着一条较长的大街,再直上一条古老的居民街道,便到达毕节中学的大门口,也即东关坡头部,此处,如同平头里的盆地。校内除了教学楼和办公楼之外,尚有教职工住房和学生宿舍。四面青山环绕,校内中央的池塘犹如嵌入地面的宽阔明镜。倘若绕塘岸作环形跑步,总是与绿荫相伴,还能看到鱼跃于水,碧波荡漾,桃李夹岸,可谓风光旖旎,让人陶醉。

19509月考入毕节中学,1956年考入成都地质大学,后来成为海洋科学家的杨素康,离校50年后又回到母校,参加毕节一中五六届校友谢师会友聚会,在《母校旧事》中写道:大文峰,小文峰,飞凤点水在当中。龙蟠山的龙首山顶建有大文峰阁(塔),龙尾山顶建有小文峰阁(塔)。在龙蟠山腹地,大、小文峰之间,有一片山腰洼地,积水成湖、清澈见底。湖底湖螺成群,湖岸杨柳依依,湖畔书声琅琅。这就是飞龙点水的东岳塘

吴应杰曾在回忆文章中,深情记述弘毅中学对自己学业上的深刻影响:记得,我初中时,功课不算很好,经过在弘毅高中一年半的学习,有了飞速的进步。1946年夏,因葛校长离校,我也离开弘毅中学,考入贵阳中学,高中毕业考试获总分第一。参加升大学保送生教学金选拔考试获第二名(共录取7名)。考上贵州大学电机系时,获该系入学考试第一名。在贵大学习期间不仅获贵大的奖学金,同时也在教育厅领取一份奖学金。这些都是因为在母校弘毅中学打下了的坚实基础。(作者系毕节二中教师、资深文化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