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试验区 >> “试验”结硕果 “示范”花正艳——毕节市2018年经济社会发展扫描
“试验”结硕果 “示范”花正艳
——毕节市2018年经济社会发展扫描
作者:文|图 毕节试验区 陈泽劲  发布日期:2019/5/16 阅读次数:
2017年10月11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建琨(前排左二)等到赫章县松林坡乡香葱产业基地指导脱贫攻坚秋季攻势。(黄和春 摄)
黔西县杜鹃街道乌骡坝社区“一房二路三产业”助推精准脱贫(当代贵州杂志社  龚小勇 摄)
金沙县岚头镇优质茶园[航拍](图片由市扶贫办提供)
  季春时节,穿行乌蒙山腹地的毕节试验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百里杜鹃花海姹紫嫣红、大方县奢香古镇美丽如画……处处青山绿水、生机勃勃。
  30年前的毕节,身陷“经济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的极端困境。为了改变面貌,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应运而生,开启了波澜壮阔、史无前例的扶贫试验。
  三十年筚路蓝缕,三十载接续奋斗,三十岁风华正茂。如今,毕节试验区已从人与自然的“对抗”逐步走向“共赢”,累计减少贫困人口594万,森林覆盖率提高近38个百分点,创造了中国贫困地区令人瞩目的减贫奇迹。
  奇迹得到肯定。2018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毕节试验区建立30年来取得的成绩,称赞毕节试验区是“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一个生动典型”,并要求毕节试验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
  2018年8月17日,省委、省政府召开支持毕节试验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推进大会,出台了《关于支持毕节试验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夯实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建设基础的意见》,提出46条含金量极高的政策措施,并确定每年增加支持我市纳雍县、威宁自治县、赫章县3个深度贫困县各1亿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
  殷殷嘱托记心间。毕节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认真落实“五步工作法”,“113攻坚战”扎实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体经济、项目投资、基础设施、城乡建设、民生事业等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强力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走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脱贫奔小康之路。

  抓牢开发扶贫:减贫奇迹助力脱贫
  从2015年底到2018年底,大方县贫困人口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8元增加到6821元,全县贫困发生率从20.64%下降到1.82%。第三方评估机构评估反馈,经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数据对比和核算,大方县符合国家贫困县退出条件。4月24日,省政府正式批准大方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大方县摘掉了“贫困帽”。
  时间的指针拨回至2018年9月,经国家专项评估检查,黔西县符合贫困县退出条件,成功脱贫,成为毕节市脱贫攻坚战中首个脱贫摘帽的县。
  这是毕节试验区脱贫攻坚的大事喜事。
  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毕节坚持在开发中扶贫,在扶贫中开发。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各级各界的倾力帮扶下,毕节试验区牢记使命,坚持以习近平扶贫思想为指导,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紧紧围绕扶真贫、真扶贫,不断书写毕节历史上的反贫困传奇,努力绘就磅礴乌蒙小康新景。
  脱贫攻坚是政治责任,毕节市上下同欲、勇于担当。2018年7月19日,统一战线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座谈会在毕节召开后,毕节市要求市、县(区)充分利用统一战线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优势,借助统一战线力量帮助招商引资、培育特色脱贫产业、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凝聚脱贫攻坚力量,确保尽锐出战。毕节市统筹安排40名市级领导、232名县级干部、110个市直单位和765个县(区)直部门帮扶173个贫困乡镇,专门明确20名市级领导定点帮扶20个脱贫攻坚任务较重的乡镇。抽调10313名干部组建 2044个驻村工作组,选派2004名党员干部担任村“第一书记”,529个深度贫困村全部实现科级及以上干部挂帮。黔西县和大方县在脱贫攻坚战中将全县三分之二以上干部选派到脱贫攻坚一线开展工作。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我市在着力打好产业扶贫、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这“四场硬仗”的基础上,全面推进生态扶贫和综合保障扶贫。同时,聚焦扶贫资金、东西部扶贫协作、基础设施建设、帮扶力量,对深度贫困县、极贫乡镇给予倾斜支持,打好脱贫硬仗。
  2018年,毕节市充分整合资金,共获得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1.3亿元,市级投入脱贫攻坚资金14.04亿元。在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中,毕节市明确县(区)4名领导各抓5000亩产业示范点。去年,我市调减低效玉米种植面积183万亩,突出发展生态种植业、养殖业等特色优势扶贫产业,产业扶贫带动65.7万贫困人口脱贫。
  扎实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企业结对帮扶和其他社会帮扶工作,着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大扶贫格局。2018年,广州市将财政帮扶资金从每县1000万元提高到每县4500万元,共计2.9亿元,实施帮扶项目共95个。恒大集团无偿投入资金实行整市帮扶,金元集团对口帮扶纳雍、盘江集团对口帮扶赫章、中国建设银行贵州省分行对口帮扶威宁,实现深度贫困县社会帮扶全覆盖。
  围绕打好打赢“113攻坚战”,毕节市用好用活“党建+”模式,把党支部建在村民组、自然村寨和产业链上,大力实施后进村党组织整顿、村级活动阵地提升、“空壳村”清零等党建“七大工程”,着力筑牢基层脱贫攻坚堡垒。在大力推广“三变”改革进程中,全市成立“村社一体”合作社2452个,全面实现消灭“空壳村”的目标,村级集体经济积累总量达8.24亿元。
  围绕“打赢攻坚战、建设示范区”的使命要求,毕节试验区以建立30周年为契机,在脱贫攻坚中探索总结成功路径和经验。2018年,在创新开发护校员、护路员、护河员等“十大员”公益专岗就业扶贫中,毕节市新开发公益岗位68670个,已解决41703名贫困劳动力就业,预计可带动12万人脱贫。
  广州市积极引联广州唯品会,助力毕节市织金县蜡染刺绣走出“电商+非遗+扶贫”的扶贫新路,形成全产业链帮扶。目前,已带动1012名绣娘创业就业,其中贫困人口245户1100余人,实现产值524万元。
  广州、毕节两市积极推动引联劳动密集型企业,设立“扶贫车间”,充分吸纳贫困群众参与务工,实现就地就近稳定就业、持续增收。据统计,目前,毕节市共建立“扶贫车间”21个,带动就业669人,带动贫困人口脱贫1105人。
  建立“多渠道联通、多领域互通、多要素融通、多主体贯通”的“四多四通”机制,提升东西部扶贫协作实效。截至目前,广州市投入扶贫产业、基础设施、民生事业等领域的帮扶资金就达4.65亿元,惠及贫困群众20万人以上。
  毕节通过抓实重大脱贫攻坚工程,不断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向纵深发展,减贫成效良好。2018年,毕节实现36.9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5.4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371元,675个贫困村按国定标准成功出列。

  念活生态真经:绿水青山绿色财富
  受生态环境破坏和喀斯特地貌影响,黔西县林泉镇海子村一度成了干旱重灾区。“走一个小时山路才能找到取水点,有时候守一夜还凑不满一担水。”78岁的村民蔡世太记忆犹新。
  痛定思痛的海子村决定向生态要效益,实施封山育林和土地改造,将陡坡耕地全部退出。昔日漫山遍野的荒草,如今变成了郁郁葱葱的经果林,山下湖泊水库碧波荡漾,自来水通到了家家户户。“环境好了生活才幸福,巴不得再多活几十年。”蔡世太说。
  春夏之交的毕节大地,满山苍翠,流水潺潺。青山绿水间,一座座城市展露新颜,一个个村庄宁静闲逸。
  然而,30年前的毕节,石漠化严重,生态恶化,处处荒坡秃岭,被联合国有关机构称为“不适宜人居的地方”。1988年,毕节试验区建立后,毕节市开启了以开发扶贫促进生态建设、以生态建设促进开发扶贫的生态文明发展探索。
  治愈“生态癌症”、护卫绿水青山、收获金山银山,毕节市谱写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动人篇章。
  试验区建立后,毕节市打响了大规模整治“生态癌症”的战役,先后实施了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封山育林等生态修复工程,建设绿色、美丽毕节。
  聚焦生态建设,毕节市广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大力建设绿色家园,森林面积不断扩大。2018年,在推进“绿色毕节行动”中,毕节市完成造林绿化128.79万亩、治理石漠化面积160.22平方公里、治理岩溶面积348平方公里。在推进创建园林城市、森林城市过程中,毕节着力提高城市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已建成城市园林绿化项目10个,完成投资9.06亿元;在建公园项目21个,完成投资29.6亿元。全市有7个县(区)被授予“贵州省森林城市”称号,有27个乡镇、73个村寨、438户人家分别被授予“森林乡镇”“森林村寨”“森林人家”称号。
  通过代代相续的生态接力,1988年至2018年,毕节的森林面积从试验区建立之初的601.8万亩增加到2261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4.94%增长到56.2%,森林蓄积量从872万立方米增加到5540万立方米,成功建起了绿色家园。
  山绿了,水清了,但不能守着青山受穷,守着林子挨饿。毕节人开始探索如何靠山吃山,让绿色生态变成绿色财富。
  织金县官寨乡麻窝村,是名副其实的“麻窝”,四周都是悬崖和高山,300余户人家分成几个寨子散落“窝底”。除了“窝底”的一溜平地还算肥沃外,山坡上的泥土夹杂着砂石,种不出什么庄稼。由于种地糊口都难,村民纷纷外出务工。
  穷则思变。2007年,麻窝村实施石漠化治理,群众想种樱桃,县林业局拉来了樱桃苗。短短几年时间,麻窝村所有的土地都种上了樱桃。如今,麻窝村的樱桃早已进入盛果期,最多的人家光卖樱桃年收入就超过了10万元。过了采收季节,留下老人在家管护果树,年轻人则外出务工抓票子。
  这是毕节市“经营”绿水青山、收获绿色财富的一个生动缩影。
  进入新时代,毕节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绿色发展战略,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全面加快生态建设,扎实推进林业现代化,念好生态发展真经。
  绿色发展,生态优先。毕节市坚持把造林绿化与扶贫开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构建以特色经果林、森林旅游、林下经济为“三大支撑”的林业生态产业发展新格局,培育绿色经济,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全市林业产值达331亿元。同时,全市持续深化林业改革,激发群众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使林农获得更多的政策红利。截至2018年底,毕节市累计成立新兴林业经营主体859个,加入合作社的农户4万户,合作社经营林地面积42万亩。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正是坚持这样的生态发展理念,毕节试验区探索总结出了“新五子登科”生态发展路子:山顶种植松杉柏“戴帽子”、山腰搞经济林木“缠带子”、山下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铺毯子”、富余劳动力务工“挣票子”、增收致富建设美丽乡村“盖房子”,实现山、水、林、田、路、房的综合治理,让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筹兼顾。
  随着生态逐渐恢复,经果林种植面积逐渐增加到517.34万亩。春天,乌蒙群山间百花盛开,多彩妖娆;夏天绿荫遍地,清凉舒爽;秋冬果实累累,惹人沉醉。生态变成了美景,美景催生了旅游。
  春日里,麻窝村的樱桃花如期盛开,花白如雪,游客蜂拥而至;暮春时节,樱桃红了,游客前去体验采摘。赏花品果,激活了麻窝村的乡村旅游,有的村民开起了农家乐。56岁的村民杨文志开办的农家乐旺季每天都有七八桌客人,一年收入超过10万元。
  乡村旅游方兴未艾,森林康养悄然兴起。随着酷暑来临,百里杜鹃景区迎来了又一个游客高峰期,来自重庆、成都、泸州等地的避暑游客开始了他们的康养之旅。作为贵州省首批森林康养试点基地,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平均海拔1700多米,夏季平均气温19℃,森林覆盖率达83.02%,空气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达2万多个,是得天独厚的天然大氧吧,有“养生福地、清凉世界”的美称。
  去年,赫章县水塘林场森林康养基地、七星关区拱拢坪森林康养基地成功入围贵州省第二批省级森林康养试点基地。毕节市依托生态逐步形成的森林康养业正迈出稳健的步伐,老百姓的生态致富路也越走越宽阔。
  据统计,2018年,毕节试验区累计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森林旅游收入71.2亿元;发展林下经济面积300万亩,实现产值40亿元,带动农户20余万户。
  念好生态真经,毕节试验区把城市、乡村建设得美丽宜居,打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奏响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和谐乐曲。下一步,试验区将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社会事业开花:书写为民服务乐章
  发展为了人民。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赢攻坚战、建设示范区”的征程中,毕节市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最大追求,持续深入推动民生社会事业发展,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给群众创造“蓝天、碧水、净土”的宜居环境,是毕节市书写为民服务乐章、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一环。
  在蓝天保卫战方面,毕节市开展了建筑工地扬尘和道路扬尘治理、燃煤小锅炉淘汰、工业企业污染治理、餐饮油烟治理、落后产能淘汰等专项行动。建成毕节市环保云平台,建成15个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形成较为完善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2018年,除纳雍县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4.5%外,其余各县(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均在96%以上。
  在碧水保卫战方面,毕节全面实施“河长制”,推进落实《毕节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组织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全市累计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77个,完成15个县城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建成15个县级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城以上饮用水源自动监测站全覆盖。对18个县城饮用水源地开展综合整治,3个国控、16个省控断面优良水质比例均为100%,15个县级及以上、264个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
  在净土保卫战方面,强化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开展了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清废行动2018”等专项行动。划定生态保护红线5717.48平方公里,对七星关区、赫章县、威宁县历史遗留铅锌冶炼废渣堆放区域进行治理;加快推进七星关区、织金县、威宁县、金沙县4个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建成投运10个县(区)城乡垃圾收运系统,在全省率先实现乡镇以上全覆盖。
  坚持新发展理念,全力推进城乡统筹一体化,毕节市重点围绕城市建设、小城镇建设和农村环境整治,全面提升住房城乡建设管理水平,提高城镇化水平,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加快推进城市建设。我市开工建设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类、公共服务设施类、其他城市建设类等各类城市建设项目305个,完成投资246.79亿元;全市各县(区)均已开工建设一个以上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共计开工建设13个项目。
  更加彰显集镇特色。去年,全市特色小城镇完成项目投资154.35亿元,新增城镇人口37021人,新增城镇就业人口30976人。16个省列示范小城镇镇村联动建设点共计189个,建成了一批小康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项目,省列示范小城镇镇村联动覆盖率超过85%。
  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据统计,去年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79.77亿元,投资完成额排全省第四;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556.6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3.47%,增速排全省第二。
  住房保障成效显著。2018年,全市发放公共租赁住房租赁补贴5935户,基本建成47195套棚户区改造住房,农村危房改造“三改”竣工59323户,完成2700户小康房建设。
  推动高质量发展,基础设施要先行。2018年,我市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245亿元,交通投资再创历史新高,织密“铁公鸡”立体交通网络。成贵铁路、叙毕铁路、毕节客运枢纽中心加快建设。威宁机场建设加快推进;毕节飞雄机场通达20个城市,旅客吞吐量突破120万人次。
  高速公路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完成中心城区4个高速公路收费站升级改造;织金至普定、六盘水至威宁、黔西至大方3条高速公路共222公里建成通车,占全省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的36%,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979公里;威宁至围杖高速公路开工建设,镇雄至赫章、赫章至六盘水在建高速公路项目加快推进。
  加快升级改造普通国省道,毕节市启动普通国省道建设项目36个共1101公里,建成304公里,高速公路连接乡镇、产业园区、旅游景点道路通行困难的状况逐步改善。加快县乡道、撒并建制村公路等项目建设,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557公里,累计建成“组组通”公路1.35万公里,实现7303个村民组通硬化路,农村公路网络不断完善。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效。去年,毕节市完成各类水利水务固定资产投资65亿元。骨干水源工程建设不断夯实,夹岩水利枢纽工程累计完成总投资的60.83%;建成七星关双河口、大方野螺沟等7座水库,开工建设纳雍环城、大方青山等10座中小型水库。民生水利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741个解决农村106.74万人的饮水安全项目全面启动,88.6%的贫困人口实现饮水安全。
  民生问题无小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生事业是重中之重。毕节试验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民生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围绕办人民满意教育,我市推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民办教育等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教育事业持续发展进步,人均受教育年限达8.9年。
  2018年,毕节市实施“全面改薄”等各类教育工程项目单体项目805个,化解大班额3470个。实施教育精准扶贫,全市下达各类资助资金8.36亿元,完成生源地助学贷款8.32亿元,资助各类学生51万人;营养改善计划覆盖义务教育学校2615所、学前教育机构2220个,123.75万受益学生。
  着力推进文化艺术生产,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我市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事业持续发展。加强文化阵地和设施建设,深入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合力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以西部优异的成绩通过文化和旅游部实地检查验收和集中评审。
  文体事业发展加快。2018年,毕节市新建59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整合资源设立一批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达3648个。全市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现全覆盖,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41.6万平方米。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的利用率得到显著提高,文化“扶志”“扶智”的效能得到极大彰显。
  “现在我只要感觉不舒服了,就去卫生院看病,有新农合报销,花不了多少钱。”大方县达溪镇雨卷村67岁的村民梅益华说。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此前,他生病享受过医疗保障救助政策,也消除了他生病不敢进医院的担心。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毕节市加大医疗保障和健康扶贫力度,加快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推动健康毕节建设。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毕节市在全省率先整合城乡居民医保,在全省率先实现市级统筹。去年9月,在开通省内基本医保和大病医保“一站式”结算的基础上,率先实现了首批全国跨省异地就医结报。当前,毕节市年度内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达99.8%;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实现全覆盖,应保尽保,住院费用实报比达92.59%。
  毕节市铆足干劲推进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补齐“软硬件”短板。目前,全市各级医疗机构共有床位数3.6万余张,千人床位数5.45张。
  坚持以人为本,毕节市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不断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持续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开花结果,增进民生福祉,进一步促进社会稳定,书写了为人民服务的和谐乐章。

  逐梦示范:同步小康美丽可期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回首2018年,在各级各界的关心支持下,三十而立的毕节试验区在年终交出了一张喜人的“成绩单”——2018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921.43亿元、增长10.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5%;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888元、增长9.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45元、增长10.2%……
  2018年,在毕节试验区建立3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赋予新时代毕节试验区新的历史使命——
  “现在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到3年时间,要尽锐出战、务求精准,确保毕节试验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
  “要着眼长远、提前谋划,做好同2020年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着力推动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新的嘱托,新的起点,新的使命。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7·18”重要指示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毕节实现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之年。
  承载着从“试验区”到“示范区”崇高历史使命的毕节,将携30年奋斗的积淀,在各级各界的关心支持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苦干实干,凝聚起“打赢脱贫攻坚战、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的强大正能量,共同书写好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毕节新篇章,以优异成绩向祖国70周年华诞献礼。
  制定高远目标,保持战略定力、工作定力、作风定力加油干。今年,毕节市的主要发展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左右,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10.5%。
  紧盯实现全年目标,毕节市步履铿锵,千方百计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污染防治攻坚战和防范化解债务风险、金融风险、社会风险、安全风险等重大风险攻坚战,千方百计推进乡村振兴、扩大有效投资、推进改革开放,千方百计推动工业、新型城镇化、服务业、民生事业高质量发展。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进程中,毕节围绕实现“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将抓好产业和就业“两业”、抓好交通和流通“两通”、抓好干部培训和群众培训“两训”、抓好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打好“四场硬仗”,减少贫困人口30万以上,全面推动七星关区、织金县决战脱贫攻坚。
  30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毕节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顽强拼搏,通过践行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绽放出乌蒙高原的魅力。
  而立之年再出发,毕节各族群众感恩在心。
  “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专门对毕节试验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这是总书记的关心和厚爱,更是对毕节的期望和要求。”毕节市广大干部群众不约而同地发出由衷的感念,“我们一定在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上拼尽全力,把试验区的精神继续传承和发扬。”
  目前,毕节还有72.46万贫困人口,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毕节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瞄准目标任务、抓住攻坚重点、攻破脱贫难点,举全市之力决战脱贫攻坚,确保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
  新时代、新征程、新担当,毕节人民将更加奋发图强,不断续写改革发展的崭新篇章,以实干实绩向党和人民交上满意的答卷。
  从“荒山”到“金山”,从“试验”到“示范”,一个更加富裕、更加和谐、更加美丽的新毕节正向我们走来,在同步全面小康大道上蹄疾步稳、阔步前进。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