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红色记忆 >> 英名永存 日月同辉——记金沙县人民政府首任县长李旭华
英名永存 日月同辉
——记金沙县人民政府首任县长李旭华
作者:文|郑德义  发布日期:2021/4/28 阅读次数:
李旭华烈士(资料图片)
李旭华烈士纪念碑
  李旭华,原名李祥顺,1915年8月出生在江苏省萧县黄口区新庄寨西北门外的西北村(今属安徽省萧县),父亲李繁训,小学教员。年幼时的李旭华跟在父亲身边读书,后转入徐州实验小学就读,1930年考入省立徐州中学,1937年考入浙江大学。1938年7月,参加徐州人民抗日义勇队,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班长、指导员、教导员、县大队副队长、队长、科长、三县指挥部指挥长、县长、地委秘书长、县委书记兼县长等职。1950年2月在剿匪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35岁。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不断入侵我国领土,而国民党反动统治阶级腐败专制,对外不抵抗,对内实行独裁镇压,激起了广大民众的义愤。当时还在读书的李旭华就参加到抗日救国运动中去,参加查禁日货,宣传抗日,并参加徐州中学生请愿团赴南京向国民党中央政府请愿抗日。李旭华考入浙江大学后,由于日本侵略者已向上海方向进犯,浙江大学被迫西迁天目山,这时,李旭华弃学回到家乡参加抗日。
  1938年5月,日寇侵占徐州,国民党军队溃逃,苏北的丰、沛、萧、砀四县沦为敌占区,而民众则遭受日寇的烧杀抢掠。面对日寇猖狂入侵,广大民众不愿当亡国奴,纷纷组织起武装抗日队伍。这时,李旭华怀着对日寇侵略的满腔怒火,毅然离家参加了李德乐领导的农民抗日武装二大队。由于自发组织的农民抗日武装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纪律松散,战斗力不强,加上日寇频繁进攻,不久,组织起来的农民队伍解散。1938年7月,李旭华又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徐州地区第二总队第三支队抗日队伍,并任第三支队警卫班班长。
  1938年秋,为推动抗日救国斗争,沛县召开了讨伐汉奸王献臣动员大会。会后,各路抗日武装形成合力阻击攻打日本鬼子。经过两个月的连续战斗后,李旭华被调到二中队,并带队在陇海铁路以北故道一带打游击。这一带均为敌占区,开展游击战十分困难。这时,国民党丰县常备队李旭辰(国民党丰六区区长)要李旭华带二中队到县常备队去,李旭华向中共沛县领导耿允斋汇报。耿允斋根据当时的情况进行分析后,同意李旭华和李性真带中队加入丰县常备队一同抗日。李旭华率队加入丰县常备队后被编为第九中队。国共合作抗战初期,我党派王效斌同志以共产党员的身份任丰县常备队政治部主任。1939年2月,据王效斌介绍,李性真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并任九中队党支部书记。同年6月,李旭华又由王效斌和李性真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从此,李旭华就走上了正确的革命道路。1939年春,丰县常备队抗日武装队伍迅速壮大,常备队把一、九、十三、十四、十六五个中队合编为第一大队,王德举任大队长,李旭华任副大队长。
  1940年夏,丰县常备队从丰南转移到丰西和山东单县接近便易集,李旭华率一大队驻于便易集北面的孙庄。孙庄在湖西抗日根据地的东边,这里经常遭到苏北国民党专员汤敬纠集顽固分子带兵骚扰,李旭华率队同国民党顽固派势力进行了激烈的斗争。
  1944年夏秋,共产党领导的湖西地区革命武装建立了华山县抗日民主政府,王效斌任县长,李旭华任秘书长兼民政科长。华山县成立后,工作迅速打开了新局面。这时,躲藏在陇海铁路两旁的国民党顽固派残余武装也主动靠拢抗日民主政府。当时国民党部的韩锡九和李汉舞也带200余人参加了华山县的游击队第一大队。萧县第八区原区长李祥贞和区副大队刘景焕带300余人和10余挺轻机枪投靠了华山游击队编为第二大队,李旭华兼任第二大队政委。
  1945年8月,日本宣告投降,抗日战争结束。为配合主力部队进军,李旭华率华山县武装切断陇海铁路,孤立徐州之敌,围歼固守黄口之敌,收复徐州外围的黄口镇。经过一天激战拿下了重镇黄口,并在黄口建立了以李旭华为领导的城防司令部。不久,李旭华又奉命带领游击队第三大队和一个短枪班人员护送湖西专署工商局局长陈正谟去陇海与新四军联系,途中,三大队中有部分人员想反水,经过李旭华义正词严的批评教育后,打消了反水的邪念。
  1946年春,国民党反动派开始对解放区大举进攻,华山县的梁寨、毛楼、华楼、宋楼等地被国民党部队占领,并在梁寨区域内设兵站,囤积粮草,妄图向解放区进犯。为了打败敌人的进攻计划,华山县委决定配合主力摧毁敌人据点和兵站,消灭顽抗之敌。经过两天一夜的激烈战斗,收复了敌占之地。
  1946年夏,国民党反动军队又进入华山腹地,县政府机关被围困在宋楼,李旭华亲自率游击队进行反击,经过激烈战斗,终于打退了敌人的进攻,确保了政府机关的安全。8月,按照解放军的作战部署,华山县游击武装配合主力部队破袭陇海铁路,在敌我兵力悬殊较大的情况下,李旭华率队坚持游击战,经过无数次的交战,最终游击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往北撤离。到了冬季,按照上级指示,李旭华又率华山游击队转移到城武境内。根据当时的战势,中共湖西地委和湖西军分区指示,将华山大队、砀山大队、单(县)虞(城)大队组成三县指挥部,砀山县长史晓昭任指挥长,李旭华任副指挥长。不久,史晓昭奉命调黄河北冀鲁豫区委,三县指挥部由李旭华领导。根据当时战势,李旭华试图从金乡和单县之间进到单县东北一带,由于敌军封锁严密,后改从城武县西转南,再经单县西绕道到单县东南老据点活动。在三县指挥部队伍撤离到城武后,国民党主力八十师又尾随进攻城武。激战中,八团团长程华亭和县大队一连连长刘洪恩负伤。为了减少人员伤亡,游击队尽量避开与国民党部队正面交战,采取敌进我退的游击战术,李旭华即率队撤离到城武西面邻村开展游击活动。
  1947年初,李旭华率三县指挥部人员抵达单县以南、砀山县以北地区,在主力部队的增援下,打垮了盘踞在该地的国民党反动武装,稳定了单县东南的局势。在此,撤销了三县指挥部。指挥部撤销后,把单县东南部的吴溜、蔡堂两个区和砀山县的周寨、高寨等区划为华砀县,李旭华任华砀县长兼县大队大队长。
  1947年7月,为确保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中原向大别山进军战略部署的实施,华砀县委根据上级指示,由李旭华率县大队组织公路沿线的民兵对敌展开麻雀战。经过一个星期的连续战斗,消耗了敌人大部分兵力,拖延了敌军南窜时间,确保了解放军顺利南进。
  解放军南进在各战场都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国民党军节节败退,全国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好转,华砀县东面地区工作打开了新局面。这时,湖西地委决定恢复华山县建制。按照地委安排,李旭华率部到徐州西北面,先后恢复和建立了毛楼、陈楼、宋楼、周寨、唐寨、李寨6个区政府。1947年年底,根据组织安排,李旭华赴黄河北参加整查;1948年春,调任单县县长。1949年春,李旭华奉命南下到景德镇。在江西,由湖西地区南下干部组建浮梁地委,陈璞如任地委书记,李旭华任地委秘书长兼景德镇市政府秘书长。不久,在江西浮梁地区工作不到半年的李旭华又奉命到贵州。
  1949年11月,中共贵州省委任命李旭华担任毕节地区金沙县委书记兼县长。李旭华接任后于12月初带领三中队人员到达黔西县城与毕节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王芝翰见面并交换意见,然后率队前往金沙,途中驻扎三重堰。在三重堰,一是协助黔西县接管重新、定新政权;二是派员与金沙进步人士联系了解金沙敌情。通过联系,金沙漆书侠、丁远伦、张尚凯等10多人先后三次到三重堰向李旭华汇报金沙当时的情况。李旭华听了汇报后布置了以下工作任务:一是调查敌情;二是控制枪支;三是组织担架队;四是宣传发动群众。
  1949年12月11日,一四九团一营由参谋长吕龙率队抵达黔西。13日,王芝翰召集李旭华和黔西县长卢绍善、团参谋长吕龙在黔西开会,商讨接管金沙政权事宜。会上,李旭华根据金沙送来的情报作了汇报后确定了接管金沙政权方案。14日下午,李旭华从三重堰带领三中队人员出发直奔金沙,15日凌晨抵达金沙县城附近的五里坡,在此兵分三路向城中逼近,包围了国民党十九兵团留守人员及军警,经过近一小时激战,守敌被打败,三中队全体人员顺利驻进金沙县城,金沙县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金沙县人民政府成立后,县长李旭华面临国民党残敌尚存、干部缺乏、经济困难等问题,在作了认真的分析后,按步骤开展工作。一、发动群众,宣传党的政策,依靠部队武装力量,争取县内中间力量,吸收有文化的进步人士参政理政。二、对国民党残余武装进行清剿。1、围剿隐藏山洞的土匪100余名。2、迫使保八团投诚,交出一批武器弹药。3、李旭华亲自前往石场太平,向国民党县长范毅宣传我党的政策,讲清当前形势,敦促范毅等50余人投诚,交出大批武器弹药和档案等物资。通过清剿土匪和策反工作,收缴八二迫击炮14门、炮弹30发、轻重机枪14挺、步枪962支、长短枪子弹30000发、手榴弹947枚、粮食20余万斤、食盐20000多斤、银元15000多块、大烟1000多两、档案36卷。4、对55名国民党员和一批三青团员进行悔过登记发放悔过证书。5、组建治安联防。在各区选配公安人员,建立联防武装。在县城街口安置闸门,严禁残敌进入。组建巡逻队,检查客栈、烟馆,盘查可疑人员。三、成立县委、县政府办事机构和建立区乡人民政权。全县设5个区、18个乡镇。县成立剿匪指挥部,李旭华兼任指挥长,王发运(驻军)、李仿尧(少数民族首领)、黄燮南(民主人士)为副指挥长。各区相应成立剿匪机构,区长兼任队长,区中队长任副队长。四、贯彻党的统一战线政策,邀请开明人士、民主人士、起义有功人员参加政府工作。开展征粮筹盐工作,解决军需民用问题。在筹盐工作中,收缴1000多担食盐投放市场明码标价销售。五、举办青年学习班,培养机关干部和骨干人员及小学教员。
  1950年2月初,接上级通知,李旭华赴地委参加会议。在李旭华赴毕节的第三天,金沙境内的国民党残余势力勾结周边匪徒在境内抢夺骚扰。会议结束后,李旭华返回金沙,8日晚上,李旭华得到侦查员报告:匪首周天乙、周治国、沈仲康纠集国民党溃军、地主武装和惯匪4000余人,准备次日围攻金沙县城,妄图推翻新生的人民政权。李旭华得知此情报后,立即召集各部门负责人及驻军负责人开会,商讨对策。会上决定:李旭华带政府工作人员驻守县政府;宣传部副部长袁良骥、城关区区委书记兼区长刘福永、县警卫连连长宋乃锋带县委和城关区工作人员、警卫连留守班人员分别驻守代家堡和川主宫;一三九团营指导员王发运带一个班驻守大定坡下面的观音洞;公安局副局长张化文和县剿匪副大队长黄燮南带公安局、派出所人员留守公安局。按照决定,各据点人员相继到位。一切安排就绪,天已见明,众匪攻城战打响,李旭华即用电话指示各据点人员要严防死守。第一次众匪攻势被击退,李旭华即拟电文交报务员发省委、地委报告情况。不一会儿,匪众又组织发起第二次进攻,各据点火力同时发起应战,整个县城枪声四起,枪声和手榴弹的爆炸声交织在一起,战势更显激烈。为了了解战斗情况,李旭华带通信员侯永福上了县政府右侧的土碉楼,用望远镜观察战势,只见众匪分别向我各据点猛冲,企图抢占几个制高点,控制有利地形,攻打县政府。战斗激烈,势态紧张,李旭华即派人通知袁良骥和刘福永撤到县政府,增强兵力,固守县政府。两处兵力边打边撤到达县政府与县政府守点兵力合力,阻击打败冲向县政府的各路匪徒。众匪多次组织进攻县政府都被一一打退,县政府的安全得到了保障。但是,在战斗越打越激烈的时候,李旭华再次上碉楼观察战况时,被躲在碉楼右侧的土匪开了冷枪,不幸牺牲。
  李旭华牺牲后,消息暂作封锁,由袁良骥继续指挥战斗。战斗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待一三九团、一四〇团和一四九团增援部队赶赴金沙,形成内外夹击,打败了匪徒的疯狂进攻,共毙匪100余人,伤、俘500余人。
  金沙保卫战胜利了,但是,李旭华同志却永远长眠在金沙这块沃土上。
  李旭华牺牲后,1950年2月15日,金沙县人民为李旭华县长举行了追悼大会,当天,县城上万人冒着大雪为李旭华同志送行。
  为了永远缅怀和纪念新生人民政权的首位县长,金沙县人民政府1950年9月为其立碑为祭,其碑文如下:
  李县长旭华御匪殉职记:李君,江苏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参加人民革命十有二年,去年冬,随解放军来金,一战而定,遂任金沙县人民政府首任县长。君矢忠人民,才识卓越,经验尤丰。政府建立之后,君遂与金沙人民紧密团结,为金沙县人民迅速解放不懈努力,提纲挈领,宽严分明,时来一月,全县安定。1950年2月10日,仁怀股匪周天乙部数千猛扑县城,君率政府机关全体人员及少数战士英勇反击,复坚守政府,鏖战竟日,数挫其锋。匪虽入城,卒以政府不下,未敢肆虐!次晨援军驰到,匪乃溃逃,人民方庆,全城得安,身家得保,然李君殉职之噩耗突传,盖李君业于十日下午以身殉职矣。消息传出,全县人民齐声哀恸!君之为人民爱于兹可见,惜哉,君之死也!在君因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而捐身、为中国人民解放运动而殉节。生为人民,死重于泰山!惟金沙失君,实为全县人民之绝大损失。哀悼之余,公议竖碑封墓以为纪念,并记其概略如斯。
  (作者系金沙县史志办退休干部,本文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