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一 封面二 封面三 封底一 封底二 本月文章本社时评封面展示    
从调查研究中谋脱贫攻坚之策
本刊评论员
  “毕节曾是西部贫困地区的典型。”30年前,经济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三大难题”困扰着毕节,生活在深山区和石山区的群众吃不饱、穿不暖,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在贫穷落后面前,毕节试验区人深入调研、积极试验,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在2685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与落后作斗争、向贫困宣战,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第一个百年目标进行大胆探索、成功实践。
  3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倾情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的精心指导下,毕节试验区各级领导干部长期深入脱贫攻坚一线,从调查研究中谋划脱贫攻坚之策,进行波澜壮阔的改革实践,在逆境中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在曲折中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交出了一份精彩的时代答卷。
  在30年的改革实践中,各级领导干部深入毕节试验区的广大农村、工厂企业、学校社区调查研究,与各族群众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沟通,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调查研究中汲取改革发展真经、探寻脱贫攻坚路径,帮助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实现脱贫致富。贵州省委原副书记、省长吴亦侠就是其中之一。
  1996年9月17日至23日,吴亦侠率领省直有关部门的领导,驱车来到毕节调研。他深入工厂、下到农村,用6天时间先后考察了毕节市(现七星关区)和大方、黔西两县的28个点,召开各类座谈会14次,为毕节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把脉问诊。此后不久,他又两次到毕节。
  吴亦侠的三次毕节之行,不仅留下了坚实的足迹,还留下了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每到一处工厂,他都要查看成品库存,了解产品的销售情况,询问销售队伍的组建情况,讲解营销策略。每到一户农家,他都要与农户面对面谈心,问疾苦、听民声,向群众取真经、话发展。
  汉代政论家王充在他的《论衡》中有言:“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调查研究,洞悉民情,是每位领导干部科学决策、推动工作开展的第一步,也是密切联系群众、转变工作作风的有效途径。调查研究既是重要的工作方法,又是一种优良作风的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推动全党崇尚实干、力戒空谈、精准发力,让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任务落下去,让惠及百姓的各项工作实起来,推动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地生根。
  调查研究的基本途径是深入到群众中去。习近平同志在任浙江省委书记时说过,“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地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应该跑遍所有的县市区。”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建琨为把党的政策宣传下去,指导农村脱贫攻坚工作,把大量时间花在了农村,多次召开院坝会、板凳会、现场会,为干部群众讲解脱贫攻坚的路径和方法,足迹遍布毕节市所有乡镇,为我们树立了标杆、作出了表率。
  调查研究的根本要求是沉下心来察实情。精准脱贫重在精准,脱贫攻坚重在攻坚。要做到这一点,调查研究是重要的一环。调查研究不仅“身入”更要“心到”,深入一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察实情、访民意、集民智,真正掌握第一手情况,在调查研究中求深、求真、求是,做到调查研究要深入、了解问题要全面、寻找对策要精准。只有调查研究精准,才能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才不会“入宝山而空返”,宣讲的政策让群众听得懂,传授的技术让群众感到管用。
  调查研究的最终目的是狠抓落实解决问题。党员干部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主动带着问题深入基层和群众,围绕问题想实招、鼓实劲、办实事、求实效,把问题摸上来、把对策搞出来,给群众出真招、谋良策,让出台的政策接地气、做出的决策顺民意。要把省委提出的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作为指导实践的方法论和关键招,用好“五步工作法”,积极稳妥推进产业扶贫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确保脱贫攻坚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当前,脱贫攻坚是毕节的首要任务,同步小康是毕节的最大政治。在脱贫攻坚进入攻城拔寨、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有许多重大任务和举措需要合力推进,有许多重要问题需要深入调研摸底,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策。只有深入一线调查研究,找准切入点、结合点、着力点,毕节试验区才能更好地完成“两新”使命,谱写出新时代全面小康美丽毕节新篇章。
  让调查研究成为一种自觉行动,让调查研究在毕节试验区蔚然成风!(执笔:程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