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聆听史前文化的“第一乐章”——黔西观音洞文化随想
聆听史前文化的“第一乐章”
——黔西观音洞文化随想
作者:文|图 毕节试验区 李金贵  发布日期:2019/5/16 阅读次数:
神秘的观音洞入口
  4月25日,毕节市政协文化文史与学习委员会组织到黔西县开展毕节史前文化遗址保护和利用工作专题调研,黔西观音洞遗址是调研组调研的第一站。作为调研组的一员,记者有幸目睹了黔西观音洞遗址的真容,走进黔西观音洞,探访人类文明的足迹,感受贵州辉煌的史前文化魅力。
  25日一大早,调研组一行从七星关城区出发,车辆行经杭瑞高速公路、黔大高速公路、黔织高速公路,约两个小时后抵达位于黔西县观音洞镇观音洞社区的黔西观音洞遗址现场。在黔西县文化遗产保护局局长陈文蓉的带领下,调研组一行怀着一份对于人类史前文化的好奇与敬仰走进观音洞。
  人间四月天,观音洞更显神秘。洞外的山间绿树成林,走进洞口,凉风迎面而来。考古学家们发掘留下的坑穴静静地注视着人们,仿佛观音洞内的每一寸土地洞壁、每一粒土壤砂石,都承载着一段人类史前文化的神秘故事。
  在陈文蓉的介绍下,我们感受到她这个从事了30多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老同志对于黔西观音洞遗址的独特深情,更感受到黔西观音洞遗址在人类史前文化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时间回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贵州省博物馆刚成立不久,为了寻找古人类文化遗址的蛛丝马迹,省博物馆向贵州全境征集、寻找动物化石(龙骨)。博物馆工作人员偶然之中听说省供销社土产公司收购到一批奇怪的骨头,从外形上看和普通动物骨头没什么区别,但是上秤一称,比一般的骨头要重许多,工作人员凭着自己的专业知识,怀疑这批骨头是动物化石。工作人员前往省供销社土产公司查看,一看果然是动物化石,而且数量惊人。
  博物馆工作人员询问这批骨头的来历,得到的答复是从黔西县收购来的。工作人员赶到黔西县,得知这批骨头来自沙窝区供销社,紧接着他们又赶到沙窝区供销社,供销社工人员告诉他们是沙井公社送来的,他们随即赶到沙井公社询问后得知这批骨头来自于观音洞内。他们就这样一路追寻,终于找到了黔西观音洞遗址,观音洞的神秘面纱逐渐被揭开。
  陈文蓉向调研组一行介绍,该洞穴之所以叫观音洞,还另有故事。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生活和医疗水平还较低,附近村民常常进入洞中玩耍,就看见很多动物化石,这些动物化石被村民们称作“龙骨”。村民们劳作时,倘若身体某个位置不小心被弄出血,拿这个“龙骨”刮一点粉末涂在受伤处,就立即止血。知之甚少的村民们看到有这么多“龙骨”,“龙骨”具有这么神奇的功效,就认为是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给他们送来的神药,加之天气变化时,该洞穴内水雾缭绕,村民们就深信这是观世音菩萨居住的地方,便对该洞顶礼膜拜——谁家有点不顺心的事或者家人患病遭灾,都要到洞边来烧香祈福、还愿,或许是机缘巧合,或许是心理安慰的作用,部分村民的祈求还真的如愿了,村民们就把这个洞起名叫“观音洞”。
  1964年冬,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先生亲临黔西观音洞,对观音洞进行了第一次试掘。这一次试掘,让观音洞走进了人们的视线,揭开了贵州史前文化的帷幕。从1964年到1972年,考古学家们先后对观音洞进行了4次发掘,共出土了4000多件石制品和大量哺乳动物化石。每一次发掘,对于人类史前文化,尤其是对贵州史前文化的研究都带来了惊喜。
  黔西观音洞遗址的发掘,以铁的事实打破了人们对于贵州远古是一片荒漠和空无人烟的“不毛之地”的认识,雄辩地证明了早在20多万年以前,贵州高原就有了人类居住、活动的足迹,并创造了丰富而辉煌的人类史前文化。
  在黔西观音洞遗址出土的石制品和动物化石中,石制品分为石核、石片和石器三大类。石核、石片是加工过程中留下的遗物;石器多用石片制成,以刮削器居多,其次是端刮器、砍砸器、尖状器,还有几件凹缺刮器和雕刻器等。洞里留下了25种哺乳动物化石。
  裴文中先生在《贵州黔西观音洞试掘报告》中指出:“由在观音洞试掘时所采得哺乳动物的种类来看,没有疑问地,它们代表了江南洞穴中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地质时代是更新世中期或晚期。”“从由观音洞中发现的大量的石器来看,当时人类打片,是不修理台面的,而是用石锤直接打击,打下的石片,粗放而不规则。第二步修理工作,是从垂直(或近于垂直)的方向,连续在一个地方用大力打击,打成将近90度的边缘角,边缘呈鱼鳞状。器形不规则……它们与欧洲的旧石器时代的诸文化中者,显然是一个不同的系统。与中国已知的中国猿人文化也很少有相同之处……我们认为,我们现在正面临着旧石器考古学上研究的新课题。很可能,在中国南部的洞穴中,以现在这个贵州的观音洞为例,我们将要遇到的是与欧洲大陆的旧石器文化不相同的一种新的文化系统……”
  毫无疑问,这是人类早期的活动遗迹,属旧石器时代早期。这时的人类还处在“晚期直立人”阶段,人类已经能够直立行走。至今,在黔西观音洞内,还没有发现古人类化石。慨叹古人不知何处去,文化依旧闪光芒。考古学家根据观音洞出土的这些丰富的石制品、动物化石等文化遗物,将观音洞命名为“黔西观音洞文化”。
  翻开白寿彝先生编著的《中国通史》,对于黔西观音洞文化,《中国通史》给出了两点中肯的评说。其一是说:“在我国南方,属于更新世中期的遗址,首推贵州黔西观音洞。”其二是说:观音洞石器“加工之细致和方法之多样,为同期各地石器之冠”。
  裴文中先生认为,黔西观音洞遗址是我国南方最典型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是“我国最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之一”,“对于研究我国旧石器的起源和发展,研究华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活动,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北有周口店、南有观音洞”成为了学界的共识。2001年6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黔西观音洞遗址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入“国保档案”。黔西观音洞遗址是贵州史前文化的“第一乐章”,昭示着贵州悠久的文化源头。
  离开黔西观音洞遗址,调研组一行又实地调研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黔西县凤凰穿洞遗址等。
  遗址作为人类的物化文明,是人类发展的历史根基,承载着人类发展的文化底蕴,记录着人类文明的地域传统,蕴含着人类独特的历史文明基因,见证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
  新时期,对于人类文化遗址的保护和利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文化工程,也是一项长远的民生工程。随着越来越多的考古发掘,在毕节大地上,人类史前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彰显,继续加大我市史前文化的发掘力度,并将已发掘的史前文化保护好以永续利用,是一件福泽子孙后代的好事。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