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试验区之声 >> 试验区笔谈 >> 以建设示范区为引领 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毕节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深度分析调研报告
以建设示范区为引领 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毕节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深度分析调研报告
作者:文|王世雄 杨安群 刘 恋  发布日期:2018/12/20 阅读次数:

威宁自治县优质马铃薯基地(资料图片)

  今年以来,毕节市认真贯彻中央、省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关决策部署,以“调减传统农业比例、推动新型农业多元发展”为思路,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大扶贫战略和脱贫攻坚“春风行动”“夏秋攻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了对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了解,近期以来,毕节市统计局成立专项调研组,通过走访群众、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实地查看等方式深入赫章县、金沙县、大方县、威宁自治县开展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现状

  (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全市立足资源禀赋,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经营主体带动,全域谋划农业产业发展,大面积调减常规低效农作物种植面积,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和畜牧养殖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在资金、人力、物力的投入上达到了新的高度。各县(区)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按照“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突出重点,加大对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引擎的培育,特点突出、起色明显,农业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农业效益明显提升,符合当前全市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充分证明全市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正确的。据统计,今年1-3季度,全市农业增加值296.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0%,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2.3%。其中:种植业实现增加值198.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7%;林业实现增加值16.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8%;畜牧业实现增加值61.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4%;渔业实现增加值1.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5%;农林牧渔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8.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5%。

  (二)传统农作物种植面积调减成效显著。去冬今春以来,全市紧紧围绕省委主要领导“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坚决把玉米等低效传统农作物产品调下来,把蔬菜等绿色优质产品种上去”的要求,切实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持续合理调减传统种植比例,着力促进惠农政策的落实到位。从今年1-3季度的统计数据来看,玉米、小麦等传统低效农作物总体都呈大幅度下降趋势,其中完成调减传统低效玉米种植面积183.45万亩、小麦9.7万亩,冷凉蔬菜、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经济作物快速发展,粮经比由去年的42∶58调整到现在的40∶60。其数据如下(以下数据为上报数):

  玉米种植情况对比表

                        单位:万亩

2017年玉米种植面积核实数 2018年玉米种植面积数 2018年调减数 调减占比

合计 362.1 178.65 183.45 -50.66%

七星关区 59.9 31.6 28.3 -47.25%

大方县 38.54 19.54 19 -49.30%

黔西县 46.6 23.8 22.8 -48.93%

金沙县 25.16 8.96 16.2 -64.39%

织金县 42.1 21.4 20.7 -49.17%

纳雍县 41 19.1 21.9 -53.41%

威宁自治县 62 32.6 29.4 -47.42%

赫章县 32 16.95 15.05 -47.03%

百里杜鹃管理区 5 0.5 4.5 -90.00%

金海湖新区 9.8 4.2 5.6 -50.14%

  小麦种植情况对比表

              单位:亩、吨、%

2017年种植面积 2018年种植面积 面积速度

合计 794700 697677 -12.21

七星关区 136365 122235 -10.36

大方县 138555 78563 -43.30

黔西县 105075 100530 -4.33

金沙县 62745 50130 -20.11

织金县 144945 146535 1.10

纳雍县 95790 105000 9.61

威宁自治县 31800 16685 -47.53

赫章县 79425 78000 -1.79

稻谷种植情况对比表

               单位:亩、吨、%

2017年种植面积 2018年种植面积 面积速度

合计 338774 303213 -10.50

七星关区 43740 41235 -5.73

大方县 34695 34788 0.27

黔西县 73155 76965 5.21

金沙县 99355 61575 -38.03

织金县 77401 77805 0.52

纳雍县 7083 7995 12.87

威宁自治县 645 390 -39.53

赫章县 2700 2460 -8.89

  (三)经济作物发展后劲增强。全市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认真践行“五步工作法”,牢牢把握“八要素”,持续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加速发展冷凉蔬菜、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经济作物,农作物种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占比提高。1-3季度,全市蔬菜种植面积321.27万亩,比去年同期新增64.18万亩、同比增长24.96%,产量250.07万吨、同比增长24.49%;茶叶种植48.33万亩,比去年同期新增12.36万亩、同比增长34.38%,产量0.34万吨、同比增长14.64%;中药材收获面积38.51万亩,比去年同期新增6.32万亩、同比增长19.62%,产量6.62万吨、同比增长11.39%;园林水果种植113.07万亩,新增44.16万亩、同比增长64.07%,产量26.86万吨、同比增长34.58%;花卉种植13.80万亩、同比增长39.26%,产量19489万支、同比增长55.52%。其数据如下(以下数据为上报数):

  1-3季度经济作物生产情况表

品种 面积(万亩) 总产量(万吨、万支)

2018年 增长速度(%) 2018年 增长速度(%)

蔬菜 321.27 24.96 250.07 24.49

食用菌 1.22 44.98 10.11 135.28

茶叶 48.33 34.38 0.34 14.64

中药材 38.51 19.62 6.62 11.39

水果 113.07 64.07 26.86 34.58

花卉 13.80 39.26 19489 55.52

  (四)畜牧业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由于脱贫攻坚和产业扶持等多元化政策的撬动及社会帮扶力度的加大,我市传统养殖业和规模养殖业齐头并进,助推了畜牧产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1-3季度,生猪、肉牛、羊、家禽等四肉产量和禽蛋产量均保持稳定增长。生猪出栏279.47万头,同比增长13.70%;肉牛出栏20.93万头,同比增长13.25%;羊出栏32.82万只,同比增长10.49%;禽出栏1266.53万羽,同比增长21.71%。四肉产量30.95万吨,同比增长14.07%;禽蛋产量4.73万吨,同比增长95.67%。

  1-3季度主要畜禽生产情况表

        单位:万头、万只、万羽、万吨、%

品种 2017年 2018年 速度

猪出栏 245.79 279.47 13.70

牛出栏 18.48 20.93 13.25

羊出栏 29.70 32.82 10.49

禽出栏 1040.62 1266.53 21.71

四肉总产量 27.13 30.95 14.07

禽蛋产量 2.42 4.73 95.67

  (五)青贮养殖发展空间较大。今年上半年,全市粮改饲种植面积12.7万亩,收贮优质饲草36.52万吨。牧草种植面积为七星关区0.02万亩、大方县6.68万亩、黔西县1.15万亩、金沙县0.03万亩、织金县1.4万亩、纳雍县1.17万亩、威宁县0.9万亩、赫章县0.77万亩、金海湖新区0.06万亩。从种植面积来看,我市青贮养殖发展非常薄弱,青贮养殖发展空间巨大。仅以存栏牛而言,如果每头牛一天吃15公斤的青饲料,全市的牛存栏有934855头,每天牛消耗饲料为934855×15/1000=13950吨,每年将消耗509.29万吨,远远大于现在收贮优质饲草36.52万吨。如果按青贮饲料亩产3吨计算,每天全部加起来将消耗青贮饲料13950/3=4650亩,上半年就将消耗青贮饲料4650×6×30=83.7万亩。这是调减玉米种植面积的潜在空间。

  二、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地区站位不高、认识不够、预判不足。一是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认识不深。对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怎么看、怎么干、怎么保障、调整重点、调整方向、由谁调整不明晰,对传统种植占比大、科技水平不高的情况研判不足;对市委、市政府要求“千方百计把低效玉米种植面积调减下来,必须把500亩以上坝区调整种植效益好的经济作物,把25 度以上坡耕地和严重石漠化土地种上刺梨、皂角、精品水果等经济作物”的要求理解不透,导致有的乡镇老百姓对不允许种植低效玉米有抵触情绪,有的不听打招呼,硬要擅自种,乡村干部就硬要铲掉,矛盾不断出现,影响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二是地方政府指导不同程度存在误区。首先,地方政府引导性过强。某些地方政府缺乏充分的调查研究,使一些调整后的农业项目不符合自身经济能力而处于低效益运转、荒置或废弃状态。其次,政府指导的连续性不强,缺乏建立走向市场的完整链条,使农民存在后顾之忧。过分强调调整的主体方向,忽略逐渐培养具有潜力的非主体项目的发展,使农业结构过分单一,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和农村经济发展。三是落实过程中存在单纯结构调整的问题。个别地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就结构调整结构,没有与地方实际有机结合并加以辩证分析,跟踪问效力度也不够,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停留在行政命令阶段,调整效果不佳。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发展的一些项目过于强调产业发展的观赏性,只注重开头不注重结尾,忽略对后期市场的开发,导致产业发展后不能直接体现在经济效益上,农民收益甚微,导致产业流产。

  (二)选好选准产业难。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虽然在不断加快,但是目前部分农村仍然是以传统农业为主,缺少品牌产品带动,加上各县(区)、各乡(镇、街道)农业生产条件、基础设施千差万别,面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培育,短时间内难以见效,要培育1-3个主导产业,给地方领导带来较大的挑战,于是出现不因地制宜选产业、不考虑产销对接盲目选产业、一哄而上搞样板等问题。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项目组织实施不因地制宜。有些乡镇缺乏对当地地理条件、气候、土壤和市场需求等要素的充分调查和研判,看见其他乡镇发展什么好,就盲目跟风照搬照套、复制经验,使特色风貌成为千篇一律。另一方面是调整方向不明确。没有结合市场需求调整种养结构,种养结构调整没有遵循“因地制宜、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的原则,没有充分考虑当地种养实际、农产品成熟后如何销售、市场需求量等问题,从而导致要么种养不成功、要么规模过大,供大于求,又未搭建好畅通的销售渠道,导致价格一路走低甚至无人收购。这种盲目跟风种植,缺乏科学性和计划性、可操作性,农户利益难以得到保障,致使农户积极性受挫,甚至出现不敢种、不敢养等现象。

  (三)政府监管、服务能力不强,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够。一是政府大包大揽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农民才是建设新农村和种植、养殖业的主体,在实施结构调整、规划建设等方面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在调研中发现,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不高,一致认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乡村建设都是政府的事,与自己无关,“干部干、群众看”现象普遍存在。二是对于政府规划发展的产业或项目,老百姓抵触情绪大,不能完全理解或接受。三是有部分群体因为缺少教育和引导,天然的自私自利再度膨胀,自我保护意识较强,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不出力也不出地,参与度较低,制约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产业效益未充分体现。

  (四)专业合作社未充分发挥作用,缺乏带动力强的经营主体。一是专业合作社发展快,但是成长和发挥作用的不多。市农委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市农业专业合作社有15594家,存活的估计只有60%,发挥作用的只有20%-30%。大多数合作社的成立是顺应时代的需要,主要任务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更多地存在政治色彩的因素,有名无实。合作社的带头人大部分是村干部,也缺乏专业人员对市场的研究,服务能力偏弱。加之合作社的服务范围基本上只能覆盖本乡镇,跨区域辐射较少,把握市场信息的能力弱,致使合作社的生产与市场不能有效衔接。二是未发挥技术引领的作用。现有的大多数专业合作社仅仅是几户农户、十几户农户的松散式联合,生产技术没有摆脱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未能发挥先进技术引领的辐射作用。三是未发挥加工、储藏、销售的作用。从事农产品加工或销售等主要业务没有与龙头企业合作,个别地方自称的“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形同花架子,无法承担起企业和农户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在发展生产中基本实行粗放式管理,抗风险能力不强,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难以发挥农产品的加工、储藏、销售作用。四是缺乏带动力强的经营主体。全市虽然龙头企业起步早、发展快,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其服务功能和作用的发挥还不明显,组织化程度还不高,凝聚力和带动力不强,辐射带动面还有局限性。一种情况是企业经济实力强,但是各自为政的思想严重,缺乏抱团发展的观念,加上个别地方政府主导力度弱,未能把经济实力好、带富能力强的企业调动参与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另一种情况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龙头企业经济实力弱,全靠政府扶持补助,自身主导市场的能力不强,对政府主导发展思路依靠严重,存在“等靠要”的观念,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难以发挥积极的作用。

  (五)保障元素不足。一是“三农”队伍的建设亟待加强。对农业农村干部的培养、配备、管理和使用不够,农村现有农业科技人员严重缺乏。对于老百姓种植的农产品,指导少、服务不能及时跟上等问题导致农业产业科技含量低、农产品产量效率低下。二是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不强。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引导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农民适用技术培训不到位。有的乡镇组织农民集中培训学习力度不够、流于形式,未能让老百姓真正掌握种植技术,种植效果不能有效彰显。三是田间管理不到位。由于当前农业产业比较效益低,农民发展项目的积极性不高,加上受传统农业种植习惯的影响,不能对农业产业项目进行有效的田间管护,导致种植项目单产、高产效益不能有效提升。四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资金投放效益不明显。体现在撒“胡椒面”,比如有的县发展香葱基地拨一点,发展辣椒、茶叶、中药材拨一点,有的产业因为资金链短,规模效益难以体现,有的发展中期会半途而废和流产,导致整体产业结构投入产出效益较低。

  三、对策与建议

  (一)用足用活政策红利,充分发挥政策杠杆的力量。围绕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支持毕节试验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夯实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建设基础的意见》(黔党发﹝2018﹞23号)精神,尤其是其中对大力支持试验区农村产业发展提出的4条意见(支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做好农产品产销对接工作;支持壮大农民合作社,实现村村有主打特色产业、有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贫困户入社全覆盖;积极帮助试验区申请创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帮助申请国家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和马铃薯主食化试点项目,逐步向省级薯类专项试验区倾斜,加大建成南方马铃薯种薯基地和商品薯基地),为全市调减低效农作物、实施高效产业、保障产销对路、加快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政策支撑,制定农业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指导推动县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政策杠杆的力量。

  (二)抓特色和品牌产业促进结构调整。我市不仅是人口大市,还是农业大市,产业多、品牌杂。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府只能引导不能包办,要解决好“往什么方向调”的问题。要把市场需求作为导向,把资源禀赋作为定位,市场需要什么就种什么、什么好卖就养什么。围绕“乌蒙山宝•毕节珍好”农特产品公共品牌,立足于茶叶、中药材、食用菌、有机高粱、高山冷凉蔬菜、优质养殖业等产业,坚持宜种则种、宜养则养。争取每个村都有自己的品牌产品,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建立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链。同时,重点发展2-3个“短、平、快”的农业产业,做到“以短养长、长短互补”。

  (三)科学规划促进结构调整。要认真做好农业产业的远期、中期、近期规划,以便全市各级各部门都能够围绕规划持之以恒地努力推动,同时也可避免因地方党委、政府人事变动而影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一是农业远期规划要立足于资源禀赋,要立足于当地人文、地理、交通、区位以及气候、土壤等的特点,突出“一县一业”进行规划。如百里杜鹃管理区旅游资源丰富,农业发展规划要偏重于旅游产业的方向;赫章县核桃品质独特,农业发展规划可围绕核桃产业进行研究;威宁县马铃薯品质优良,农业发展规划可围绕马铃薯种植、深加工进行研究;黔西县、纳雍县等地综合交通发达,农业产业规划可围绕产品输出与输入进行研究等等。二是中期规划要围绕农业远期规划进行谋划,无论是招商引资、企业引进还是龙头企业的培育,均要符合“一县一业”的总体要求,对不符合总体要求的一律予以拒绝,一切以符合县域长期规划为出发点进行开发研究。三是短期规划要立足于资源禀赋,围绕“种什么、怎么种”进行研究。要发展那些市场上供不应求、有特色、高附加值的产业,这样才能大幅度提高农户的收入,才能增加农户发展的信心。

  (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龙头发展引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带动力强的经营主体、有活力的专业合作社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力军。要着力引进、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市场竞争力强的“领军型”大企业、大集团,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发展一批多要素融合的产业化联合体。要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基地+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推动承包地经营权逐步流向各类经营主体,逐渐形成产销对接稳定的生产基地。一是探索建立一种以市场服务为导向的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模式,可以尝试将集体经济组织、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公司和小农家庭经济整合成为一个龙头企业集团,对系统内的各种农业资源进行汇总、集成,通过专业论证,制定出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种植、养殖、加工计划;把市场信息、技术信息第一时间传递给合作社和农户,为其提供一对一的农机、农技、创业、营运服务;有专业销售团队通过现货和期货市场对系统内的产品提供整体营销、物流服务。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尊重地区差别,强调发展模式的多样性,以寻求农村最大限度的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动力。二是结合本地实际,把拟投放的分散的农业产业发展资金整合起来,扶持本土带动性强的、具有成熟的管理经验和销售渠道的龙头企业分别负责引导和指导一个乡镇发展适销对路的特色产业;同时,鼓励农民用土地、劳动力入股,企业与农民结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既调动企业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也激发农民积极参与的内生动力,共同形成助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合力,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最佳效果。

  (五)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深化农业科技创新。结合农户的需求,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引导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着力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农村群众只有经过全面教育和培训,才能进一步提升综合素质,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实用型人才。应出台一些激励机制鼓励专业人员下到乡村来培训、指导工作,引导返乡人才积极在乡村创业,不断壮大乡村人才队伍。在深化农业科技创新方面,要从主要追求增产转向追求优质高效的技术转变,从以粮、油、畜、禽等大宗农产品生产技术为主向大宗农产品生产技术与特色农产品生产技术并重转变,从生产技术领域拓展到产后加工、保鲜、储运等领域转变。在技术方面,重点围绕高科技育种技术、设施农业技术、节水农业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生态农业技术、绿色无公害生产技术、工厂化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技术,以及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农产品保鲜储运技术、农产品质量监测和动植物检疫技术进行重点攻关。(作者单位:毕节市统计局)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