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试验区 >> 赤诚同心 助力巨变——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纪实
赤诚同心 助力巨变
——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纪实
作者:文|毕节试验区 宋 霞 朱 欣  发布日期:2021/9/2 阅读次数:
2015年,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赴毕考察工作座谈会召开。(毕节试验区 李金贵 摄)
郁郁葱葱的黔西市素朴镇古胜村(毕节试验区 陈再雄 摄)
  “肝胆相照、持之以恒”,这是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32年来对毕节试验区的深情守望。32年来,顾问组对试验区的深情厚谊,其深如海,试验区的每一步成长、每一点成绩、每一次跨越都汇聚了顾问组的智慧与心血。
  “出思路、搞协调、跑联络”,这是中共中央负责智力支边工作的领导对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总结的工作方式,也是顾问组32年来坚守的初心使命。32年来,顾问组通过深入开展智力支持、重点推动、联络协调、科学研究、示范带动等工作,推动毕节试验区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为引领,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后期在试验区开展试验示范,谱写以“同心”攻克“堡垒”的决胜战歌,书写从“试验”走向“示范”的历史新篇。

智力支持
绘制蓝图领航毕节发展

  思路决定出路。32年来,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对毕节试验区的把脉定向,其力如山。
  “智囊团”“参谋部”,这是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在试验区改革发展进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之一。
  32年来,萦绕在历届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领导和专家们心头的,是如何为毕节争取国家支持,帮助毕节战胜贫困、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致富之路,同时把在毕节取得的经验成果,通过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以及国家各部委等渠道,提交给国家相关部门以供参考和借鉴。
  1989年9月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成立后,顾问组专家们就达成共识:利用顾问组成员拥有的专业结构全面、科技视野开阔、无地域观念束缚等强劲优势,帮助贫困地区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发展规划,包括发展模式、经济支柱的选择和建立以及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适时进行调整的方案。
  从第一届顾问组组长、著名科学家、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名誉主席钱伟长及有关专家帮助制定《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发展规划》开始,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始终紧紧围绕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帮助和指导毕节制定了《毕节试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及2010年长期规划》《毕节地区畜牧产业发展战略暨规划》以及《毕节试验区绿色产业发展规划》《毕节试验区2004-2010年教育事业发展战略规划》《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规划(2008-2020年)》等一系列中长期发展规划,这些规划先后在北京通过高层论证并在毕节付诸实施,为毕节试验区的改革试验指明了方向,画出了路径,推动了改革发展,在西部同类地区中发挥着“小试验、大方向”的引领作用。
  顾问组还通过每年的例行考察调研,积极为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当好“智囊团”和“参谋部”。每年“两会”过后,顾问组都会到毕节进行为期10天左右的深入考察调研,通过调研、座谈和听取工作情况汇报,了解试验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详细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需要顾问组帮助解决的问题,结合“两会”精神,对试验区的工作提出政策建议。之后,为进一步推动试验区政策落地和帮助争取政策支持,顾问组还要到省进行座谈。一方面,向省委、省政府汇报考察情况;另一方面,寻求省级层面对毕节当前存在困难的支持;再一方面,听取省委、省政府和省直职能部门意见,最后形成有关材料,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委汇报。32年来,顾问组为试验区改革发展提供了大量有建设性和指导性的建议,其中《毕节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问题的思考与建议》《解决我国西南岩溶山区粮食生产与生态建设矛盾的对策与建议》《关于解决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建议》等建议在国家层面具有一定影响力。
  此外,通过例行考察,顾问组还帮助毕节培训干部队伍,为试验区改革发展夯实了人力资源基础。
  钱伟长教授、厉以宁教授、常近时教授等历届顾问组的组长或总顾问多次在赴毕节考察过程中开展了专题讲座,为毕节试验区数以万计的各级干部素质提升、观念转变做出了大量工作。
  2004年,在厉以宁教授的倡导下,在顾问组的牵头协调下,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为毕节开设了3期“光华—泰达—毕节”领导干部培训班,为试验区培养了一批高级经济管理人才。同时,该项目为毕节人才培训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模式,此后毕节试验区还开展了很多类似的培训,成为毕节各级各部门干部提升业务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模式和有效渠道,不断夯实试验区改革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础。
  2015年,常近时教授和顾问组的专家们为毕节市四级干部进行“山区生态现代化”的系统培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另外,顾问组还直接出资或联系援建各类学校多达10余所,如钱伟长教授捐资修建了大方县试验中学,厉以宁教授在毕节捐资建设了杨家湾希望小学、宗琳希望小学等。

奔走呼吁
争取支持推动地方发展

  筋骨强了,动力足了,发展劲头更强了。顾问组成立后,积极发挥顾问组成员党派领导、行业专家的身份优势,通过直接给国家领导人或国家部委领导写信,在全国“两会”上递交提案等方式,为试验区的发展尤其是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立项建设等奔走呼吁,促成了试验区一大批重大项目和重要政策的落实,为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强筋健骨”、补足动力。
  1998年,钱伟长教授就国家烟草总局大幅度缩减全国烟叶种植面积与烤烟收购量事宜给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同志写信,得到了朱镕基总理的重要批示,维护了当时“两烟”在试验区的支柱产业地位。
  2003年,常近时教授给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贾庆林同志写信,提出立项修建隆百铁路、建设毕节学院、开展生态建设研究和顾问组工作经费等四个方面的支持请求,得到贾庆林主席、黄菊副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批示支持。
  1997年,顾问组副组长胡敏邀请国家计委、化工部和有关方面的领导到大方考察,推进了大方火电厂的建设,进一步促成国家将毕节试验区作为重要资源区纳入国家13个重要煤炭基地。
  此外,顾问组就有关岩溶地区贫困的共性问题多次呼吁上报中共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全国政协,推动了毕节改革开放的步伐,促进了中央、国家各部委和社会各界对毕节试验区的了解、关心和支持。1990年,向国家科委报送了《关于结合“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工作,开展岩溶地区综合性科学研究的建议》;1994年,在全国政协八届二次全会上作了题为《抓住机遇,重点支援,加快贵州省“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的发展》的大会发言;1996年10月,向中央上报《关于赴贵州省“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进行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调研报告》;1998年,在《中央智力支边协调小组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简报》第1期上发表《毕节试验区的发展状况和需要中央帮助解决的两个问题》,提出请求中央帮助毕节试验区解决畜牧业及铁路建设问题……
  毕化“6改12”、毕节“驰”牌香烟保牌、毕节被纳入国家秸秆养殖示范区以及毕节头步火电厂建设、毕节“两烟”支柱产业发展和隆黄铁路、杭瑞高速公路、厦蓉高速公路、贵毕高等级公路、洪家渡水电站和金沙火电厂、黔西火电厂、大方火电厂、纳雍火电厂、织金煤制烯烃、纳雍煤化工等一大批项目得以尽快立项和建设,这些无不得益于历届顾问组的大力奔走、积极呼吁。

做好顾问
联络协调汇聚攻坚合力

  集众智、聚群力,凝心聚力创伟业。专家顾问组成员由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选派的高层专家担任,这些专家社会影响大、学术造诣深、奉献精神强,顾问组依托这些优势,在毕节试验区和国家各有关部委、各级各界之间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帮助试验区在更多的渠道争取社会各界广泛支持,让各方面形成了参与支持试验区的合力,为试验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
  奠定了毕节试验区作为多党合作示范区的基础。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的设立,是国家层面上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服务改革发展制度实体化的一个创举。在毕节试验区建立之前,由8个民主党派和全国工商联广泛参与到具体帮扶一个地区改革发展上来,并没有先例可循。顾问组的设立以及顾问组设立之后参与试验区建设的成功经验,为多党合作参与智力支边这一项没有先例的工作探明了路子,引起了国家层面的重视。由此,促成了在1994年中央统战部协同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定点帮扶毕节8个县市制度的建立。
  帮助推动试验区乡土人才培养和劳动力转移。2005年下半年开始,得益于顾问组的积极争取,科技部在“星火”西进的过程中对毕节试验区给予高度重视与支持,将争取到的财政部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试验区推进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工程,与之配套的是新农村建设农民人才科技培训项目。2007年,顾问组启动新农村建设“2328”工程,培训毕节试验区新农村建设的县乡干部上千名;并由第五届顾问组农业与水利组组长王旭教授带领黔西、金沙两县的30余名县、乡(镇)、村干部赴山东、河北等地考察和学习培训等。另外,顾问组还积极帮助联络、协调光彩教育集团和山东曲阜师范大学、曲阜职业高中等单位,极力促成由毕节试验区选派生源、上述师范或职业教育学校帮助培训、光彩集团帮助解决实习和就业岗位的校企合作、联合办学模式,把教育与劳动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毕业即就业”。仅2006年,就有1517名毕节学子通过此模式,在学习掌握专业技能后在山东、深圳两地实现就业。此后,常近时教授又促成山东烟台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参与到校企合作联合办学模式中来,更加促进了毕节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推动毕节试验区农业劳动力的有序输出和转移。
  帮助试验区发展新型工业。顾问组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帮助试验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探索走循环经济模式的新型工业化道路。2007年,顾问组了解到贵州科学院开展的《煤电磷循环经济一体化》研究有关工作由于缺乏中试费用推进缓慢,而该项研究对毕节试验区发展高炉磷酸项目有重要作用,随即与江西众一集团反复磋商、协调,促成江西众一集团出资1700万元作为中试费用,并与毕节试验区、贵州科学院签订了三方合作协议。此后,常近时教授一直高度关注该项目的进展情况,在项目中试阶段多次就有关工作多方协调。最终,该项目通过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专家评审。该项目的推进,对毕节地区丰富的煤、磷资源加速开发和有效利用,以及围绕化肥、电力产业等推动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开发模式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在新时期为毕节试验区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了一个新的模式。

致力科研
以理论成果指导高质量发展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通过科学研究指导试验区改革发展是顾问组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的又一重要方式。在毕节试验区建立20周年前后,顾问组除继续做好日常考察指导、联络协调工作外,还结合新阶段试验区改革发展需要,开展了大量针对毕节试验区自然资源利用、人力资源开发、生态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形成了大量理论研究成果,为毕节试验区在今后更长一段时间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对毕节试验区的重点工作开展相关科学研究。历届顾问组紧紧围绕试验区“三大主题”,在“三农”发展、工业化、城镇化、人力资源开发、社会治理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发表了《岩溶山区生态型高效农业发展路径探索》《毕节试验区岩溶山区生态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与实践》《在毕节试验区科学解决岩溶山区“三农”问题的研究与实践》等科研论文,形成了《岩溶山区新农村建设与生态现代化》《毕节试验区农业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的研究》《毕节试验区科学地调整资源配置和生产力布局对国家经济协调发展的启示》《岩溶山区生态型高效农业发展路径探索》等一大批理论研究成果,为指导试验区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历届顾问组领导和成员除积极发挥自身业务知识帮助试验区推动各项工作之外,为更好地参与和服务试验区的改革试验工作,还通过大量深入的学习,提高参与和服务试验区改革发展的能力。常近时教授是专家顾问组成立至今32年来,担任过常务副组长和总顾问的领导,他的专业优势是大型水电站水力装置过渡过程和叶片式水力机械水动力学两个领域,并且在这两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均有很大的影响力,但为了更好地参与和服务试验区改革发展工作,他有针对性地学习了区域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从而提出很多适合试验区区位、区情和发展需要的合理化建议,并发表了20余篇论文、10余个专题报告、5部专著,其中于2020年7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全球视野的毕节试验区发展研究》一书对试验区今后发展有重要参考价值。
  争取科技部专项开展岩溶山区发展研究。2008年和2010年,顾问组依托科技部部长专项资金在毕节试验区牵头开展岩溶山区发展方面的科学研究,积极帮助和指导毕节制定并报送“毕节岩溶山区生态建设关键技术和应用”项目建议书,得到了科技部的批复同意,将此项目纳入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总经费600万元。八个民主党派和工商联调派专家参与实施,常近时教授、王旭教授作为项目负责人,刘勇教授、贾志海教授、杨泽霖教授等顾问组成员积极对项目的实施进行指导,确保“喀斯特山区开发治理应用技术示范培训”“毕节试验区科技扶贫五年规划”“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动态监测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喀斯特山区水土保持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植物类中药材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整治配套养殖新技术研究与应用”等12个子课题按时完成任务,并通过科技部的验收,得到好评。
  “毕节岩溶山区生态建设关键技术和应用”项目的实施,为试验区在探索喀斯特山区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示范带动
在一个贫困村中获得成功实践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通过抓点做样,探索成功经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是顾问组指导试验区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从2005年起,顾问组根据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主动调整参与试验区建设职能,既“跑马观花”,出思路、搞协调、跑联络,又“下马种花”,积极协调争取科技部的支持,在毕节试验区实施国家“星火”科技项目,在毕节8个县(区)选择有关乡村实施科技示范项目,示范带动,为毕节在新时期、新阶段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积累了经验,探索了路子。
  2006年,顾问组选择黔西县素朴镇古胜村作为实施国家“星火”科技项目的试点示范村,由此,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开启了带领古胜村人民探索一条绿色发展致富路的征程,顾问组与古胜村从此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2006年前,黔西县的古胜村曾是一片乱石旮旯,经过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在古胜村十几年如一日的科学试验示范,让古胜村走上了绿色发展的致富之路,如今,这里已成为林茂粮丰、花果飘香的“绿色银行”。
  2006年至2017年,顾问组共在古胜村完成了8项“星火”国家计划项目的实施,并结合具体项目内容,推出了“毕节试验区新农村建设农民人才科技培训”“毕节试验区新农村建设科技开发”等9个科研项目成果。
  15年来,专家顾问组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每年到毕节考察都要去古胜村考察指导,王旭教授是星火项目主持人,他和有关专家们每年都要多次到古胜村指导落实相关项目的具体工作。经过15年的生态修复,古胜村的森林覆盖率从选点实施项目前的15%提高到现在的89.68%,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520元提高到现在的1.18万元,村里的孩子有条件接受良好的教育,15年来古胜村为国家输送了90余名大学生。
  为展示岩溶山区农村发展研究与科技示范成果,在专家顾问组的帮助下,筹建了古胜村村史文化馆,于2021年3月建成并投入使用,馆内设有“古胜新村”“历史沿革”“历史机遇”“生态发展”“成果示范”“走向未来”6个展厅。馆内的老照片、老物件再现了古胜村昔日的历史,与如今馆外满山葱茏、靓丽宜居的美丽乡村形成鲜明对比,展示了古胜村通过科学的岩溶山区生态经济发展的路径,生态得以修复、生存环境大大改善、群众实现脱贫增收,馆内馆外的一切向人们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也诉说着专家顾问组的无私奉献与深情付出。
  32年无私奉献,32年从未等闲。钱伟长教授77岁高龄开始出任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组长,在组长任上辛勤工作了15年,离任后仍一直牵挂着毕节的改革发展和毕节试验区各族群众,直至离世;厉以宁教授出任第三届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组长时已届古稀,如今已是91岁高龄,仍时刻惦记着毕节的改革发展;常近时教授第一次到毕节时,正是50岁知天命的壮年,如今已经进入耄耋之年,仍在为毕节的发展忙碌奔走;有的专家,为了做好“顾问”的工作,耽误了在专业上的“更上一层楼”;有的专家,每次到毕节,都有身体不适的反应,但32年依然坚持着;有的专家,为了按计划不耽误在毕节的工作,刚做完手术就奔赴毕节,使倍受感动的主治医师因不放心而随行……这种无私奉献,不是一人一次短期的行动,而是一个团队32年长期的坚守。
  岁月无声、山河无言,但镌刻在毕节试验区大地上的“千年之变”,却见证了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情倾毕节、心系试验区的无私情怀和深情厚爱。
  回首来时路,毕节试验区人民始终铭记:毕节试验区的成长饱含着每一届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领导及其成员的深情关怀,凝聚着各位专家与试验区人民并肩战斗、同心攻坚的智慧、心血和汗水。
  展望新未来,毕节试验区人民始终坚信: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同心同行、奋力拼搏,把好传统带进新征程,将好作风弘扬在新时代,必将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取得新业绩。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