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试验区之声 >> 试验区笔谈 >> 率先在西南岩溶区实现生态现代化是新时代毕节试验区的历史使命
率先在西南岩溶区实现生态现代化是新时代毕节试验区的历史使命
作者:文|常近时  发布日期:2019/3/20 阅读次数:
2015年4月16日,作者(前排左二)与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专家到黔西县素朴镇古胜村考察“星火计划”项目实施情况。(毕节试验区 程 红 摄)
  【编者按】5月12日,由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主办的毕节试验区建立3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总顾问常近时主持会议。中央统战部光彩事业指导中心主任余敏安,中央统战部光彩事业指导中心原副主任魏登田,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农业与水利组组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教授王旭,顾问组成员、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刘勇,顾问组成员、农业农村部全国畜牧总站研究员杨泽霖,民建中央社会服务部副部长夏赶秋,《求是》理论研究部副主任包俊洪,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研究员彭五堂等领导、专家,毕节市委政研室(试验办)、毕节试验区杂志社负责同志参加研讨会。
  常近时教授向研讨会提交了题为《率先在西南岩溶区实现生态现代化是新时代毕节试验区的历史使命》的论文并作了大会发言。文章指出:生态现代化是全球现代化的主流。毕节试验区建立30年取得显著成绩,探索出了岩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在以往取得成绩的基础上,毕节有条件在我国西南岩溶区率先实现生态现代化。
  该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于毕节试验区建立30年之后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指导性。本刊特全文刊发,敬请关注。

  上个世纪后期,伴随全球生态与区域生态恶化和人类生存环境的退化,世界各国在追求工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业绩时,都自觉地减少、避免对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生态现代化成为当今世界现代化战略的主流。
  我国西南以贵州为中心,包括广西、云南、重庆、湖北、湖南、四川等,岩溶区总面积近52万平方公里,是全球最大的岩溶集中分布区,也是一个“强烈生态脆弱区”。其中,滇黔桂三省区被称为“三岩”地区,岩溶面积达33.7万平方公里,而贵州最大,为13万平方公里。上个世纪中末期,由于贫困、人口增速失控,为解决吃粮困难,大规模毁林毁草开荒,垦殖率高达45%,致使水土流失加剧,农业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破坏进一步加剧了整个地区的贫困和经济落后,产生了许多密集的贫困县、贫困村和贫困户。
  针对这种情况,1988年6月9日,国务院批复建立了贵州省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经过30年的艰苦奋斗,毕节试验区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闯出了一条发展新路。这对我国整个西南岩溶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都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
  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做出了战略规划,提出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分为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从2020年至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将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性安排。地处西南岩溶区腹地的毕节试验区,由于生态脆弱性是其固有特质,必须将现代化过程向生态转型;在今后的30余年,牢牢把握岩溶区生态系统稳定的大局,来实现毕节试验区的生态现代化。
  一、生态现代化是当今世界现代化战略的主流
  生态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领域,是现代化与自然环境的互利耦合,是全世界范围内现代化发展的生态转型,它已成为当今世界现代化战略的主流。
  已经工业化的发达国家最先“领略”了空气污染、河流污染、海洋污染、物种减少和湿地缩小等一系列生态环境恶化给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带来的严重不利影响。例如,上世纪60年代欧洲的莱茵河污染造成沿岸9个国家的环境事件,曾逼迫各相关国家在治理污染上投入大量资金,经过20余年的协同治理,使一个臭气熏天、鱼类灭绝的排污水道变成了有42种鱼类生长的生机勃勃的河流。
  发展中国家都在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建设,伴生许多生态环境事件。建设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热、固体废弃物、城市垃圾等因管控不力,造成空气、水源、土壤的污染并最终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人类活动的领域和活动强度增大,因而使自然生态系统加速退化。Daily于1995年提出,按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退化作用排序如下:过度开发占35%、毁林占30%、农业活动占28%、薪材使用占7%、生物工业占1%。可见,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采取适度开发、维护森林屏障功能、保持最低的农耕土地占比等三大策略,才可避免自然生态系统的退化。这三大策略对于生态脆弱的岩溶区更为重要;不采取这三大策略与工业化、现代化并行,自然生态系统退化乃至诱发严重的生态灾难则难以避免。这已被国内外诸多实例证实。
  在实现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现代化中,最重要的是发展经济。而传统的经济学忽略了人类经济活动所在的自然环境,其结果将人类的经济活动引向了有增长却无发展的歧途。事实上,人类经济活动时时刻刻都与生态系统密切交集,组成相互作用的生态经济系统。这个系统既要满足经济不断增长也要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有力措施,以保证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互利耦合。
  建设生态型经济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的轻量化、绿色化和生态化。轻量化的目标是高效、低耗、高品质、低物质与能源消耗密度。绿色化的目标是生产过程与排放的无毒、无害、清洁、健康。生态化则指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发展循环经济和科技与制度的环境友好型创新。轻量化、绿色化与生态化简称为经济“三化”。实施经济“三化”最终将导致工业化、现代化进展和环境退化脱钩,即经济发展而生态环境质量不下降。在满足上述这些基本要求的情况下,推进现代化建设显然就是生态现代化。
  现代化建设最早始于欧洲,经过百余年的发展,以英、法、德为代表的许多国家都已实现了工业化、现代化,同时也曾发生过严重的环境污染和长期、规模宏大的治理过程。今日的欧洲许多现代化国家无一例外都曾走过“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如今欧洲一些发达国家如瑞士、瑞典、奥地利、丹麦、德国、法国、芬兰、英国、荷兰等国依次为生态现代化水平最高的国家。这些国家不仅人均GDP都超过4万美元,而且环境优美和生态健康水平令到过当地的人们无不赞赏。这些国家生态现代化的经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都应当加以学习和效仿。
  二、毕节试验区的主要经验和业绩及其重要意义
  1.试验区建立时毕节市的区情特征。毕节市地处滇黔桂“三岩”特困区,地势西高东低,切割强烈,岩溶地貌与非岩溶地貌交错发育,其中碳酸盐岩分布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62.2%。境内山高坡陡,峰峦重叠,沟壑纵横,土地破碎,极易发生水土流失。毕节是个极强的生态脆弱区和环境事件多发区。
  试验区建立时,毕节地区辖8县,人口576万。全区总面积2.68万平方公里,折合4000万亩,其中农耕地1800余万亩。农业垦殖率高达46.38%,森林覆盖率约8.53%,灌草覆盖率19.87%。农业垦殖率高,林草覆盖率低,加之陡坡耕地面积大,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
  人口无节制猛增,使“广种薄收、赶山吃饭”这种超薄型平面垦殖、简单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已成定势;乱砍滥伐、毁林毁草开荒多年禁而不止,形成“越穷越生、越生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土地资源利用上的“耕进”“林退”“草减”,使农业生态与环境日趋恶化。同时,在发展工、副业时不思环境保护,“三废”排放超量,加速了环境恶化。
  农业生态与环境恶化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水土流失严重: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地区发生水土流失面积1.4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2.5%,年平均土壤侵蚀总量达6945万吨,年侵蚀模数达每平方公里4927吨。水土流失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生态恶果,裸石山与石沙地面积不断扩大,良田沃土逐年减少,土壤贫瘠,肥力下降,理化性质变劣,抗灾能力降低;易旱易涝耕地占总面积的比例高达76.1%。石质山与半石质山地每年以2万亩至3万亩的速度递增。此外,气候变劣、灾害频率增高:上世纪60年代以前平均五年一重灾、三年一轻灾,80年代平均两年一重灾、每年有轻灾,而且多种灾害持续、重复发生;上世纪60年代以前,干旱持续时间多数一个半月,70年代达三个月,80年代往往冬旱连春旱,持续时间长达150天至180天。地力衰退、下等田土急剧增多:上等田土仅占6.45%,比50年代下降了7.54%,坡地增加,耕层厚度不到15厘米的浅薄耕地占49%;土地肥力下降,氮、磷、钾比例失调。同时,资源急剧减少:森林资源1985年比1957年减少173.7万亩,减少33.6%;草地减少382万亩,减少34%;地表水资源日趋减少,全区有140余万人、160余万头大牲畜饮水十分困难;物种减少,野生动物资源由于林草被毁后迁徙,有的物种由于过度狩猎而濒于绝迹,相反,一些有害物种如老鼠、松毛虫、二化螟等却大量滋生。最后一种表现是“三废”污染日益严重,二氧化硫排放过量,个别地区年降酸雨多达百余次。
  由于生态恶化,毕节地区的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被拖入困境。上世纪80年代以来,毕节地区粮食总产量一直在100万吨上下徘徊,人均粮食不足200公斤。农业上不去,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了本地区的全部经济与社会发展;1987年全区农业人均收入仅为182.4元;相当于总人口的一半多,约有300万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贵州省是我国最贫困落后的省份之一,相当长的时期内,按人均国民产值排全国倒数第一;而毕节则是贵州省最贫困的地区,它的人均产值只略高于贵州全省的二分之一。因此,可以说地处“三岩”特困区的毕节地区,它的贫困和生态恶化是“三岩”特困区的代表。
  2.毕节试验区正确选择了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三大主题”。毕节试验区的首要任务是摆脱贫困、全面恢复退化了的生态系统,使后者重归自然状态。同时,要控制人口自增率以减轻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经过认真的分析和论证,毕节正确地将开发扶贫、生态建设和人口控制作为试验区的“三大主题”,长期坚持、全面实施,是试验区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30年的试验历程证实了“三大主题”的科学性、实践性和有效性。
  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毕节的农业、农村生态系统遭遇强烈的、全区域性的人类干扰,大大超出系统稳定自恢复能力的范围,生态和环境严重退化,经济发展随之也被拖入困境。
  为了摆脱贫困就必须发展经济,同时也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恢复退化的生态系统,给毕节人民提供生存、发展的良好条件。经济发展和生态修复,是在毕节试验区的时空范围内同时展开的,显然欲使二者都能获得良好的收益,最佳的策略应使二者兼顾,并实现良性的融合,即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开发之中,在经济开发中实行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发展经济和恢复退化了的生态系统二者均需相当长的时日。对于经济落后与生态退化的毕节试验区,初始条件很差,所以很难在短期就赶上国内发达地区的工业化与现代化水平,而区域生态系统的全面修复则需数十年。
  近些年,毕节的经济均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与全国人均GDP值的差距在缩小,例如2011年全国人均GDP值为35644元,毕节人均国民产值为9212.5元,相当于全国人均GDP的25.85%;2017年全国人均GDP值为62506元,而毕节人均国民产值为22333元,为全国人均值的35.75%,六年间经济发展差距缩短约10%,毕节的经济形势看好。
  30年来,毕节试验区生态建设从未间断,区域生态环境逐年好转,生态产业已初具规模,城乡面貌改观。毕节的生态建设成绩显著,许多的成功经验值得关注和研究,对我国具有全局性意义。
  国家在毕节实施多个大型生态建设工程项目,带动地方的生态修复和农田基本建设,将二者结合一体,收到良好的生态效果。例如,国际粮援工程即联合国3356工程、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工程、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坡改梯工程、三林一茶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及小流域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工程等等。这些骨干工程结合基本农田建设,实施地膜覆盖、绿肥种植、玉米移栽等农业新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对新造林地、疏林地,合理种植经果林和适生的经济作物,还开展林下种草,以草养畜、养禽,使山绿、水清、粮食达到自给。上个世纪毕节生态建设的“五子登科”经验,引起国内广泛的关注。为了加快生态建设的步伐,毕节试验区大力推进营林组织创新,创办多种所有制的公司,走国家、集体、个人共同进行全区生态建设的新路子。
  从1988年开始实施的天然林保护第一期工程,历经10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森林管理面积1354万亩,累计建设公益林190万亩,封山育林149万亩,飞播造林40.7万亩;全市森林结构趋于稳定,水源涵养能力增强;随着林草植被的增加,一些国家各级保护动物如白肩雕、黑颈鹤、猕猴、穿山甲、麝、鹮、鹰等种群数量不断增加。2012年启动天然林保护第二期工程,将持续到2020年,此间将严格管理好1182万亩公益林和国有林,完成公益林建设88万亩。上述两期“天保”工程将构筑长江与珠江上游良好的生态屏障,对改善这两条江的水资源环境,将发挥重要作用。
  毕节试验区石漠化治理也初见成效,特别是从2008年起,全国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在毕节8县(区)全面铺开,已治理面积262.6平方公里,占全市石漠化总面积的5.18%。石漠化是岩溶区特有的综合性环境退化,当土地变成裸石山地时将完全丧失生产力。对于中、轻度石漠化土地可以通过提高植被比例使环境得以恢复。毕节试验区25年来采取综合治理措施,使石漠化逐步逆转;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改善了农民生活;环境景观发生显著改善。当前毕节的生态建设仍在加紧进行。
  2017年完成营造林187.76万亩,治理石漠化165.71平方公里与水土流失482.52平方公里。绿色经济不断扩大,林业产值已达250亿元,森林旅游收入达65.9亿元。百里杜鹃、大方油杉河被国家林业局列为发展森林康养试点单位,赫章核桃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纳雍获批创建国家级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上述这些只是去年一年期内产生的生态建设业绩。
  毕节试验区30年的生态建设,使森林覆盖率由1988年的19.87%迅速增长到2017年的52.8%,平均每年增长1.1个百分点。而全国2017年森林覆盖率为21.66%,根据近几年的增长情况计算得出平均每年增长0.345个百分点。毕节试验区森林覆盖率增长平均速度为全国平均值的3.18倍,说明毕节的生态系统修复效果显著。
  然而,毕节试验区生态建设任重道远。例如,尽管森林覆盖率增长很快,但立木蓄积总量很少,2017年仅约4798万立方米,这表明森林资源还不能放量开发。毕节市“十三五”期间森林年采伐限额规定为60.68万立方米,而实际采伐量却很小,例如2016年共采伐3.24万立方米,是采伐限额的5.24%。可见,毕节市在森林资源保护方面的实际作为,充分体现出其远见卓识,非常令人赞赏。
  此外,人口自增率由试验区建立时的21‰很快降下来,遏制了人口增速失控状态,并在提高人口素质、发展教育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由于30年来毕节试验区坚持“三大主题”不变向,使得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持续地向有利于毕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方向推进,为毕节在2020年同步实现小康打下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3.毕节试验区将率先在我国岩溶区实现生态现代化。党的十九大对我国2050年前的发展作了战略性安排: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2050年将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里的美丽首先指生态美和环境美,为此,现代化的目标应是生态型的现代化。
  根据“世界经济信息网”公布的我国2020、2035、2050年人均GDP预测值为75514、160663、247685元;根据毕节国民经济增长情况预测人均相应的国民产值为28695、112464、185763元,即2035年毕节市人均国民产值可能超过18000美元,基本达到当今工业化与现代化国家的水平。
  由于毕节试验区生态建设起步较早,特别是试验区头十年主要精力都用于水土保持、基本农田建设和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建设方面,赢得了宝贵的发展时间。因此,毕节试验区有望比滇黔桂“三岩”的其它地区较早实现生态现代化。
  毕节试验区第二个十年,开始以煤、电、烟为主的工业建设和交通、通讯、水利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应当说为毕节工业的规模发展和区域对外开放贡献很大。最近十年,试验区经济发展加快,兴建若干性质不同、有带动能力的产业园区;传统产业超重的局面虽未从根本上改变,但在产业提质、淘汰落后产能方面采取了有力措施,提高了效益。此间,新兴产业如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大健康药业等快速成长。此外,服务业特别是旅游业发展快速,后劲很足;教育、医药、大数据平台建设等成绩也十分显著。
  毕节市作为国务院批复建立的岩溶区的试验区,同相邻的云南、广西相类似的地质条件和社会发展条件的地区相比,经济社会发展明显较快,生态建设的效果也比较突出。这是由于毕节市发挥了试验区的强力政治优势,正确贯彻试验区“三大主题”和发展方针,扩大改革开放,寻求社会各界广泛支持的结果。
  为了正确、客观评价毕节试验区的成果,这里将毕节市与云南省昭通市做一简要对比。昭通为毕节的近邻,同处乌蒙山区的岩溶区,国土面积2.3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600万,长期以来经济落后,在省内排名倒数第一。也就是说,两市的初始发展条件几近相同;岩溶地质、生态环境问题和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都很相似。但毕节市近10余年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生态建设的成果也明显强于昭通。
  表1列出2005-2017年毕节市与昭通市近12年国民生产总值GDP及其差值。图1则示出毕节与昭通两市GDP近12年变化趋势的比较。由图、表可以看出,两市在本世纪初2005年GDP仅相差60.13亿元,12年后的2017年则相差1059.55亿元,毕节的国民生产总值已是昭通的2.27倍;毕节试验区进入新世纪后经济发展显著加快。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昭通市的森林覆盖率2013年仅为15.2%,而毕节已达到44%,二者相差悬殊。因此,可以认为毕节试验区在前30年成绩的基础上,再经过30年有条件在我国西南岩溶山区率先实现生态现代化。
  当前,毕节试验区最重要的任务是抓紧施行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毕节尚有96.78万贫困人口,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可见任务的繁重。完成这一任务,才可望下一步放手大力推行社会主义生态现代化建设。
  三、毕节试验区生态现代化建设的几个要点
  1.生态系统改善和环境保护是实现生态现代化的重中之重。任何一个生态环境事件所造成的损失都具有延时性,其不利影响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毕节试验区的经验教训深刻,虽然在不长的时间内发生的毁林毁草、扩大耕地面积,在农业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却需要几十年才能得以恢复。迁延数十年的经济损失和为治理退化的生态系统投入的资金和劳力也很巨大,因此这种错误不应再犯。
  在以后的生态现代化建设中,应始终将生态环境利益放在首位,以评价一个项目或一项政策是否可取。
  为了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纳入科学管理轨道,应尽快建立农业和水务的生态补偿制度和环境污染的惩罚条例,严控生态环境事件的发生。
  2.毕节当前正在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这也属于当代全球实行的非农化过程。非农化或现代化水平可以用农劳比的数值综合加以表示。农业劳动者与全社会劳动者的数量比称为农劳比。2016年美国中情局统计,发达国家的农劳比均低于5%,而美国则仅为1.1%,日本为2.9%,德国为3%;发展中国家则一般高于20%,例如埃塞俄比亚为85%、越南48%、印尼38.9%。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农劳比由80%下降至2016年的33.6%;全社会总劳动力为80400万人,农业劳动者为29014万人,在城乡从事二、三产业的非农劳动力达53386万人。实现现代化就必然降低全国的农劳比,即将农村剩余的农业特别是种植业的劳动力有序转移到城乡的工业和服务业中去,这是势在必行的过程。在城市中提供数量庞大的非农劳动岗位,是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
  研究表明,毕节试验区2017年户籍人口已达920万,绝大多数居于农村,具有农业户口,农劳比高达55.7%。为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提供数量庞大的非农业劳动岗位,是件相当繁重的任务。毕节市的农劳比远高于全国的平均值,欲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粗估还要再转移剩余农业劳动力110万人。这表明毕节市目前的工业化与现代化水平同全国一般水平相比有明显的差距。而且,仅靠在城镇中提供很大数量的非农劳动岗位,对于毕节是不现实的,必须实行城乡并举,亦即要加快振兴农村的步伐,发展乡村非农产业,以吸纳种植业的剩余劳动力。2016年,毕节外出务工的189万人中,跨省就业者约127万,他们中的大多数综合素质相对较高,年富力强,如能返乡创业,既可照顾家庭,又可促进本乡本村的农业现代化。
  3.毕节市严重缺乏制造业,加快制造业发展是毕节试验区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最主要的任务。为此应当大力扶持本地中、小制造企业的发展,使其壮大;还应当根据主导产业的需要创建或引进相关的制造企业。例如毕节引进云南的力帆集团,建立力帆骏马汽车厂和若干配套厂,能为数千本地人提供劳动就业岗位,并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实现产业集群化,这是毕节试验区新阶段最具开创意义的工业化举措。
  经过20多年的建设,毕节试验区已经具备承接东部地区制造业转移的基本条件,应当全力以赴引导、承接适宜的制造企业,特别是生态友好型企业到毕节落户,实现毕节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
  毕节市各县域民营经济发展,无论规模和水平都远不及东部发达地区,制造业尤甚。民营经济发展水平是县域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制造业的多样化性质给地区工业化提供较多的机会,应当鼓励民营企业投资制造业,并担纲毕节制造业发展的主力。
  毕节试验区要实现工业化,不仅人均国民产值应赶上全国的均值,而且必须有比较发达的制造业。同等工业化水平或指数取决于制造业在总商品产值中的比重。没有制造业就没有工业化。
  2014年11月在毕节举办首届工业产品交易博览会,使人们看到了毕节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希望。除原有的力帆时骏重型卡车、兴国新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各类电动车外,本地开发的300余种新产品,涉及机械设备、电子电器、机电产品、食品药品、五金工具、轻纺制品乃至民用无人机等都已进入交易中心的产品目录;此外还有汽车导航仪、摄录一体机、平板电脑、LED灯、煤矿各类检测仪器设备等新技术新产品出现,而且500万元规模的企业已增加到642个;今后还将有更大的发展。希望毕节市引进更多制造企业、生产更多的现代工农业以及民生所需的各种产品,以壮大制造业的规模,彻底改变毕节长期以来以煤、电、烟为支柱的工业结构单一超重的局面。
  事实上,毕节以煤、电、烟为产业支柱的局面,由于国家对重化工业的政策限制,近些年这三大产业均没有继续扩张。煤的产量多年维持5000万吨左右;发电量2010年为408亿千瓦时,而2017年为390亿千瓦时,还减少了18亿千瓦时;卷烟的产量多年维持在40万大箱左右,这三大产业为毕节国民产值的贡献率在逐年缩小,给制造业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条件。大力发展制造业可以为毕节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也比资源性产业较少产生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此外,伴随制造业的发展,还有利于促进服务业发展和城镇化的进程。
  4.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对于乡村振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为“五位一体”的总要求,这比十几年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20字要求有所提高,强调了兴旺、生态和富裕,推进农业和农村都要实现现代化。
  乡村振兴作为全国的大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2018年1月2日下发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全面论述了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提出了总体要求和乡村振兴有关方面的具体要求。毕节应做好规划,使“五位一体”的要求根据本地农村的基本情况落到实处。毕节当前农村户口人数十分庞大,要稳定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达到普遍富裕的局面,必须大力发展适宜的产业,并使各类产业都能兴旺发达。对于毕节这类岩溶山区,农村不应再以种植业特别是种粮为主,应逐年提高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业在农村产业的占比,以提高农民的劳动收益,降低土地的垦殖率,保护生态。欧洲的瑞士和奥地利,均是岩溶山区,过去曾是贫穷落后的国家,近几十年已发展成人均GDP名列前茅、生态环境优美的生态现代化国家,他们的经验很值得贵州和毕节学习。(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总顾问)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