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毕节人 >> 致力于构建毕节试验区权威话语系统——记贵州省社会主义学院原副院长、巡视员、毕节试验区研究专家吴愿学
致力于构建毕节试验区权威话语系统
——记贵州省社会主义学院原副院长、巡视员、毕节试验区研究专家吴愿学
作者:文|图 毕节试验区 黄忠贵  发布日期:2018/6/15 阅读次数:
吴愿学潜心钻研
  30年筚路蓝缕、30年战天斗地;30年感恩奋进、30年砥砺前行。毕节试验区自1988年建立以来,走过了30年颇不平凡的岁月。而立之年的毕节试验区,变化翻天覆地,其波澜壮阔的科学发展和多党合作实践犹如一首壮丽史诗,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20多年来,毕节试验区人吴愿学始终坚持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践行者,一边积极投身毕节试验区建设,一边潜心研究毕节试验区,构建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毕节试验区话语系统,对建设和发展毕节试验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篇论文:他与毕节试验区结下不解之缘
  吴愿学上世纪50年代中期出生于毕节,15岁参加工作,成为毕节地区化肥厂的一名员工。1979年,他考入贵阳师范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毕节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任教,曾任该系副主任;1989年,他被调入毕节地委研究室工作;1995年机构改革,他进入毕节地委政策研究室工作并任毕节试验区工作科科长,开始接触毕节试验区工作。
  吴愿学接触毕节试验区工作时,毕节试验区虽已建立7年之久,但没了建立之初的芳华与盛名,此时的毕节试验区已几乎默默无闻。一位曾任毕节试验区办公室副主任的领导因需开具介绍信,在涉及单位名称时,竟连“贵州省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办公室” 这一全称都记述不清。吴愿学曾与一位副主任向毕节地区行署负责联系分管毕节试验区办公室的副专员汇报工作,在提到毕节试验区时,该领导一脸愕然,仿佛自己与毕节试验区工作无关。
  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一时期的毕节试验区冷冷清清,而以为毕节试验区建设服务为主要工作的毕节试验区办公室更像是坐上了“冷板凳”。
  上世纪90年代,全世界对可持续发展吵得正热。接手毕节试验区工作科科长后,吴愿学接到的第一项任务,便是牵头写一篇题为《中国21世纪议程与毕节试验区》的论文。要写,就要熟悉、要了解、要研究,为了写好论文,提笔之前,吴愿学对可持续发展和毕节试验区展开了学习与研究。
  此前数十年,关于什么是可持续发展、要不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直到《21世纪议程》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获得通过,可持续发展理念才在全球得到普遍认可。而中国则是第一个以国家名义发布《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并承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国家。
  吴愿学写就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与毕节试验区》一文,认为毕节试验区对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贡献体现在:当全世界还在争论人类需不需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之时,毕节试验区已经把生态建设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变成了一种群众实践。深入的研究与扎实的论证使得该篇论文受到肯定并获得毕节地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这篇论文,让吴愿学与毕节试验区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他研究毕节试验区的开端。
  干一行、爱一行,也研究一行。为将工作做得更好,吴愿学开始系统地研究毕节试验区。对于国家为什么要建毕节试验区,他有自己的思考:“国家建立毕节试验区,这与当时所建立的开发区、经济特区是不同的,开发区和经济特区要解决的是‘起飞’问题,而毕节试验区首先要解决的是温饱和生态问题!”吴愿学据此抛出一个全新观点,认为当时在全国已建立一批开发区和经济特区的情况下毕节试验区仍得以批准建立,实际上体现的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改革路径的变迁,而建立毕节试验区,通过试验的方式来“近期作示范、长远探路子”,无疑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探索边远贫困地区怎样进行改革以实现科学发展的持续和结果。
  为何要通过试验来作示范、探路子?吴愿学进一步介绍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解决了困扰中国上千年的吃饭问题,许多地方在逐渐解决温饱后走向了富裕,但不少像毕节一样的喀斯特地区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依然是不争的事实。当时的改革路径是“中央出政策、地方做工作”,但是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并无现成经验可供借鉴,而中国幅员辽阔、区域发展极不平衡,一旦改革失败,必将引起全局震荡。因此党中央决定将改革路径变为“地方出方案、中央作指导”,在选定的区域进行试验探索、封闭运行,以达到失败不影响全局、成功可再推广的效果。
  1987年中央5号文件出台后,各层级试验区在神州大地铺天盖地。就级别来讲,既有国家级的,也有省部级的;就试验主题来讲,既有单方面的,又有综合性的。“与同时期建立的试验区不同,毕节试验区是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国家级综合改革试验区。”吴愿学认为,作为改革路径变迁后最早建立的综合改革试验区之一,虽然国家并没有直接给出看得见摸得着的真金白银,但“允许突破现行体制、试验出错而不追责”无疑给毕节吃下了定心丸,让毕节获得了大胆试水破冰的尚方宝剑。
  廿年陪伴:他对毕节试验区长情告白
  毕节试验区的发展,历程曲折,有过名噪一时,也有过默默无闻。但无论是何种状态,吴愿学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毕节试验区的研究和陪伴,也从未削减过投身毕节试验区建设的火热激情。在研究过程中,吴愿学虽也为毕节试验区某些方面的不尽如意扼腕叹息,但他仍强烈地感受到了国家建立毕节试验区的重要价值和伟大意义。他曾多次预言:毕节试验区将产生重大影响。
  1998年,在吴愿学担任毕节地委政研室副主任时,毕节试验区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这一年,刚好是毕节试验区建立十周年,吴愿学牵头制定活动方案后以毕节地委、毕节地区行署的名义力邀各民主党派主要领导前来毕节,五位国家领导人同时齐聚一个地区,这在当时掀起了巨大波澜。而系列活动的成功举办,更让毕节试验区名声大振,“毕节试验区”的价值重新得到了认可。
  没有一套完整、具体的试验方案,这是毕节试验区建立十年来仍茫然无向的症结所在。这一年,在吴愿学的带领下,毕节地委政研室着手制定第一个试验方案,对毕节试验区要试验什么、探索什么进行了具体化。方案草拟后,吴愿学先后送呈部分有影响力的领导并认真听取其意见和建议。在上会认证时,面对种种疑问,吴愿学利用研究所得一一回应、据理力争,方案先后得到地委和省里的批准执行,对当时及其后一段时期毕节试验区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利用一批重要文稿须经自己主笔和毕节专家咨询评审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地委政研室等有利条件,吴愿学一方面在文稿中充分融入自己对毕节试验区工作的想法,另一方面通过动员老同志、新闻媒体、民主党派、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以及毕节专家咨询评审委员会办公室等各方力量对主要决策者产生积极影响,让毕节试验区作为一种建设方向和目标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不忘初心,携手前行。自1948年“五一口号”发布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民主党派携手共进,在华夏大地共同谱写了一曲曲和谐动人的奋进之歌。
  2005年,已任地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的吴愿学利用受邀赴京为台盟中央常委会(扩大)会作报告之机说服台盟中央领导集体,最终促成台盟中央进入赫章县对口帮扶河镇乡海雀村,为多党合作同心圆画上圆满句号。至此,统一战线帮扶毕节试验区的强大格局形成,毕节试验区成为了全国唯一一块八个民主党派中央对口帮扶的土地。内外合力,“多党合作示范基地”的毕节试验区发展日新月异。
  随后一段时期,此前由毕节试验区办公室承担的部分工作划由统战部门负责,每当统战部门与各民主党派联络联系存在困难,吴愿学便挺身而出积极提供帮助。知道吴愿学最为熟悉和了解毕节试验区,各民主党派领导前来毕节都纷纷指定由他陪同介绍。他没有半句推辞和怨言,一心一意地将工作做好。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在毕节试验区建设不被看好的那些年月,吴愿学也从未停止过对毕节试验区的研究和推介。越是毕节试验区遭受冷遇的时期,他越是以饱满的热情捍卫着毕节试验区这面旗帜并摇旗呐喊,为毕节试验区工作冲锋陷阵、无怨无悔。
  从1989年调入毕节地委研究室,一路走来,从副科长到科长,从科长到副主任,从副主任到主任再到2009年离任,吴愿学把青春岁月中最为美好的20年都奉献给了毕节试验区。
  著书讲学:为推动毕节试验区发展竭尽全力
  2009年,吴愿学调任贵州省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离开了他挚爱的毕节试验区工作。但是,他不但没有放弃对毕节试验区的宣传和推介,而且还腾出更多时间来潜心研究毕节试验区,以领导、专家和学者的多重身份积极为毕节试验区建言献策。
  2010年7月,在省委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经吴愿学倡导筹备的贵州省毕节试验区研究中心在贵州省社会主义学院成功挂牌。这个以毕节试验区为专门研究对象的工作机构,会聚了10多位研究毕节试验区方面的专家与学者,成为了专门研究毕节试验区的权威机构,为研究和宣传毕节试验区立下了汗马功劳。
  毕节试验区建立20多年来,一直有个“心结”,就是希望对深入推进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有政策化、具体化和项目化的更高级别的认可与支持。201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省委政研室派人前往毕节指导制定规划,毕节多次推荐去作为材料规划编制说明的人,均未得到各方各界的一致认可。找到吴愿学时虽然他已到省任职,但是凭着对毕节试验区无尽的热爱,他还是向单位请假参加了说明。作说明时,吴愿学不仅科学有力地回答了专家和领导提出的种种疑惑,还利用所学之长力排众议,建议将发展规划更名为改革发展规划并最终通过。
  2013年是毕节试验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的2月,国务院以国办函〔2013〕35号作出函复:原则同意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贵州省、毕节市共同编制的《深入推进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规划(2013-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这份《规划》,是一个从国家层面出台的系统支持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的政策文件,以层次较高、内涵深刻、意义重大、量身定制、“红利”较多等亮点而著称,对于更好更快地推动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意义非凡。《规划》的出台,自然也有吴愿学很大的一份辛劳在里面。
  毕节试验区于吴愿学而言,既有着难舍难分的血肉联系,也有着刻骨铭心的伤痛记忆。那是2013年的5月16日,应毕节之邀,一大早,吴愿学便前往毕节对接一个由他承接并负责论证的课题。当他所乘坐的车辆行至大方县理化乡境内时,意外发生了。由于路面湿滑,一辆对向行驶的大货车在急刹后发生侧翻,与他所乘坐的车辆猛烈相撞,吴愿学身体多处受到重创、陷入昏迷。
  眼角浸着热泪,这仿佛是吴愿学不愿去过多提及但又不得不提及的一段往事。不愿提及,是因为伤害太大;不得不提及,是因为毕节干部群众对他的那份浓浓情谊。车祸的发生,牵动着时任市委书记张吉勇和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昌旭的心,他们多次过问并为吴愿学提供全方位帮助,时时关注着吴愿学的伤情,温暖着吴愿学在重症监护室渡过了漫长无比的28天,让吴愿学挺过了生命中最为艰难的时刻。五年之后的今天,在吴愿学的左眼角上仍有一处显眼的伤疤,这是那次车祸给他留下的伤痕,也是他与毕节试验区深情厚谊的见证。
  20多年来,满怀着对毕节试验区的浓浓爱意,吴愿学先后主编了《毕节试验区回顾与展望》等一批以毕节试验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书籍,领衔并执笔完成了一大批省部级课题并在《人民日报》等权威报刊发表,为毕节试验区写下了《关于毕节试验区建立背景的研究报告》《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的启示》《毕节试验区多党合作的实践与思考》等总计达两百万字的论文著作。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吴愿学经过认真发掘、搜集和整理,找到并提供了1985年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习仲勋对毕节所作的重要批示,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一直高度关怀、关注和关心贫困地方的健康发展找到了强有力的实证。
  在讲学方面,长期以来,吴愿学四处奔忙着为各民主党派人士、部队官兵、各级党员干部讲授毕节试验区知识,来自山东等省外人士不远万里来到贵州,纯粹只是为了聆听一堂他的讲座。数百次声情并茂的讲学,是他对毕节试验区的又一突出贡献。
  作为一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践行者,吴愿学将对毕节试验区的研究和宣传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既是毕节试验区理论研究的生产者和收集者,又是保管员和宣传员,在研究和做好毕节试验区工作中实现并升华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构建起一套相对完整的毕节试验区话语系统。
  吴愿学虽已从贵州省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巡视员的职位上退休,但仍会对毕节试验区陷入整夜思考。“搞好毕节试验区不仅是毕节人民的现实需要,也是中国政党制度优越性的体现。要坚定不移地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两新’使命的谆谆嘱托,围绕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多党合作服务改革发展多做文章,更加积极主动地推动毕节试验区科学发展。”吴愿学说。
  采访即将结束,吴愿学仍不忘为毕节试验区的改革发展支招。在他看来,把研究毕节试验区当作一项伟大事业来做,既是使命也是需要;为毕节试验区一直工作下去,幸福而又自豪。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