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毕节人 >> “讨书的哥”送给山区孩子诗和远方——贵州毕节人余太湖向乘客“讨书”7年共捐赠图书13万册
“讨书的哥”送给山区孩子诗和远方
——贵州毕节人余太湖向乘客“讨书”7年共捐赠图书13万册
作者:文|毕节试验区 刘广琴  发布日期:2019/7/19 阅读次数:
余太湖(左一)把书捐给山区的学生(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起步、停车、又一位乘客又一本书,是你,让每一段平凡的路都镌刻下温暖的脚步,看呀,孩子们都在宁静地阅读,而您却在奔跑中忙碌。”这是中央电视台在2017年度慈善人物颁奖晚会上赠予余太湖的颁奖词,这也是余太湖这些年收书、募书、做公益事业的真实写照。
  余太湖“讨书”7年,捐赠13万册书,捐建62个“蒲公英”图书室;成立贵州众恒助学中心,资助560余名贫困学生。
  今年52岁的余太湖是毕节市金沙县五龙街道人,现在贵阳市从事出租车驾驶工作,他的“讨书”情结与他的“讨书”经历感动着一座城,温暖着无数人。

  吃了没文化的“苦” 播下有文化的“梦”
  17岁那年,余太湖初中毕业。面对家里的经济条件,余太湖选择了外出打工的路。农村小伙去城里务工,找一份工作容易,但想要找一份好的工作却很难。
  “没有文化,吃了很多亏。”回忆起在社会闯荡的30余年,余太湖深有感触。他说,刚到贵阳学修车时,有一次师傅让他去买零件,但零件说明书全是英文,而他又不懂,所以就买错了。“自己倒贴钱不说,还被师傅臭骂一顿。”开货车时,有一次他运货到广东,由于不会说普通话,跟收货方解释了很久,别人才明白他的意思。临走前,他和对方说:“请你相信,下次我来,我一定用普通话跟你们交流。”
  打工时的这两次经历,在余太湖的记忆中比少年时期的饥饿留下的印象更深。“不要说工作能力多强,和人交流都成了难题,我还怎么打工,怎么做事情?这都是没文化带来的苦。”余太湖说。
  由此他还想到了山区的孩子。“走出大山后,才发现要在社会上立足,没文化真是举步维艰。不希望山区的孩子像我一样,没有书读,没有文化。”余太湖说。
  
  坚守“讨书”的文化苦旅 不断垒起书籍的新高度
  1984年,余太湖从外地回贵阳后,成为一名普通的出租车司机。
  工作稳定下来后,余太湖开始盘算着为山区的孩子们做点什么。在余太湖看来,多读书总是有用的,于是亲朋好友家里的旧书成了他眼中的“宝贝”。
  余太湖回忆道,2012年6月,他的“讨书”计划开始启动了。起初,余太湖收集书的对象主要是朋友、同学和亲戚。而收到的书里,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课外书也不多。“我自己会先挑选,不适合学生阅读的和内容不健康的都会扔掉。描绘山川河流、书写故事类的中外名著是首选。”
  在“讨书”的过程中,最令余太湖难忘的是一位乘客主动提出要捐赠。有一天,坐在车上的乘客代女士知道他向朋友筹书的想法后,主动将准备用来去三亚过春节的5万元钱捐出来,帮助学校建一间图书室。
  自从那件事后,余太湖深受启发。“仅仅向朋友借书,面太窄了,能否向自己的乘客‘讨书’呢?”后来,只要有人乘坐他的车,他就主动和对方聊天,聊得来,便问上一句“您家里有适合娃娃看的、闲置的书吗”,一旦有乘客愿意帮助,他就留下联系方式。
  刚开始,收书并不容易,说的时候,对方都非常乐意,但很多都没有下文。后来,越来越多的人主动联系捐书。
  在余太湖的带动下,家人也在帮忙“讨书”,遇到合适的对象都会多问一句,“请问家里有没有不用的课外书可以送人”。“以前觉得这个出力不讨好,有一次跟着他去村里送书,看到孩子们看书非常认真,才觉得做这事儿是很值得的。”余太湖的妻子秦洪英说。
  每当书攒到一定数量,余太湖就把它们放进车子后备厢,送到山区的学校里。
  一年365天,余太湖一直坚持了7年,捐赠图书13万册,余太湖也因此得到了“讨书的哥”的称号。
  因为长年捐书,余太湖当选央视2017年的“年度慈善人物”,2018年获第十届“中华慈善奖”。
  媒体报道后,余太湖名声在外,因而收书越来越多,也开始有更多人帮忙收书。书籍,成为“讨书的哥”余太湖送给山区孩子的诗和远方。

  从一个人到一个团队  从捐书到多方面资助
  余太湖的助学,不只停留在捐赠书籍和学习用品上。
  2018年,贵州众恒助学中心成立。据悉,“众恒”资助过和正在资助的学生有560多人,资助的金额每月从100元到500元不等,家庭特别困难的资助1000元。
  “一开始是我送书时了解到有些孩子因家庭困难需要帮助,我把他们的情况记录下来,有人愿意资助,就把孩子的信息发给对方,进行一对一帮扶。”余太湖说。
  收集信息久了,学校的老师们也主动收集需要帮助的学生信息反馈给余太湖,筛选和对接成了他的主要工作。
  时间长了,也有很多社会热心人士主动联系余太湖。7月2日,贵阳市从事少儿编程培训的余老师就给余太湖发来信息:希望能为孩子们尽一点微力,为山区的孩子带去最前沿的知识。学校只需要有电脑、网络即可上课。可以免费为老师提供课程学习资料及老师的培训,再由老师将知识传授给孩子们。
  一位资助者在微信里和余太湖了解他资助的学生的情况,想给孩子买点适合的书籍,余太湖让他和学生直接联系,但他说“本来没有帮到什么,不想给娃娃带来压力”。
  余太湖告诉记者,有很多人做了好事不留名,他们只是在背后了解资助对象的生活情况、学习状况;有的受资助者也在做着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他们是“蒲公英”图书室的受益者,也是“蒲公英”公益活动的传播者。“凡此种种,都在感动着我、温暖着我、激励着我在公益事业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做公益偶尔一两次可能并不难,难的是长期坚持,余叔就是我见到过的最能坚持的人。”与余太湖相熟的爱心志愿者滕伟说。从事媒体行业的爱心志愿者饶宏宇也表示,余太湖就像吸铁石一样,吸引大伙儿与他共同参加公益活动。
  在余太湖的爱心和坚持感染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他的公益助学团队——贵州众恒助学中心,目前团队已经有400余名成员。
  在余太湖的QQ空间里,经常都在更新他的公益事业。“只要还能动,我就会把公益助学进行到底。”余太湖说,以前是一个人在战斗,如今有了团队的力量,有了更多爱心人士的支持,他将坚持帮助更多的学生。
  把一件小小的善举长久地做下去,也会迸发出巨大的能量。7年来,余太湖的捐书从未间断,更多的孩子因为这些书演绎出不一样的人生,我们相信,在他的努力下,这样的爱心能够得到更多的传承。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