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红色记忆 >> 魏家巷里的红色记忆
魏家巷里的红色记忆
作者:文|图 毕节试验区 孙良贵  发布日期:2019/4/9 阅读次数:
魏家龙门一角
  1936年2月,贺龙、任弼时、萧克、王震、关向应等率领红二、六军团长征到达毕节,创建了黔、大、毕革命根据地,在这里开展了一系列革命实践活动,留下了很多革命印迹。
  在毕节城中华路的“魏家龙门”(也称“魏家巷”),红军曾住在这里。近日,记者有幸采访了魏家龙门的后代魏成敏,听她讲述红军的故事。魏老今年76岁,虽然脸上刻上了岁月留下的皱纹,但那双温和而有神的眼睛总是闪烁着慈祥的光芒,看上去很有神。一进门,魏老就倒上了热腾腾的茶水,开门见山地说:“想了解点什么?你问我答!”她清晰而有条理的讲述,将记者带到了往昔的难忘岁月。
  魏家巷里的魏家公馆始建于清朝末年,原建筑是一座青石板基础、木质结构的两层的清代四合院落,门是双开大门,进入大门前还有十来道青石垒砌的台阶,房屋雕栏玉砌、楼台叠障,是当时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魏家公馆与清朝乾隆年间修建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陕西会馆一墙之隔。晚清到民国年间,这一片民居老建筑较多,魏家公馆所在的小巷因魏家长居于此而得名魏家巷。
  民国初年,当时的魏家是毕节的大族,魏家公馆也就成了毕节军政人物的活动场所,暂居毕节的民国名人唐继尧、蔡锷等都是魏家公馆的座上常客。
  谈到当年红军曾经在她家住过时,魏老显得尤为激动:“中国共产党是伟大、英明的党,红军是一支纪行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队伍。”
  魏老说:“当年红军来到毕节住我家时我还没出世呢!这些故事是包括我母亲在内的老一辈讲给我们听的,但是都是真实的。”
  那是1936年2月的一天,街上突然传出一个消息说红军要来了。一些土豪劣绅散布谣言:要来“共匪”了,他们杀人放火,要共产共妻,要抓兵抢粮。吓得附近的有些人家关门闭户,躲在家中不敢出门;有些全家跑出去到亲戚家躲了起来。魏成敏在家排行第九,当时还未出生,她的母亲带起哥哥姐姐们跑到长春堡开达坡亲戚家躲藏。
  然而,事情却不像他们所想的那样。数天后,魏老的母亲带着哥哥姐姐们回来的路上,在大岭坡和小岭坡一带遇到红军,看见红军扎起树枝当帽子戴,穿着灰色军装,还有绑腿,有的穿着草鞋,感觉有点害怕,听见红军说:“老乡们不要怕,我们是红军。”一路上发现这些红军不吵又不闹,安安静静地朝前走,不骚扰老百姓。
  魏成敏的母亲回到家后,便查看家里少了什么没有。经检查,发现家里有一个坛子里的四季豆不见了,于是心里犯了嘀咕,觉得红军真的是来抓兵抢粮的。突然,在这个坛子里倒出了两块小板。于是推测,这些豆子肯定是红军拿来煮吃了,放了两块小板当做买豆子的钱。此外,还发现红军动用过的东西都放回原处,洗得干干净净,摆放得整整齐齐,院子里外打扫得干干净净。
  于是,他们改变了想法,对红军有了新的认识,不禁对红军肃然起敬。从此,关于红军的故事在魏老家代代相传。每每给儿孙们讲起红军在她们家住过的那段往事,她们都感慨不已:“天底下哪还有这么好的军队啊!”
  红军在毕节的这一段历史,被称为红军长征途中的“黄金时代”。革命战士们带领劳苦大众解除土豪武装、打开粮仓,将粮食、衣物、腊肉等分给穷苦民众,深得人民的拥护,在毕节播下了革命的火种。这期间,毕节有5000多名优秀儿女参加红军北上抗日,这是红二、六军团长征过程中“扩红”成绩最为辉煌的阶段。
  如今,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魏家巷这片区域属于七星关区的棚户区改造范围,周边住户都早已搬离。
  几十年过去了,对于现在魏氏家族的人来说,魏家公馆的房子和院落都成为记忆,但在那里发生的关于红军的故事,在这个家族中将一直流传下去。
[1楼] 网友张贵林,于2022/1/28 7:45:15发表:
我们永远支持共产党!听党指挥!以前魏家公馆为红军送粮食,红军主动付钱。太感动了!我是哭着眼泪看完了介绍!太了不起了!为我们毕节人争光!为魏家祖宗点赞!当时贺龙已在毕节中屯这个地方,招到上百名参加红军长征青年入!这个是有历史记录的。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