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毕节人 >> 做让群众放心和信任的“老实人”——记七星关区野角乡元华村党支部书记吴学文
做让群众放心和信任的“老实人”
——记七星关区野角乡元华村党支部书记吴学文
作者:文|图 毕节试验区 黄忠贵  发布日期:2018/8/3 阅读次数:
吴学文(右一)进村入户了解群众疾苦
  在七星关区野角乡元华村的田间小径,经常会有这样一个人:他刚年过半百,头发却几乎白尽。在他那张黑黝黝的脸庞,既挂着汗水,也布满皱纹。
  手里提个烟斗,他时不时吧嗒吧嗒地抽上两口;肩上挎个皮包,他在村子里来回察看、走走停停——精神无比抖擞、双目炯炯有神。他,就是元华村党支部书记吴学文。
  自1992年担任村干部以来,吴学文已与基层工作打了26年交道。26年一路艰辛坎坷走过来,他已经从一个年富力强的青年变为老人;26年的默默付出和奉献,也让他从一名普通党员成为全村各项工作的“领头雁”。
  当村干部
  1992年,吴学文28岁,中国改革开放已经14年,深圳、上海等沿海城市遍地是宝是金,打工潮席卷整个毕节,在吴学文身边,不少农民纷纷放下锄头,收拾行囊外出务工。
  “那时候,听到风声的群众都出去打工了,有时候招工的车来到镇上,一声吆喝,很多人行李都来不及带就上了车。”据吴学文回忆,那时的元华村,垦荒垦到山顶,一年四季不间断地种地,收成仍旧难以解决温饱,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是大多数群众的选择。
  “年轻人都出去了,家里只剩老人和小孩,整个村子空落落的,我当时虽然也很年轻,但始终觉得故土难离,舍不得远离我脚下的这片土地!”吴学文说,和许多青年不一样,他没有远走高飞,而是选择留在了元华。
  “年纪轻轻的总想找点事情来干”,于是,吴学文开始试着做村干部。当时的工资是每个月20元,吴学文靠着这点微薄的工资加上自己种地,很好地解决了一家人的温饱。
  那时候的农村,几乎每家每户都喂猪养牛,为了防止偷盗,需要大家分外提高警惕,吴学文担心发生偷盗,在晚上经常睡不着觉。
  就这样,春夏秋冬循环交替,吴学文也在村干部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工作着。“话少”“只知道做事”“为人正直、老实”,这是村民们对他的普遍评价。
  修希望路
  2000年,吴学文担任村干部已有8个年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已有5年,群众对他这个“老实人”已深深信任。
  当时的元华村地处偏僻、经济落后,村里唯一与外界相通的泥路,最宽的地方不足两米,到处坑坑洼洼,特别是一下雨,在村里几乎看不见一双干净的鞋。在大家的眼里,元华就是偏远、闭塞和贫困落后的代名词。
  “要想富、先修路,全国都在前进,我们村也要紧紧跟上,不能拖后腿!”在修路动员大会上,吴学文的话语斩钉截铁。他坚信,修路,将是元华村人脱贫致富的出路。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在吴学文的动员和带领下,当时人口不足千人、在家劳动力不足50人的元华村,自行组织起一支由100余人组成的修路队伍,用最简单的钢钎、二锤和锄头,他们豪情万丈地开始了修路。
  路修到一半时,一个崖壁阻断了铺路的人员。这个崖壁距离地面200多米,如果不小心滑落下去,将必死无疑。
  “再危险也必须要修!”站在崖壁前,吴学文没有后退半步,而是更加坚定了修路的决心和意志。在他的带领下,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通过在崖壁上打炮眼点炮碎石,最终炸开了修路的口子。
  为了不耽误工期,即使是雨雪天气,吴学文也带头组织群众到3公里以外的乡政府背砂石。历时半年,一条长3.1公里、宽4.5米的通村毛路终于在群众的期盼中修通了。
  2000年以后,结合“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吴学文坚持将修路事业进行到底,先后组织硬化8.9公里连户路、3.1公里通村路和5.8公里通组路。群众出行方便了以后,纷纷把当时修的路称为致富路。
  开致富门
  2017年,七星关区在全区范围内广泛开展“学先进、比先进、做先进”活动。如何学先进、做先进?这是吴学文一直在苦苦思索的问题。
  在安顺市平坝区乐平镇塘约村实地考察学习回来后,吴学文意识到:元华村山清水秀,土地资源丰富,学习“塘约经验”其实就是在学习先进。吴学文发现,元华村的气候和土壤资源很适合种植烤烟。于是,他紧紧抓住清明、中秋、春节三大节日在乡野间四处奔走,逐一登门动员群众,通过邀请在外创业发展的成功人士进行座谈和实地考察,大力宣传和推介返乡创业政策,共动员60户农户参与种植烤烟。
  为解决烟农起步难问题,吴学文多方奔走,到相关企业为农户争取到了40吨化肥。在他的鼓励下,村里的唐兴文返回家乡,种植了猕猴桃300亩,成功带动了20余户贫困户脱贫。
  利用村里荒山草坡多的优势,吴学文动员老百姓养羊养牛,通过院坝会、板凳会等方式,大力宣传国家扶贫政策,引导群众积极参与脱贫攻坚。
  现在,元华村牛存栏达500头,羊存栏达800只。在吴学文的大力倡导下,富民专业合作社、元圆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四个合作社先后成立,发展产业涉及种植、养殖、运输等。目前,元华村已累计种植猕猴桃、杨梅等特色经果林500亩。
  吴学文告诉记者,依托镇(雄)毕(节)、大(箐)二(龙关)高速公路在此交汇的便利交通优势、清新凉爽的气候条件和村里广泛种植的经果林,元华村打算在乡村旅游方面做文章,通过打造农旅一体采摘园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休闲、度假,实现吃在农家、住在农家、玩在农家,助力老百姓增收致富。
  目前,该村乡村旅游酒店正在加紧修建,预计今年年底可完工,涉及88户农户的房屋立面改造工程也将于今年年底完工,2000平方米的鱼塘、大棚草莓正在建设。今年3、4月份种下的李子、柿子等经果林长势良好,元华度假村的打造已经初具雏形。吴学文,正在为元华村绘制着一幅守着故土也能脱贫致富的美好蓝图。
  做“老实人”
  走进如今的元华村,新居依山而建,白墙里瓦、拱檐花窗,处处郁郁葱葱、整洁清爽,“记得住乡愁、看得见未来”已成常态。
  谁也不曾想到,这个过去连“吃水都没有水源、走路都很艰难、口袋里没有半文钱、单身汉随处见”的元华村,如今会发生“水泥路、自来水、太阳能、路灯样样俱全”的巨变。
  “像吴支书这种‘老实人’干事我们才放心!”群众对吴学文的这一评价,中肯而又动人。记者跟随吴学文在村子里走了一圈,村民总是很热情地和他打着招呼,竭力邀请他到家里做客。
  吴学文26年如一日默默地坚守在工作岗位,扎实的工作作风让人肃然起敬。2008年,吴学文第一次获得表彰,被毕节市(今七星关区)委评为“全市优秀共产党员”。之后,吴学文还先后被市、区授予“全市十佳村(社区)党支部书记”“优秀共产党员”“全区十佳基层党组织书记”“文朝荣式好支书”“优秀支部书记”等荣誉称号。
  今年7月,吴学文先后获得“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全市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现在已是54岁的他,在回想起这些年的经历时,仍然觉得自己还年轻,还可以带领更多的贫困群众致富脱贫,继续做让群众感到信任和放心的“老实人”。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