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试验区 >> 农业产业有奔头 农民脱贫迎曙光——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脱贫攻坚“春风行动”启动大会观摩走笔
农业产业有奔头 农民脱贫迎曙光
——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脱贫攻坚“春风行动”启动大会观摩走笔
作者:文|图 本刊记者 陈泽劲 刘宇浩 实习记者 尚宇杰 邓 杰  发布日期:2018/3/21 阅读次数:

纳雍县乐治镇干部群众齐心同谱香葱种植交响曲

  打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毕节市聚焦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奋力谱写新时代毕节“三农”工作新篇章。

  2月26日,在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脱贫攻坚“春风行动”启动大会召开之前,市几大班子领导率领部分参会人员,分成四个组到各县(区)党政主要领导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示范点观摩,在观摩中学经验、在观摩中找方法,相互学习借鉴各地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好思路、好举措,共同推进我市农业产业规模化、特色化、商品化发展,助力经济社会振翅腾飞。

  市委主要领导,市委副书记、市委政法委书记尹志华,市委常委、黔西县委书记卢林带领第一组参会人员到黔西县、织金县、纳雍县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示范点观摩。市委副书记、市长张集智,市政协主席宫晓农,副市长李玉平带领第三组参会人员到金沙县、百里杜鹃管理区、大方县观摩。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学军,市政协副主席、威宁自治县委副书记、县长陈波带领第二组参会人员到威宁县、赫章县观摩。市政协副主席付业春带领第四组参会人员到毕节金海湖新区、七星关区观摩。

  注重规模:连片种植彰显带动效应

  种上蜂糖李,走上致富路。2月26日,走进织金县大平乡大平村,一株株蜂糖李树苗遍布山头,当地农户纷纷跳出单一种植玉米的窠臼,发展特色经果林等新型农业产业。

  上规模,才能产生更大的带动效应。在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我市围绕规模化做“文章”,从点到线到面集中连片种植蔬菜、中药材、水果,打开农业产业发展的“闸门”,全力推动农业经济蓬勃发展。大平乡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积极借鉴“塘约经验”发展蜂糖李种植5200亩,涉及全乡6个村,覆盖贫困户1533户4132人,辐射带动861户2051人。织金县猫场镇发展5000亩皂角种植,计划在皂角林下套种马铃薯4000亩、辣椒1000亩,投产后,农户按照收益60%的比例进行分红,可带动1828户7293人(其中贫困户257户872人)实现增收致富。

  “要根据地理环境,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形成规模效应,在‘种得了’的基础上‘种得好’,确保高收益。”尹志华在观摩中如是说。

  在金沙县岩孔街道箐河社区的香葱产业基地,挖掘机、犁土机声音轰隆、来回奔忙,忙碌的农民正在挖沟、排水、平整土地……田间的挖掘机和劳作的农民共同奏响了一曲繁忙的春耕交响曲。相似的春耕曲同样在该县禹谟镇城墙村香葱基地上奏响,成群结队的农民正忙于分拣、栽种香葱,运输香葱的车辆穿梭在田间地头,别有一番景象。岩孔街道着力打造万亩茶叶、香葱种植示范点,其中种植茶叶6000亩、香葱4000亩,覆盖辖区箐河、永丰等5个村(社区)。基地上每年种植四茬香葱,带动贫困户务工,务工农户每年人均可获得务工收入1万元以上。禹谟镇计划建设规模为1万亩的香葱种植基地,建设占地200亩的香葱加工物流园,积极吸纳当地农户务工。

  观摩中,张集智说,金沙县高起点谋划、高位推动农业产业项目,做强做优香葱产业,规划发展30万亩茶产业,进行了大投入,做出了高起点的示范,值得充分肯定。“退得下算起步,种得上算迈步,之后还要稳得住,实现可持续发展。”张集智希望各地要大力种植可持续、效益高的经济作物,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地推动农业产业调出规模、质量和效益。

  “在规模化种植的同时要实行规范化管理,瞄准和适应市场需求,避免盲目扩大生产。”宫晓农在观摩时叮嘱,订单农业不仅要注重规模,而且要注重市场。

  纳雍县寨乐镇着力打造华农菌草、蔬菜种植示范点,建设规模为10132亩,其中华农菌草8854亩、蔬菜1278亩,覆盖革新、新桥等7个村(社区),全镇所有村(社区)和农户均可以通过集体经济和个人入股方式入股,参与经营、按股分红,同等条件下当地建档立卡精准扶贫户优先在大棚内务工,获取劳务收入。项目可带动全镇1227户5324人分红增收,帮助农户依靠科技种植实现脱贫致富。该县乐治镇则根据当地地理条件,发展面积为5000亩的蔬菜、食用菌种植项目,覆盖全镇8个村(社区),可带动贫困户555户1658人实现增收、脱贫致富。

  找准特色:主导产业助推结构优化

  春耕时节,大方县黄泥塘镇西河村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景象。该镇积极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着力打造5000亩辣椒种植基地,涉及眉井、化联、西河等14个村(社区),辣椒产业红红火火,辣椒产品和品牌声名鹊起。该镇采取“公司+村集体(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农户)”的模式,让贫困户在辣椒基地上务工,并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周边群众种植辣椒,帮助贫困户稳定增收致富的同时,壮大村集体经济。基地预计每年出产鲜椒1.5万吨左右,可实现3000万元的产值,户均收入可增加1.5万余元,为周边农户增加就业岗位2400余个,可减少贫困户358户1135人。

  要让农业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就必须走特色发展之路,选准适宜发展的主导产业,这样才能避免产品同质化竞争,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大方县理化乡毗邻黄泥塘镇,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该乡把目光聚焦在经果林产业上。理化乡在辖区理化村、大塘村等地规划种植猕猴桃1500亩、蜂糖李3500亩,走符合自身特色的农业发展新路。

  七星关区阿市乡选准中药材作为主导产业,特色优质产业正迸发出助推脱贫攻坚的强大力量。该乡在团胜村、丫口田村等4个村种植中药材,让群众找到致富门路。该乡采取“公司+村社一体合作社+农户”和“村社一体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由公司提供种子和保底收购,村社一体合作社负责组织农户种植,明确村社一体合作社及农户在产业链、利益链中的利润份额,增加村集体经济积累,让农户稳定获得劳动务工、入股分红等收益(村社一体合作社分红比例不低于10%、贫困户分红比例不低于70%),实现全乡贫困户覆盖率达100%。项目总投资1240.18万元,带动贫困户1126户,户年均增收约8000元。

  毕节金海湖新区响水乡通过“公司+合作社(村社合一)+农户”的模式发展玫瑰种植产业,向农户流转土地建设玫瑰种植基地,吸纳农户在种植基地上务工,公司、合作社、农户按照“2∶2∶6”的比例分红,多渠道增加农户收入。响水乡“玫瑰+大健康”产业基地项目共需投资2565万元,预计盛花期每亩产量为700公斤、产值1.12万元、纯利润7500元,农户可分红4500元。目前,该项目共带动贫困户266户986人发展致富。

  “‘玫瑰+大健康’产业将生态建设、旅游发展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逐渐形成特殊的农业景观,发展前景好,很有特色。”付业春一边观摩、一边点评。

  完善机制:利益联结加快脱贫步伐

  用心观摩、用心思考,看清压力、找到动力。在观摩中实地了解各地发展农业产业的有效举措,相互交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好经验,进而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把贫困群众的增收作为重点来考虑,完善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和推动农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发展产业的内生动力,让贫困群众从产业中得到保底收入、稳定收入、更多收入。”观摩中,大家不约而同地形成了这样的共识。

  农业的一端紧紧连着农民。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就必须让农民从农业产业发展中得到实惠,增加经济收入,加速脱贫致富,快步奔向小康。

  在黔西县林泉镇营脚村大葱基地,一片片郁郁葱葱的大葱吸人眼球。发展规模为5560亩的营脚村大葱基地采取“镇平台公司(贵州水西产业发展有限公司)+15个村社一体合作社+社员(农户以土地和劳动力入股)”的模式进行建设,三方按照一定的比例分红,着力带动产业发展、带富一方百姓。无独有偶,该县金碧镇红寨村香葱基地采取“公司+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与农户建立长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户除了以土地入股参与分红外,还可按一定的比例参与利润分红。今年,该基地计划扩大种植规模至6080亩。另外,基地吸纳贫困户的“特惠贷”资金入股参与产业发展,每年按10%的比例进行固定分红,公司盈利后,每年将拿出纯利润的2%作为贫困户发展产业的专项资金。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香葱基地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该基地吸纳贫困户务工,贫困户平均月工资超1000元,每人每年可获务工收入6000元以上,实现脱贫后有长效性的收入。

  百里杜鹃管理区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白茶产业,打造万亩茶叶种植示范点,把产业与农民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农户(贫困户)以土地、劳务、“特惠贷”资金入股白茶种植基地,积极参与发展白茶产业。基地建设期间,合作社组织农户在茶行间套种大豆,收获后公司按保底价回收,以短养长。茶叶投产前,农户享受土地、劳务、“特惠贷”入股固定分红及大豆保底回收分红。茶叶投产后,公司将茶园返还给农户进行管理,并按市场价保底回收茶青,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赫章县铁匠乡引进贵州赫章县苗岭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赫章县万佛山生态园林作为经营主体发展经果林产业5000亩(种植脆红李2000亩、苹果1000亩、花椒2000亩),按照“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贫困户)”扶贫模式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带动他们脱贫致富。项目建成后,贫困户户均可增加收入5000元以上。该县河镇乡规划种植矮化苹果5000亩,苹果进入盛产期后,每年每亩可收益2.1万元,带动1200户农户(贫困户805户)增收,并通过建立“1126”利益联结机制,切实增加群众收入。

  威宁县双龙镇引进贵州江楠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作为经营主体,在该镇水潮村建立蔬菜种植示范点,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蔬菜(菜薹、莴笋、西兰花、菜用马铃薯、菜芯)产业,带动基地周边农户种植蔬菜。基地投产后,单季平均亩产4000公斤以上,年亩产值1.2万元以上,是玉米年亩产值的8倍,可有效加快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推动全县产业均衡发展。

  “我们将因地制宜选好农业产业项目,选育好品种,充分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围绕脱贫攻坚完善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激发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让他们的脱贫步子迈得更快更稳。”织金县委副书记、县长潘发勇胸有成竹地说。

  李玉平表示,我市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就是要调减低效传统玉米种植面积,种植高效现代作物,调出效益示范,确保农户真正受益,达到助农增收致富、助力脱贫攻坚的目的。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