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读者天地 >> 杂志社档案 >> 纸上的故乡 心灵的家园
纸上的故乡 心灵的家园
作者:文|吴道兴  发布日期:2018/6/15 阅读次数:
位于七星关区人民公园的《毕节试验区》“读者之家”(毕节试验区 陈再雄 摄)
  我爱“读者之家”
  2014年一个寒冷的冬日,在七星关区人民公园看过年迈古稀的大爷大妈们,提笼架鸟,敲锣打鼓,唱歌跳舞,打门球、网球、羽毛球……一阵狂欢之后,我又沿着公园的内湖走了一圈,但依然难忍冬日的严寒,无意中走进了“《毕节试验区》第二读者之家”。
  走进“读者之家”,确确实实,是一个温暖的“家”。我来不及打量和询问,一个女青年急忙跑向热水器,将一杯热腾腾的茶水递到我的手上。这对周身正冒着冷气的我来说,堪胜“雪中送炭”!
  我坐下之后,女青年对我嘘寒问暖,热情介绍《毕节试验区》。得知我是第一次看到《毕节试验区》之后,她在书架上连续给我找来几本不同刊期的杂志,说:“老人家,您可带回去慢慢看。”
  更令人感动的是——在我之后,进来一个挑菜卖的老人。他享受我的同等待遇之后,激动地说:“我是在七星关区海子街镇经人介绍,看到《毕节试验区》的。杂志上刊发的党员干部带领我们农民脱贫致富的事迹,我看过后很感动。朋友说,此书这里有,今天的菜卖完得早,特来买几本。”
  年轻人笑笑,她从书架上把最新的《毕节试验区》找来,递到他手上才说:“老人家,这是新出的。”说着,将签名册和笔递过去:“请老人家在这里写上您的名字、联系地址、电话号码。”
  老人问:“多少钱一本?”
  年轻人又笑笑:“老人家,您的到来和阅读,比金子都贵重。您带走吧!”老人连声道谢后,才挑着箩筐远去。
  看着挑菜老人远去的背影,再次体验我刚才得到的享受和热情,令我当时想了许多许多,特别是过去的“公仆服务”和当今社会许许多多的 “热情”。
  在此之后,我从一个陌生人变成了“读者之家”的常客。而每一次到来,得到的都是同一样的热情、周到的服务和温馨。日复一日,月复一月,“温馨”逐次在心中积累。
  我逐渐喜欢上《毕节试验区》之后,想起了收藏。有一天,我在“读者之家”和一个男青年谈起了此意。他犹豫片刻之后,记下我2014年以来的“缺期号”。
  “老人家,我会尽量到单位去为您找找,看能否实现您的愿望。”
  两周后,我接到“陌生”电话:“老人家,找齐了。”
  我回忆再回忆“找齐了”之后,方明白一切。我赶快丢下手中的活,向“读者之家”跑去。
  这一切的一切,不但让我收藏了《毕节试验区》,更让我收藏了热情与温暖。久而久之,按捺不住心中的烈火,一气呵成写了篇《温馨》。
  2016年5月的一天,我到“读者之家”取新杂志。一个女青年看到我的签名后,惊讶地说:“这名字好熟。”我俩进行了简短的交谈。她非常热情地说:“去年我曾给您打过电话。我姓石,以后您就叫我小石。一会我给您留电话。那天我打电话问您稿费寄到哪里,您告诉我暂时不寄,您在海南省琼海市,记到了吗?”
  “记到了……”
  “每周三我都值班,下周三您老人家按时来坐,我有事和你摆。”
  下周三的早晨,小石将热气腾腾的茶水和2015年第8期《毕节试验区》以及稿费一同交给我时,我的心里暖暖的。
  我爱《毕节试验区》
  以往出门,在遥远的异乡,只能晚上在旅馆里,偶尔在《新闻联播》中看到一两则故乡新闻,每天总是心歉歉的。
  2015年春节起,我有幸与亲朋好友们一道,畅游祖国大好河山,沐浴党的阳光雨露,享受幸福。
  出发时,我尽量减少其他包袱,却不忘随身携带几本《毕节试验区》。
  无论在“北上广”,还是在“苏杭”与海南,入睡前翻翻《毕节试验区》,心里满足多了!“旧闻当新闻”,虽经多次重复阅读,仍然依依不舍。哪怕是一个标题、一张图片,每次都有每次的亲切;每次都有每次的喜悦;每次都有每次的感慨;每次都有每次的收获,每次都能唤起无尽的乡愁!
  放在枕头边后,“何时才能看到新的一期”就浮现在脑海里。
  阅读《毕节试验区》,我看到了彝山苗寨、奢香故里的人们的奋斗;看到了仁人志士睿智的目光;看到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留在毕节大地上的足迹;看到了大山深处的金凤凰飞出亚洲、飞向世界;看到了毕节教育家、文学艺术家、科学家们在各条战线上施展他们的才华!
  当我看到在历史教科书和其他报刊上看不到而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教育意义的重要历史细节时,更是激情满怀,倍感珍贵。如在“鸡鸣三省会议”上,毛主席真正掌握军事指挥权的概述,令人耳目一新。这不但完善了“遵义会议”确立毛主席领导地位的史籍,还引起后人对红军从遵义到“鸡鸣三省”间艰苦卓绝战斗的深思。看了《贺龙留宿谢家大院》情景的描述,令人感慨。老一辈革命家的品格魅力,永恒千秋!
  《毕节试验区》还刊发人民公仆“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同心同德同行”和“情系乌蒙、精准扶贫”的故事,展现了毕节试验区人民战天斗地、决战攻坚的雄心壮志与传统作风,让很多读者看到了文朝荣、彭练基式的模范人物奋战在各条战线的高大形象,看到了企业家心怀祖国、放眼世界的风采,看到了各民主党派倾情帮扶毕节试验区、把毕节作为第二故乡的壮举,看到了发达地区人民的无私援助……
  《毕节试验区》带我走遍“中国贡茶之乡”“中国珙桐之乡”“红色后山”“同心乌骡坝”“旖旎油杉河”“风旋百草坪”“百里杜鹃”“阿西里西大草原”,让我看到了城镇的日新月异;看到了农村的欣欣向荣;看到了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看到了春华秋实、牛羊成群、五谷丰登;看到了新兴工业园区林立;看到了科学发展的光辉灿烂……一句话,让我看到了决战贫困、脱贫攻坚、勤劳致富的辉煌!
  2016年4月10日至12日,我参加江苏省无锡市政府承办的一年一度的“中华吴文化节”,有幸和安徽、海南等地宗亲住在一起、共叙家常。我赞美苏杭美景的同时,不忘向他们介绍毕节试验区的发展。我骄傲地对他们说:“我的故乡不再贫穷!闻名于世的织金洞、百里杜鹃、九洞天就不用说了,还有享誉世界的‘镶花漆器’,更有‘乌蒙山宝•毕节珍好’。”
  我把《毕节试验区》递到他们手上。他们翻阅后,几个宗亲爱不释手地问我:“能否作为一份纪念礼品?”我笑着告诉他们:“让她永远联系着远离千山万水的宗亲心吧!”
  谁知不到一月,他们就来毕节赏美景、订“贡茶”、喝咂洒、听芦笙了。(作者系毕节市民族中学退休教师)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