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试验区 >> 古茶道上马蹄响 枯木逢春发新枝——毕节古茶树从历史走来焕发生机与活力
古茶道上马蹄响 枯木逢春发新枝
——毕节古茶树从历史走来焕发生机与活力
作者:文|毕节试验区 孔维军  发布日期:2019/6/24 阅读次数:
纳雍古茶树(资料图片)
七星关区亮岩镇太极村(毕节试验区 陈再雄 摄)
  毕节市地处茶树原产地区域,古茶树分布区域广、数量多,有野生乔木型、小乔木型和人工栽培灌木型古茶树。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古茶树有10万余株(1000年以上的1200余株、500年以上的2500余株),主要集中在纳雍县水东镇姑箐村,金沙县清池镇大坝村、源村镇石刘村、石场乡构皮村、桂花乡滥坝村、岩孔街道箐河村、后山镇天灵村、岚头镇三桥村,七星关区亮岩镇太极村,大方县果瓦乡,毕节金海湖新区竹园乡海马宫村,织金县绮陌街道中坝村杨家湾组、中寨乡石丫口村和沙坝村、以那镇五星村。经中国茶叶科学研究所有关专家鉴定,我市古茶树属比较古老的秃房品种,是贵州省古茶树资源最多的区域之一。
  在众多的古茶树中,尤以七星关区亮岩镇太极村、金沙县清池镇、纳雍县水东镇姑箐村的古茶树最为出名。2016年8月28日,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七星关区“中国古茶树之乡”的称号,七星关区古茶树也成为中国的“国宝”。2014年8月18日,金沙县清池镇、纳雍县水东镇姑箐村双双被贵州省茶叶协会、省茶科所等茶叶专家组成的专家团评为“贵州十大古茶树之乡”。

  “太极古茶”:走出“深闺”富万民
  七星关区具有悠久的茶叶生产历史,据《华阳国志》《茶经》等有关史料记载,早在秦汉时期的平夷县(今七星关区一带)就种植、制作、饮用茶叶,清代还出产了著名的“太极贡茶”,而且茶叶独具特色,品质极佳。
  据统计,在太极村及附近的村落里,目前已探知保留的古茶树有近7万株,其中基径(树根的直径)为20厘米至30厘米的有767株、30厘米至36厘米的有17株,而基径最大的达36厘米,株高最高的达5米。
  太极村位于七星关区亮岩镇东南部,俗称水田坝。山村田园风光秀美,清澈的河水沿山绕行,形成了一个“S型”大拐弯,把村庄一分为二,在河岸平原上自然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天然“山水太极图”,太极村因此得名。过去,由于没有先进的制茶技术,当地农民因为未享受到古茶树带来的效益,开发和保护古茶树资源的观念淡薄,看见茶树长在土地中间,影响庄稼生长,就挥起锄头将之“铲除”,使得古茶树遭到大量砍伐。2015年,在贵州省茶叶协会、毕节市农委(现市农业农村局)、毕节市茶产业协会等的帮扶下,太极村成立了七星关区太极茶叶种植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采用现代工艺把太极古茶树茶叶加工成高端红茶、绿茶,提升其附加值,“太极古茶”得以走出大山。许多专家、学者把目光聚集到“太极古茶”的保护与开发、种植和加工上。茶农观念逐步转变,主动栽茶、护茶,“太极古茶”成了村民们的“摇钱树”。
  2016年,“太极古茶”凭借其“浓爽持久的滋味、板栗的高香气、天然翡翠绿的汤色”先后荣获毕节市“原生态·奢香茶·馨乌蒙”大众品茗暨“奢香贡茶杯”春茶比赛活动红茶类一等奖,贵州省秋季斗茶大赛金奖和古树绿茶“茶王”等称号,七星关区也因此被授予“中国古茶树之乡”等荣誉称号,“太极古茶”的名声越叫越响。
  2017年,太极村依托古茶产业,将村集体经济壮大资金投入太极古茶专业合作社,新建了5000多平方米的茶叶加工厂房,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引领百姓发展致富奔小康。
  几年间,太极古茶实现了华丽嬗变,太极村也建成了集采茶、制茶、品茶于一体以及吃、住、游一条龙的休闲旅游胜地。昔日的穷乡僻壤,今朝呈现出“百姓富、生态美、产业兴”的喜人景象。

  “清池古茶”:西汉遗韵今犹在
  金沙清池古茶历史悠久,最早要追溯到西汉时期。1000多年后的今天,金沙县的“清池毛尖”“清池绿茶”“清池翠片”屡屡在全国各类茶博会上斩获大奖。好消息接踵而至,2009年6月17日,金沙县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贡茶之乡”。
  清池镇位于金沙县城西北部,是金沙贡茶的核心产区。金沙县之所以能获得“中国贡茶之乡”称号,得益于清池古镇。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35年,汉中郎将唐蒙受汉武帝委派,征发巴蜀士兵千人,加上粮食、布帛、金银、珠宝等辎重队伍1万余人,从赤水河口符关(今四川省合江县南关上码头)出发,沿赤水河上行,来到紧邻古蔺的清池停留,当地少数民族为了迎接唐蒙,将家中刚刚炒制的新茶让唐蒙品尝,口干舌燥的唐蒙和他的军队品尝到清池茶后,赞叹说:“我从都城出发,走了近一年,还没有品尝到这么好的茶。”临走时,唐蒙向当地村民购买了5公斤上贡汉武帝。汉武帝品尝后,大加赞誉,亲自将此茶命名为“夜郎茶”,并传旨作为贡茶。
  另据《大定府志》记载,明朝洪武年间,当时摄理贵州宣慰使的奢香夫人前往南京朝拜朱元璋,除了向朝廷献马23匹以外,还进贡了大批优质的清池茶叶。在朱元璋的支持下,奢香夫人开辟驿道,其中就有清池到四川的古驿道——几古茶道(又称古盐道)。建好后,往来商人们把清池茶运往四川、南京等地出售,再把清池需要的盐巴及日用品等物资运进来出售。在今天清池与古蔺交界处的古渡口,还保存有清同治年间的三块义渡碑,其中一块这样记载:“清水塘茶,渡船经古蔺出川,畅销各地,年年岁贡,惜产少耳。”如今,这三块义渡碑连同清池镇上的江西会馆、罗家坟、节孝坊、贡茶盐道遗址,成为5处国家级文物保护点,这在今天西南地区偏远小镇,实属罕见,也可以由此穿越千百年时空想象当年商贾往来、文化繁荣的景象。
  当年古代贡茶盐道边,一丛丛古茶树群映入眼帘,其中被当地人称为“大茶树”的最大古茶树主干直径超过60厘米、树高超过12米、树冠覆盖面积达60平方米。经省茶叶协会组织专家鉴定,它已有1600年以上的树龄,也被当地人称为“神茶树”。据了解,现在这棵大茶树每年还能采30公斤茶青,揉制的鲜茶呈褐色条索状,当地村民还是沿袭祖辈土法喝茶方式:将炒好的茶叶与秆混存,用砂罐炭火烹煮,茶汤呈褐绿色,浓香扑鼻,有清神爽气和明目之功效。在清池镇,这样类似的大茶树还有40余株。据普查,金沙境内散存的古茶树总共有600余亩。

  “姑箐古茶”:群众增收的“摇钱树”
  纳雍县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山高水长、雾绕云遮。山、水、云、雾,都被大自然同时赋予了纳雍。纳雍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满足了茶树生长得天独厚的条件。“茶种在山上、山种在云中”的独特景观,给纳雍贴上了“高山”“生态”“有机”的茶叶标签,也给纳雍获授“中国高山生态有机茶之乡”“贵州十大古茶树之乡”奠定了基础。在纳雍茶中,要数该县水东镇姑箐村的姑箐古茶最为出名。
  水东镇位于纳雍县城东南部,全镇总面积129.6平方公里。地形复杂、峰峦重叠,山谷幽深、沟壑纵横,土壤系石灰岩、玄武岩发育而成,土质较好,带砂层砂质壤土,表土层呈黄色,结构成细块状,土壤肥力好,利于茶树根系的生长。姑箐村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利于茶树的生长,著名的姑箐古茶就生长在这些地方的山岩或半坡上。
  据清朝1673年《贵州通志》载:“平远府茶产岩间,以法制之,味亦佳。”纳雍县建制较晚,该县姑箐一带毗邻织金,在清朝时属平远州(今织金县)。“平远府茶产岩间”就是指现在的姑箐。据当地的百姓介绍,姑箐茶亦称“姑箐贡茶”“姑箐御茶”,以采摘细嫩、制工讲究、具有独特的品质和韵味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并成为清代年间水西地区进奉朝廷的贡品。由于历史的变迁,如今仅有少数的野生古茶树零星散落在海拔1700米左右的纳雍县水东镇姑箐村塘上、箐脚、河头上、王家、屯脚、坡头、岩脚、箐上等地的山岩或半坡上。
  据毕节市农科所和纳雍唯博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调查统计:姑箐古茶树大小仅存1000余棵,其中1000年以上树龄的有200多棵、400年到1000年树龄的古茶树有800多棵,资源十分稀缺。姑箐千年茶树有着许许多多的传说。据说,有来自江西的宋氏家族为大树茶而迁到姑箐,姑箐的山上还有茶树中的“夫妻树”。经有关专家论证,纳雍县姑箐最古老的茶树距今已有1500多年,属乔木型中小叶群体品种(秃房茶),茶树平均高度达4.44米,树幅4.37米至4.78米,主干周长61.9厘米。叶片均长11.2厘米,均宽4.06厘米,叶面稍隆呈波状,叶肉厚,叶色绿有光泽,嫩芽叶色黄绿,无茸毛,发芽整齐。姑箐古茶树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耐贫瘠、抗寒性强、内含物质丰富、适宜高海拔地区普及推广的优良品种。经省茶科所于2013年初进行检测化验:姑箐古茶树叶内含物较丰富,茶多酚41.1%、氨基酸1.6%、咖啡碱2.1%、干物率91.2%,所制茶叶产品具有口感舒适、清香醇和、苦涩味轻、回味甘甜、经久耐泡等特点,是提神解渴的最佳饮料,系馈赠宾客的珍贵礼品。
  为使古茶树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开发,2014年,纳雍县政府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签订《关于纳雍县姑箐古茶树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协议书》。同时,纳雍县制定了《纳雍水东姑箐古茶树的保护措施》并且挂牌保护,加大了对古茶树的保护力度。随着产业与生态相结合成为新的发展理念,纳雍县除了保护性开发古树茶外,还从2014年起开始尝试对古树茶实施嫁接育苗,让古茶树焕发勃勃生机,成为群众致富的“摇钱树”。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