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一 封面二 封面三 封底一 封底二 本月文章本社时评封面展示    
从“五一口号”到毕节试验区实践
本刊评论员
  今年是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70周年。70年前的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提出为“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奋斗”,得到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热烈响应,标志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和多党合作制度建设开启了新篇章。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概念,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引起强烈反响。70年前中共中央发布的“五一口号”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天,重温“五一口号”,更加坚定了我们的制度自信。
  毕节试验区从建立到历经30年发展取得辉煌的成就,8个民主党派都始终参与并作出了重大贡献,可以说,毕节试验区是全国唯一的由8个民主党派同心共建的试验区。毕节试验区30年的辉煌成就正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成功实践,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有力例证。
  毕节试验区的建立肇始于一篇新华社内参。1985年春夏之交,一篇题为《赫章县有一万二千多户农民断粮》的内参引起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习仲勋同志的关注,他作出重要批示,要求贵州省委对这类地区,有计划、有步骤地扎扎实实多做工作,改变这种面貌。
  这期间,胡锦涛同志调任贵州省委书记,刚刚履新便到毕节地区等地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在掌握了大量治本脱贫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为了探索人与资源、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相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路子,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的科学构想。
  1988年4月,胡锦涛同志代表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邀请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各民主党派中央、中央智力支边协调小组对拟申报的毕节试验区开展智力支边工作。1988年5月,中央智力支边协调小组派出以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贵州省原副省长徐采栋为组长的“赴黔工作组”,在毕节进行为期10余天的调研。工作组走遍了当时毕节的8个县,行程千余公里。考察结束后,工作组写出了考察报告,并以8个民主党派中央与全国工商联的名义表示完全赞同贵州省委、省政府建立毕节试验区的决定,上报中央。
  1988年6月9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建立毕节试验区。1988年9月下旬,贵州省和毕节地区请求中央智力支边协调小组派专家赴毕节指导制定毕节试验区发展规划。此后,由民革、民盟、农工党、九三学社、致公党等党派专家组成的工作组,到毕节试验区帮助制定规划。1989年4月,倾注了各民主党派专家大量心血的《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发展规划》在北京通过论证。 
  民主党派参与了毕节试验区建立和发展的全过程,给予了毕节试验区始终不渝的关爱和支持。在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的协调下,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党、致公党、九三学社、台盟等8个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在毕节都有具体结对帮扶的县(区)。随着形势的发展,中央统战部组织协调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等东部10个省(市)的统一战线组织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发展,形成了民主党派从中央到地方全方位支持毕节试验区的工作格局。民主党派与毕节试验区手拉手、肩并肩、心连心,为毕节发展出主意、想办法、派干部、引项目、融资金、办教育、惠民生,在鏖战贫困、同步小康的征程中,与毕节试验区人民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越性提供了生动的例证。
  2014年5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工作作出了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毕节试验区的发展成绩:毕节试验区创办26年来,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普遍贫困到基本小康、生态环境从不断恶化到明显改善的跨越。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和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长期支持,广泛参与,创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助推贫困地区发展的成功经验,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总书记还赋予了毕节试验区“两新”使命: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一条新路子,在多党合作服务改革发展实践中探索新经验。
  毕节试验区走过了与各民主党派风雨同舟、共创辉煌的30年。30年后的今天,毕节试验区各族人民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根据党的十九大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出的新部署,不断深化新型政党制度实践,在多党合作服务改革发展实践中探索新经验,积极为人类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中国方案中贡献毕节试验区力量。(执笔:李 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