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刘淑芝女士与黔西女子学校
刘淑芝女士与黔西女子学校
作者:文|史宏拯  发布日期:2018/5/11 阅读次数:
  刘淑芝,女,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生于黔西县城西门中书弟(又称中书巷。中书为中国古代文官官职名,清代沿明制,于内阁置中书若干人。在清朝之位阶约为从七品,中书职能通常为辅佐主官,为基层官员编制之一。设置在如六部之中央机构官署,负责典章法令编修撰拟、记载、翻译、缮写等工作。或由举人考授,或由特赐。若进士经朝考后以内阁中书任用者,并可充乡试主考官。而依工作性质不同亦有“办事中书”或“掌印中书”等细分区别。随着清朝的灭亡,该官职废除。刘淑芝祖父官至“掌印中书”,人称“刘中书”,所居住宅小区即以其官职命名)一个官宦之家,受家庭的熏陶,自幼喜爱诗书,在优越的家庭教育下熟读了“四书”“五经”及众多古典文学。20岁出阁,与黔西县洪水乡史元棻结为伉俪。史氏为洪水乡大户,书香世家,史元棻祖上为举人,官至县令、学政,史元棻为清末秀才,本欲通过科举制度踏上仕途,却遇科举制度废止,史元棻只好在家办起私塾,教几个蒙童度日。刘淑芝除料理家务外不忘读书诵辞,并谆谆教导子女用心读书,若子女稍有懈怠即严加训斥。
  辛亥革命后,刘淑芝接受了一些新思潮的影响,尤其是在孙中山先生思想引导下,自觉妇女不应桎梏于家门,应踏入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谋求妇女解放,并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振兴应建立在提高自身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的基础上。于是与夫相商,征得赞同后回县城娘家,于1914年在黔西县城西门中书弟刘氏祠堂内创办了黔西县第一所刘氏女子私立小学,招收学生10余人。所学功课除了《三字经》《女儿经》《百家姓》外,还教授新学、算术、刺绣、剪纸等。她教学严谨、朴实,收费很低,对贫困家庭学生不仅免收学费,还供给食宿,深受群众好评,一些贫困群众尊称她为“活观音”。
  1915年,要求入学的女孩子增至50多人,刘淑芝自感教学力量薄弱,于是与其兄刘耀松、张醒汉等商议,联合有识之士、开明士绅筹资,利用文昌宫、火神庙后面的大片荒地创办女子蚕桑学堂(位于今黔西二中至六小一带,当年集资办学的石碑还镶嵌在六小围墙上)。刘耀松、张醒汉任学堂总理,刘淑芝任学堂总务(相当于现在的教务主任),聘请了刘端肃、施瑶辉等几位女士为教员。学校开学后,刘淑芝带领学生广植桑树养蚕,蚕桑学堂是当时黔西县唯一的一所女子半工半读学校,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第二年首批蚕丝喜获丰收。学校经费充裕后,添置了桌凳教具,扩大招生范围,学校一时兴旺昌盛起来,最多时学生有两百多人,教学除开设国文、算术、修身课外,还开设工艺课,传授刺绣、养蚕、缫丝等技术。
  民国六年(1917年),刘端肃、刘淑芝(二人系姊妹,刘端肃是革命烈士黎又霖的母亲)合作了一首《蚕桑学校校歌》:“吾说神州六千载,正气磅礴天地台。文化由来先世界,何物希腊堪争赛。昆仑山、星宿海,渊庭郁市分支派。一划天开,首比中原大物外,欧风美雨夫为乎来哉!黄河直绵连,自由雨花台,神圣继续育人才。尧舜禹汤文武固根偕,漫说孔孟墨徒今安在。我中国,大无畏,我中国,人尊爱。大陆焕然新,政体共和终不改。风云鬼怪,波涛澎湃,黄龙护鼎白龙拜,丈六金身永不坏。国魂国魂归去来,亿万斯年精神在。”
  又作《悼蔡锷》:“人称众母蔡松坡,衡粤建气多。伸民权,削帝制,豪气壮山河。起滇黔,连粤湘,军唱护国歌。而今而后,千秋万代,威名永不磨。人称众母蔡松坡,感此泪滂沱。功成身避付东夷,爱国被称贺。素车白马横沧海,怅望已蹉跎。而今而后,千秋万代,铜像树巍峨。”
  (刘端肃、刘淑芝侄子刘琪就读北大时参与“五四运动”,后与吉鸿昌投身反蒋抗日的革命活动被特务暗杀身亡。)
  民国八年(1919年),春天久旱不雨,入秋阴雨连绵,稻谷多不扬花,低洼处被淹。蚕桑学堂的桑树大多枯萎而死,秋后又遭虫害,蚕死过半,学校经费困难。刘淑芝回洪水乡筹措经费,由于家中几十亩稻田受灾严重收不了租粮,族中也难以为继,幸得刘端肃、刘端蓉等城里姊妹大力撑持,才勉强渡过难关。谁料第二年,天灾又至,先冰雹,后伏旱,蚕桑学堂被迫停办。
  1920年初,在北京参加“五四运动”的黎又霖回家探亲,得知蚕桑学堂被迫停办的情况后十分揪心,为了让女孩子能上学,黎又霖动员父母亲捐资恢复蚕桑学堂,得到父母的赞同后他又去刘端蓉、刘淑芝家动员姨母们和母亲联手创办,他的提议得到姨母们的同意。由于蚕桑学堂的桑树大都枯死,蚕桑学堂名存实亡,决定改名黔西女子国民学校。经过紧张的筹备,借用寿福寺做校舍,1920年的秋天,黔西女子国民学校开学了。第一期招收了60多名学生,根据年龄大小设幼稚班和初小班。刘淑芝将《女儿经》《三字经》改编后作教材灵活施教,还为黔西女子国民学校作了一首校歌在校内外传唱:
  迴龙河水东入海/九狮闹莲/地灵人杰/
  男女平等新社会/放开手足朝前迈……
  黎又霖还经常去黔西女子国民学校配合刘端蓉、刘淑芝给学生讲课,传播“五四运动”精神和女子解放的新文化新思想,倡导女子放足剪发、入学读书等,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欢迎。
  刚成立不久的黔西县立国文讲习所所长刘崇文听说黎又霖回黔西县后,亲自上门聘请黎又霖为国文讲习所督导,为师生讲解《诗经》和《古文观止》中的有关篇章。黎又霖欣然答应,专门选了《左传》中的《齐国佐不辱命》《驹支不屈于晋》《曹刿论战》,《战国策》中的《苏秦以连横说秦》等篇为大家讲解,并结合文章中的思想和民族气节、民族精神,把“五四运动”精神贯穿进去,他还把《新青年》上鲁迅的《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白话文小说推荐给大家阅读,他的精彩讲课使讲习所的师生们受益匪浅。
  为了传播“五四运动”精神,推动新文化运动,黎又霖召集了在省城读书放寒假回家的张仲芳、王仲襄等青年学生创办《黔西月刊》,宣传新文化和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介绍马列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提倡白话文,《黔西月刊》一出就在青年中争相传阅,好文章还被抄录下来反复阅读。
  为了扩大反帝反封建的宣传,黎又霖还组织了张仲芳、王仲襄、姜磻溪等10多人成立话剧团自编剧本,自作导演,挑选思想活跃的青年学生及妻子肖淑贞、胞妹黎松贞、姨母刘端蓉和刘淑芝等作演员进行排练。在县衙门前的米市坝搭台演出了第一场话剧《武训兴学》。宣传大力兴办教育,提倡男女平等,鼓励女子入学读书,摈弃“八股文”,提倡白话文等新思想。在当时还是“王八戏子吹鼓手,装烟剃头下九流”的封建思想观念下,女子登台演戏成了黔西一大新闻。尤其是黔西县刘、黎两家名门望族的千金小姐登台演唱,市民们更是争相前来观看,连续演了10多场,场场爆满,连离城二三十里的乡下农民都进城来观看。
  黎又霖又以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为题材,编写了剧本《革命鉴》;以“五四运动”为题材,编写了《火烧赵家楼》。这两部话剧一演出就在黔西县城引起了轰动,大家对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个卖国贼十分痛恨,观众中响起了“打倒卖国贼”的呼声,有几个观众甚至跑上舞台要对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扮演者动手,被维持秩序的警察拦住才制止了这种过激行为。
  黔西女子国民学校办了两年,也因经费不济及其他种种原因,还是被迫停办了。刘淑芝只好回洪水乡下与夫君共办私塾,招收女童入学。1926年熊绍儒创办黔西县初级中学,招收了一个女子班,聘请刘淑芝当教员,刘淑芝任教不足一年因病辞职回家。1930年,刘淑芝不幸病故,享年42岁。刘淑芝与夫君史元棻集有《棻芝林下诗抄》,遗憾的是在之后的社会动荡中全部遗失。只留下一首与刘梅香共作的—
  《挽糜郎词》
  梅花生在梅山坞,梅妻身傍梅花主。
  几生修到梅花妻,浓李夭桃皆朽腐。
  梅郎词调果堪传,芹宫桂阁争先睹。
  只望扶摇上玉京,合香分得金钗股。
  天既生才不悯才,忽报梅花一扌不土。
  一朝讣报从天来,魂散魄飞泪如雨。
  君为天上司文郎,愿作伺儿锄书圃。
  君为天上广寒宫,愿磨吴刚伐桂斧。
  在天愿作比翼飞,在地愿作连枝树。
  水西驰吊几断肠,呜呼一泣成千古。
  (糜郎系刘梅香夫君,刘淑芝妹夫)(作者系黔西县政协退休干部)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