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毕节人 >> 圆梦路上的“铿锵玫瑰”——记大方县奢香古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居民杨文芬、龙恩碧
圆梦路上的“铿锵玫瑰”
——记大方县奢香古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居民杨文芬、龙恩碧
作者:文|图 毕节试验区 龙 翔 丁娇艳  发布日期:2021/12/20 阅读次数:
绣满文化元素的彝族服装
民族风耳环
  近年来,大方县奢香古镇以党建为引领,认真贯彻落实易地扶贫搬迁“五个体系”建设,统筹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安置区里的搬迁群众通过自己的双手创业就业,在城里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杨文芬、龙恩碧就是其中的代表。
  11月22日,记者来到大方县奢香古镇采访了杨文芬和龙恩碧,初冬的奢香古镇雪没山尖,确有几分寒意,但听了她们的人生经历后,一股暖流涌动心间。

绝不向困难低头

  1963年,杨文芬出生于大方县果瓦乡蓑衣村,一家人除了种地外,仅靠父亲做民族服饰维持生计,耳濡目染下,心灵手巧的杨文芬十二三岁就开始跟着父亲学得有模有样。
  成年后,杨文芬嫁到同村的小河组。小河组是大方县最边远的一个村民组,这里地势偏远、交通极为不便,孩子们上学通常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天不亮就要点着火把去上学。因为自然环境恶劣,一天上山背两背箩包谷天就黑了,即便是勤劳的人家辛辛苦苦劳作一年下来也没有多少收入,生活过得并不富裕。
  结婚时,杨文芬和丈夫住的是矮小的土墙房,床上没有一件像样的物品,后来生了孩子,房子拥挤住不下,又借住别人家的房子。分家时,分得两斤包谷,而喂养猪牛获得的收入只能勉强维持儿女上学,生活十分拮据,有些时候到了无米下锅的地步,杨文芬又去娘家背点粮食回来。有几次,她回到娘家就不想再回来,但是父亲是个正直人,他经常劝说杨文芬赶紧回去,办法总比困难多,大家共同努力一定会过上好日子。
  那时候,杨文芬总是想:要是有一天能搬出大山该有多好?于是她和丈夫选择外出打工,想去挣点钱后搬出大山,但是由于身体原因,打工所得入不敷出,夫妻俩不得不返乡生活。
  和杨文芬相似,老家在大方县雨冲乡金星村的“90后”彝族姑娘龙恩碧同样身出寒门。父母不识字,靠种玉米、土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由于山高石头多,一年产不出多少粮食。小时候她穿的衣服都是乡里乡亲送的,每学期的学费从开学拖欠到放假都交不上。
  龙恩碧不仅学习勤奋,干活也是一把好手。为了给父母减轻负担,每天放学回来就上山干农活:砍柴、种包谷、割猪草、放牛,手上长满老茧。龙恩碧从小就喜欢赚钱,有空时就上山挖药材到集市上换钱。有一年冬天,天空下着大雪,9岁左右的她不顾严寒穿着破洞的鞋上山挖药,挖了一个多月,卖了10元零五角钱,第一次尝到了靠双手挣钱的乐趣,高高兴兴去街上买了一双10元钱的小白鞋。
  初中时,要上晚自习,必须在外面租房,龙恩碧花600元租了最便宜的地下室,弟妹三人住在一起。因为长期住在潮湿阴暗的屋子,她的脸上长满湿疹。因为没有钱,买不起炒锅,他们就用电饭锅做完饭后,洗了再用来炒菜,说是炒菜,还不如说焖菜要准确些,为了节约钱,就放一点点油,然后放蔬菜,盖上锅盖,要等很久才能熟。由于营养不良,龙恩碧又黑又瘦又矮,站队时排在最前面。后来到大学,所幸营养跟上了,个子蹭蹭往上长,站队时排到后面去了。
  高三毕业后,龙恩碧开始打工,那时候在县城一家烤鱼店当服务员,那个假期挣了1000多元钱。上大学后,寒假到广东深圳打工,第一、二年跟人家去,第三、四年带着同学去,加上平时在学校做兼职,就这样靠着自己挣钱交学费完成了大学学业。为了多挣点钱,有一年没有回家过年,在一家公司打工,一瓶八宝粥就当年夜饭,家人打电话问吃饭了没有,为了不让他们担心,龙恩碧立即回答“吃了”,并告诉家人吃了很多很多好吃的,挂了电话后,泪水就止不住哗啦哗啦往下流。
  小时候,龙恩碧会在晚上一个人看着星星月亮幻想很多未来的事情:要是有一天自己能上电视上新闻,能把这些故事告诉别人,那该有多好。无论生活多么艰辛,龙恩碧都没有放弃读书,她很清楚,唯有好好读书才能走出大山走向幸福,于是通常学习到凌晨两三点才睡觉。
  龙恩碧说,感谢曾经的那些暴风雨,自己就像墙缝里的一棵小草,暴风雨越猛烈,自己就越坚强。困难,像一条阻碍你前进的河流,只有咬牙逆流而上,才能撞击出晶莹剔透的水花,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绣”出幸福生活

  走进大方县阿苗苗妈服装加工厂,58岁的杨文芬正在一针一针地炫着她40多年来一直心爱的绣花技艺,动作依旧轻柔娴熟。见到记者后,她乐呵呵地说:“非常感谢共产党啊,做梦也没有想到今天会过上这种幸福生活!”
  转机缘于2017年。那一年,村里的帮扶干部到杨文芬家走访,告知杨文芬她家符合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可以搬到大方县奢香古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问愿不愿意搬。听到这个好消息,杨文芬喜极而泣,爽快地答应了。
  搬迁后,杨文芬一家人的生活发生了质的飞跃——四室一厅崭新的房子,面积120平方米,家里沙发、餐桌、电视机等一应俱全。更让人欣喜的是扶贫干部还专门上门走访推荐就业,杨文芬的丈夫选择在小区里做保安,每个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而杨文芬则利用自己的传统手工技艺制作苗族服饰、开了服装加工厂,毕业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小儿子康华利用快手、抖音等平台帮助宣传、直播带货,产品远销到云南、四川、浙江、广东等地,一家人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杨文芬为人善良、信誉好,和她打过交道的顾客都成了回头客,经常带着朋友上门光顾,这样一来,生意自然就越做越好。“我们采取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生意好的时候一个月有七八千元的纯收入。最近这几天要货的特别多,做来不够供应,我手里做的这个帽子已经是客户下了订单的,正在赶货。”杨文芬告诉记者。
  2020年,大方县阿苗苗妈服装加工厂年营业额突破70万元,带动当地贫困户100余人就业,人均月收入2500元。2020年,大方县阿苗苗妈服装加工厂被共青团大方县委联合广州市天河区扶贫办授牌为“就业创业基地”,被广州市天河区扶贫办授牌为“就业扶贫车间”;2021年,被大方县人大常委会授牌为“人大代表创业基地”,被大方县妇女联合会授牌为“妇女创业就业示范基地”,杨文芬荣获“第五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感恩共产党,以前在老家一年的收入还赶不上现在一个月的收入。我会一如既往地传承和发扬苗族刺绣文化,把它作为一份事业和责任,培养更多的‘绣娘’,扩大生产规模,带领更多群众尤其是安置区的搬迁群众过上富足的生活,这是我们今后的奋斗目标。”杨文芬动情地说。

圆梦路上绽芳华

  在杨文芬的工厂对面,大约30米开外,有一个名叫“聚民艺”的服饰店,店内规范整洁、宽敞明亮,里面展示的各种民族服饰错落有致、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店主就是龙恩碧,短短几年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她凭着满腔热忱和聪明才智,把自己心爱的事业做得风生水起。
  2017年,龙恩碧一家6口人和杨文芬家一样从山里搬到城里。搬进安置区后,政府为龙恩碧提供了大显身手的平台。虽然她学的是地理科学专业,但从小受彝族文化熏陶,一直想从事旅游文化方面的工作,加之政府大力扶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在古镇内专门规划了旅游商业街,2018年大学毕业后,龙恩碧就在旅游商业街开起了自己的民族服饰店,后来又注册成立了贵州聚民艺文化服饰有限公司,成为了公司总经理。
  2019年7月,龙恩碧参加了大方县奢香古镇引进的珠绣、漆器、蜡染等7个扶贫车间的技能培训,成为手工艺品培训师,负责教安置区里的30名留守妇女做手工,引领大家共同致富。
  随着奢香古镇举办彝族篝火晚会、灯光秀、美食节等各种活动,游客逐渐增多,促进了旅游商业街产品的消费,龙恩碧的生意也越做越红火。“基本上供不应求,我经常催工人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抓生产进度。”龙恩碧说。
  贵州聚民艺文化服饰有限公司主要经营各种非遗文化产品、民族服饰、包鞋以及各种手工艺品的设计、生产、加工和销售等,内设服饰加工间、服饰展示厅和文创手工艺间,公司有贫困搬迁群众团队、电商团队、学生兼职团队、设计团队等四大团队,有灵活就业员工20名,兼职员工若干名。
  因能力出众,工作表现优秀,2020年1月,龙恩碧被评为“奢香古镇第一届创业之星”和“大方县手工艺培训讲师”;2020年5月,被毕节市广播电视台邀请拍摄真人励志创业记录片《青春 在奋斗中绽放》;2020年6月,在第四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暨毕节市“决战贫困·创赢毕节”第三届全民创业大赛大方县选拔赛中,参赛作品荣获一等奖;2020年7月,在第四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暨毕节市“决战贫困·创赢毕节”第三届全民创业大赛决赛中,参赛作品荣获一等奖;2020年9月,在第四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贵州省决赛中,参赛作品荣获优秀奖;2021年4月,被贵州省委、省政府授予“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2021年9月,被授予“贵州省最美劳动者”称号。
  无论是杨文芬,还是龙恩碧,她们都有着类似经历,但从来不向困难低头,反而越战越勇,雄鹰般逆风振翅、直穿云霄、翱翔天宇,像一朵朵红色玫瑰,娇艳绽放,一步一个脚印实现致富梦和小康梦。他们的事迹告诉人们:人生得有梦,有梦就有方向、就有力量,只要不停追梦,就会梦圆!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