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试验区之声 >> 试验区笔谈 >>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
作者:文|杨晓航  发布日期:2018/5/11 阅读次数:
  一、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战略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三农”问题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也是新时代国家发展新战略背景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方案,更是广大农村老百姓的福音。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同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还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阶段性目标和基本原则,这标志着我国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已经迈向了一个新时代。
  (一)背景
  从城乡关系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历了工业化进程。无论是在改革开放以前还是以后,政策导向都是以城市和工业为核心,乡村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虽然我国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在变小,农民在减少,村庄也在减少,但农村还有约6亿人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没有变、农民是最值得关怀的最大群体的现实没有变、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没有变。如果说在决胜全面小康阶段要消除绝对贫困,那么在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阶段,就是要缩小城乡差别。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给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战略机遇。“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可以丢掉乡村仅盯着城市。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底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解决乡村面临着的凋敝和衰落问题,以此来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增强乡村吸引力,构建新时代乡村可持续发展机制。
  (二)主要内容
  1.目标任务。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是“三步走”,即: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达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2.实施原则。一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二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三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四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五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六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七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3.实施目的。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不断提高村民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和受益面,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
  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意义
  1.“乡村振兴战略”是农村发展思想的升华。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农村工作,并且农村工作的思路随着经济社会背景的变化而不断向前发展。从党的十四大到党的十八大,我国农村工作的思路最先是从着重于“优化产业结构”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开始,党的十六大提出“加快城镇化进程”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党的十七大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上,提出“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指出“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村工作的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深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指出了农村地区生态的独特价值;留住乡愁和传承民族农耕文化的倡导,强调乡村文明的意义;深化农村集体土地改革措施,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种养加销全产业链”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化发展思路,为农村展示了一个发展产业的广阔前景,等等。这些论述从不同的方面勾画了乡村的文化、生态与产业发展的方向,这实际上已远远超越“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以及“以城带乡”的发展思路。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这种乡村独特价值思路的体系化合乎逻辑的提升。
  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核心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不发达、农村不兴旺、农民不富裕的“三农”问题。我国通过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达到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协调,促进农业、加工业、现代服务业的“三业”融合发展,真正实现农业发展、农村变样、农民受惠,最终建成“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人”的美丽乡村。 
  3.从城乡关系看,城乡二元结构明显,乡村的空心化、老龄化问题突出,此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振兴乡村,缩小城乡差距,使城乡协调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要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农村资源或要素“过度”流出,使大量农村地区弱化了可持续发展所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和聚集力。农村是城市的基础和支撑,农村为城市提供了多种农产品供给,农村实际上为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着绿色空间与生态支撑。故城乡应该协调发展。
  4.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文化本质上是乡土文化,中华文化的根脉在乡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就是重构中国乡土文化的重大举措,也就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战略。 
  5.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要解决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中国是个人口大国,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历来是国家安全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说“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是要让粮食生产这一农业生产的核心成为重中之重,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使农业大发展、粮食大丰收。要强化科技农业、生态农业、智慧农业,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不被突破,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粮食安全问题。
  三、目前农村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普遍意义上的问题
  1.人口问题。农村大量劳动人口流向城市,留在农村的大多是老人和学龄儿童,农村空心化、老龄化问题不可忽视。
  2.土地问题。由于农业产出率低,加之劳动人口流向城镇,土地撂荒现象仍然存在。
  3.产业问题。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降低,据贵州省统计局《2017年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贵州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2015年为15.6%,2016年为15.7%,2017年为14.9%,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融合度低,农民收益低。
  4.公共资源问题。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向城市倾斜,加速了农村的凋敝。
  (二)民族地区问题
  贵州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除乡村普遍存在的问题外,还存在以下问题:
  1.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大多位于深山区、石山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贫乏,生存环境恶劣。
  2.留守老人、儿童受教育程度低,与外界交流少,思想观念相对落后。
  3.学前教育资源短缺、医疗条件差。
  4.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广、脱贫难度更大。
  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策
  实施乡村振兴必须在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战略以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大框架下进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七条实施路径:一是必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二是必须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三是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四是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五是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六是必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七是必须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
  1.激发乡村发展新活力,做好顶层设计。目前全国很多地方都在做《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这个“三年行动计划”,有综合计划,也有单项计划。我们要通过对当地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综合评估,综合分析当地的交通等基础设施情况;分析产业、市场情况;分析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情况,找到当地发展的优势、劣势、发展机遇和面临的挑战。因地制宜,订好目标,找到乡村振兴的“点”。这个“点”,既是大政策与乡村实际的结合点,又是振兴乡村的切入点,还是可持续发展的“点”。
  2.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交通、通信、污水垃圾治理及农村电、气、网基础设施建设(城乡融合发展)。
  3.开发特色产业。开发具有资源优势、有市场、有当地特色、能带动当地百姓致富的产业,如旅游业。通过“三带四联”方式,实现农户的稳定增收。“三带”即大户带动、企业带动、三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农村信用社)带动。“四联”即联产、联业、联股、联营。联产,即鼓励和支持村民通过入股的形式,把房屋、土地和林地等资源交给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社等专业市场主体运营,实现资源变资本、农户变股东的转变。联业,即将企业经营与农户的生产联结起来,企业按照产品标准,一方面向农户提供技术层面的指导,另一方面要求农户按产品链条上的标准进行生产,企业负责产品的托底收购、统销统售,大大降低农户的经济风险。联股,即把政府部门的“三农”资金、产业资金、教育扶贫资金等统筹规划,通过政府带动、企业和农户加入的形式,将其统筹安排到具体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转变为村集体和农户的股权并获得收益。联营,即鼓励引导当地企业按相应比例提供公益岗位,招收农户就业,从源头上解决农户的就业问题,增加农户的薪资收入,实现稳定增收。
  4.建设生态型新农村。发挥当地特有的生态优势,开发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生态经济,以生态型农业和生态环境治理为重点,结合新型工业和生态文化,坚持绿色生态导向,逐步走上生态优美、生活安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道路,推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5.人才、教育问题。建议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力度,出台专门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差别化扶贫政策,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资金支持力度,加大对深度贫困县、村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制定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引进激励机制,适当放宽人才招录条件。(作者系贵州省社会科学院三级研究员)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