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试验区 >> 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毕节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观察
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毕节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观察
作者:文|图 毕节试验区 孙良贵  发布日期:2019/5/7 阅读次数:
恒大奢香古镇
靓丽的银山社区(毕节试验区 黄忠贵 摄)
  奢香古镇,诗一样的名字。漫步在古镇,很难相信这个配套完善、占地面广的新型社区是毕节市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之一。
  截至目前,奢香古镇和50个恒大幸福新村已安置5000余户搬迁贫困户,2万多名世代居住在深山的贫困人口已经尝到幸福的滋味。
  像奢香古镇这样规模较大的搬迁项目,只是毕节如火如荼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一个缩影。
  “十三五”期间,毕节市共规划实施易地扶贫搬迁28.5万人、恒大集团帮扶搬迁4万人,搬迁总规模32.5万人,截至今年3月底,已搬迁入住21.3万人。
  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中,毕节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的决策部署,聚焦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基层党建“五个体系”建设,着力“五抓五强”,切实解决“搬出来后怎么办”的问题,全力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搬出大山:融入城市生活
  陈朝会是2万多名搬迁群众中的一员。2017年7月,她从距离大方县城近50公里的大山乡新坝村走出,告别重重深山,告别年收成不足250公斤玉米的薄地。一年来,她在奢香古镇有了城镇户口,有了稳定的工作,也有了能力和信心,和儿女一道开启全新的生活。
  “一家老小看病、买日用品,都是去赊,等挖到山里的‘海花草’晒干卖出去才有钱还账。”她用手比划着海花草的样子。但入住新居后不久,恒大扶贫队员便邀请陈朝会参加就业培训,并很快在古镇物业管理处为她安排了保洁员的工作。“我对以后生活特别有信心,有这么好的机会,只要自己肯干,一定能翻身。”
  “十三五”以来,毕节市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头号工程来抓,牢牢把握“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的根本要求,让群众搬离“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穷窝”,住进新房,开启幸福新生活。
  同时,为切实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毕节市充分利用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将那些生活在深山区、石山区生产生活条件极端恶劣的群众陆续搬迁出来,确保那些生活艰辛的群众搬出大山,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其获得感和幸福感。
  为啃下易地扶贫搬迁这块“硬骨头”,毕节市在搬迁对象精准、完善搬迁手续、着力推动工程建设、加快搬迁入住速度、入房对接做细做实等工作上下功夫,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在纳雍县鸽子花新区,当地注重基层服务能力建设,用心用情让新区扶贫搬迁点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去年,依托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李民兴一家从纳雍县百兴镇坐窝底村搬迁到了安置小区鸽子花新区。“一开始完全住不惯,隔三差五就想回老家。”聊起刚搬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时的感受,性格爽朗的李民兴直言。
  为了让搬迁群众安心,鸽子花新区工作人员想了不少办法:挨家挨户上门询问生活“痛点”;手把手教老人用电视机、马桶;逢年过节组织文艺演出把大家凝聚起来……一点点、一桩桩、一件件,帮着搬迁群众由“农民”顺利向“市民”转变。
  让李民兴再形容一下现在的生活,笑容爬上了他的嘴角:“日子安逸得很,我就在这里安心养老了。”
  在织金县珠藏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已经入住的杨明军和田莉莎夫妇告诉记者:“我们没花一分钱就住进了新房子,感谢党的好政策!” 
  数据显示:2016年,全市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共81个安置点,可搬迁12903户59576人,已全部搬迁入住,并落实有劳动力搬迁户1户1人以上稳定就业。
  2017年,全市共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47个,计划安置29499户134629人,目前已全部搬迁入住。
  2018年,全市共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13个,计划安置19739户90601人,计划修建安置房21165套。
  一组组惹眼的数据,彰显了毕节市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的决心与成绩,也见证了搬迁受益户满满的收获与幸福。

  延伸服务:创新就业模式
  搬迁,是为了老百姓过上美好生活。如何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解除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毕节有实招。
  2月15日,赫章县相关单位在县城银山社区安置点和金银田社区安置点举办了专场招聘会。
  据了解,参与招聘的企业均为本地企业,上班地点就在野马川产业园区,离县城车程在30分钟以内。招聘岗位兼顾搬迁群体年龄、文化程度、技能等实际因素,岗位设置门槛整体降低,力求帮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尽快找到合适岗位,实现岗位精准对接,促进稳定就业。
  以招聘会的形式帮助搬迁群众就业,只是赫章县做好搬迁群众后续服务的方式之一。该县紧盯搬迁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落实好迁前迁后就业技能培训和县直帮扶部门“10+N”就业岗位包保的同时,全县领导干部同步内引外联,成功引进拥有全球70%份额的发制品企业、10亿把挂锁制造企业和“外贸制衣(鞋)、手工艺品加工、蔬菜花卉农业园”等20余家龙头企业,充分利用安置点的优质门面或安置点毗邻土地资源,在安置点及周边创办扶贫车间、家庭小作坊、产业园区等,实现搬迁群众楼上居住楼下就业。
  解决搬迁群众的就业和增收问题,实现“稳得住、能发展”,是安置工作稳定开展的保障。毕节市在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紧紧围绕脱贫目标,把“以岗定搬、以产促搬”的要求落到实处,通过抓就业、抓产业,多渠道解决搬迁群众的就业和增收问题。
  在全市各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群众依托后续产业培植、技能培训、工厂务工等方式,过上幸福生活的例子不胜枚举。
  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五个坚持”“六个体系”措施,毕节市以“大党建”强力推动、“大数据”倒逼精准、“大产业”推进增收、大企业倾力帮扶、“大宣传”营造氛围为抓手,全力做好搬迁群众后续服务工作,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重心逐步从以搬迁为主向后续扶持工作为主转变,从解决好“怎么搬”向“搬后怎么办”转变,从“搬得出”向“稳得住”“能致富”转变。
  在纳雍县鸽子花新区,纳雍县有关部门开设了就业窗口、合作医疗卫生窗口、教育窗口服务广大群众,让贫困群众过得更舒心、更有盼头、更有希望。“在今后我们还将陆续开展好水电路等各种服务,服务于广大移民群众。”纳雍县鸽子花新区党工委工作组组长高云表示。
  “搬进来之后,政府也通知我们参加各种技能培训……办事大厅这几个窗口,我们不管反映什么,他们都能给我们解决。”纳雍县鸽子花新区搬迁群众李琴激动地告诉记者。
  毕节市以党建为引领,着力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基层党建“五个体系”,持续推进搬迁群众后续发展,充分衔接好搬迁群众农民和新市民“两种身份”、迁出地和安置地“两种利益”,使搬迁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提升。
  培训就业方面。对搬迁群众劳动力情况、务工情况、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情况及就业意愿等进行摸底,分类建立台账,根据搬迁户就业意愿组织技能培训,目前已组织搬迁对象参加各类培训12万余人次。统筹整合各级各部门力量,创新开发护校、护路、护林、护医、护厂、护河、护寨、治安巡防、养老护理、环卫协管员等“十大员”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兜底就业3500多人。借助东西部协作帮扶、恒大集团帮扶等输出就业,依托10个县(区)劳务公司、257个乡镇劳务工作站、3596个村劳务合作社3641名劳务联络员,组织引导2.5万余名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依托安置地周边经济开发区、企业、大型超市、餐馆等,引导集中就业2.9万余人。目前,全市解决搬迁劳动力就业6.03万人,基本实现有劳动力搬迁户1人以上稳定就业。
  培育产业方面。安置点选址时注重与园区、景点相结合,选择交通便利的地段作为建设用地。安置点建成后,依托恒大集团整市帮扶的优势,采取“走出去”主动对接企业、“请进来”面对面招聘的方式,引进企业在安置点就地建扶贫车间。如织金县引进中蔼万家大型制衣公司、清达服装厂、鞋垫加工厂,引进大型超市、便民商店10余家,还组建盛德皂角加工合作社,消除了“零就业”家庭;百里杜鹃管理区利用国家5A级景区的优势,将安置点建设在花海文化城内,依托景区培育相关配套服务业,引导搬迁群众通过就地参与旅游配套服务增加收入。
  扶持创业方面。盘活社区门面、商铺等资源,引入或兴办便民利民平价购物中心、小菜场等,引导搬迁群众从事力所能及的生产经营活动。全面落实“特惠贷”政策,依托易地扶贫搬迁融资平台公司,加大财政投入,整合项目资金,探索“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经营管理模式,积极扶持搬迁群众发展配套产业,引导搬迁户加入合作社入股分红或自主创业,实现持续稳定增收。纳雍县投入826.4万元就业创业奖励扶持资金,搬迁贫困户稳定就业创业后,可申请户均3000元的就业扶贫奖励金。

  精准管理:建设幸福家园
  搬迁是手段,稳得住是基础,脱贫致富奔小康、过上美好生活才是最终目标。
  “搬出大山要感恩,党心始终连民心,如果不是共产党,谁知深山有穷人。”这是在赫章县白果街道金山银山社区新春联欢会上搬迁群众自编自唱的一首山歌,表达了搬迁群众的幸福心声和深深的感恩之情。
  安置地的生活质量和迁出地的资源收益,直接关系移民群众能否“稳得住、能致富”。最近,省委、省政府专题部署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围绕搬迁群众从农民向市民转变的过程,推进“五个体系”建设,将安置点建成和谐有序、绿色文明、创新包容、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园。
  ——加强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衔接好搬迁群众农民和新市民“两种身份”、迁出地和安置地“两种利益”,重点完善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确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强和完善培训就业服务体系。继续加强劳动力全员培训,加强安置点产业培育,实现“有劳动力家庭一人以上就业、‘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加强和完善文化服务体系。重点聚焦感恩教育、文明创建、公共文化、民族传承“四进社区”,增强社区凝聚力。
  ——加强和完善社区治理体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针对安置点的人口规模,分别设立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居(村)民小组,加强安置点管理。
  ——加强和完善基层党建体系。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主线,突出政治功能,把每个安置点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强战斗堡垒。根据党员数量、分布等情况,合理设置党总支、党支部,确保党的工作全覆盖。
  2016年9月,搬离老家,免费住进恒大幸福二村的新家,彭德友兴奋得几天都睡不着觉,但是他内心却很忧虑:土地都在老家,以后靠什么生活呢?彭德友的担忧成了搬迁居民的共同心病。
  为解决搬迁贫困户的后顾之忧,恒大集团在幸福二村配套建设了86个蔬菜大棚,每户两个,大棚种植所需种苗与农产品销售,都由恒大集团引进的合作扶贫龙头企业地利集团负责解决。每个大棚的产值每年不低于1万元,这已经足够他们一家人的开销了,使彭德友心中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脱贫致富的步伐才会加快,幸福美好的生活正快步走来。
  “现在的生活太幸福了。”彭德友喜笑颜开。
  今年38岁的刘文礼,从大方县核桃乡伐木村搬迁到恒大奢香古镇,一家四口住着80平方米的房子。
  “现在的房子家具齐全、宽敞明亮,我在小区里从事保洁工作,每个月还有1800元的工资,小孩就近在恒大民族中学上学,这样的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谈起易地搬迁前后的感受,刘文礼乐呵呵地说。
  社区治理是搬迁群众安居乐业的保障。为了让搬迁户住得安心、放心,毕节市运用“大数据”“天网工程”“雪亮工程”等信息化手段加强社会治理,开展安置区治安防控、治安巡逻、群众咨询等服务,筑起一道看得见、摸得着、24小时守护搬迁群众安全的防范网。
  “当前工作重心已从解决好‘如何搬、怎么搬’向‘搬后怎么办’转变,从‘以搬迁为主’向‘后续扶持和社区管理’转变,从‘搬得出’向‘稳得住、能致富’转变。”毕节市生态移民局主要负责人表示,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将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实现“安置”与“安心”同在、“安居”与“乐业”同行的华丽转身。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