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红色记忆 >> 让红色基因永远传承——记原毕节地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邱亮
让红色基因永远传承
——记原毕节地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邱亮
作者:文|图 本刊记者 陈泽劲  发布日期:2018/3/21 阅读次数:
邱亮在阅读《毕节试验区》杂志,搜集写作素材。
  你遇见过这样的人吗?——耄耋之年带病仍坚持读书学习,用激扬文字“指点”家乡。
  在毕节,就有一位这样的人。他就是毕节中共党史学科的奠基人、原毕节地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邱亮。
  1934年,邱亮出生于毕节东城区一个农民家庭,自幼酷爱文学和书法,嗜书如命。邱亮长期从事文字工作,在区委、县委、地委当过秘书,曾主导成立广播站、办过报刊,当过记者、编辑、主编,他兢兢业业、干一行爱一行。参加革命和入党后,邱亮唯党是从、工作为先、舍家忘我,全心全意为党工作了整整45年。
  解放初期,少年时代的邱亮放弃复学机会,积极投身到毕节轰轰烈烈的清匪、反霸、建政和土地改革等运动中,发动组织群众互助合作发展生产。由于勤奋好学、思想进步、工作积极、表现良好,1954年3月,邱亮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下定决心把一切献给党,誓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入党当天,他把这一喜讯写信告知他的知己刘发琼(后来的终身伴侣),信中他把“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后两句改为“若党所需要,两者均可交”誓以贯之。这一初心和信念,几十年来一直激励着邱亮,他勇于战胜一个个困难,渡过一个个难关,干成一项又一项事业。
  1955年,省、地领导决定在毕节县创办县级有线广播站试点,毕节县委调邱亮任县广播站站长。白手起家,他带领播音员、机务员、技术员等到省广播电台训练班学习半年,经过跋山涉水、日夜苦战,1956年春,《东方红》的乐曲破天荒地响彻在川滇黔三省接壤的3400多平方公里的天空,人民群众亲耳听到了党的声音,了解到了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提高了觉悟、开阔了思维,促进了精神文明和社会进步。
  1958年2月,毕节县委决定创办《毕节县报》,任命邱亮为主编。赤手空拳、一无所有,邱亮接受任务后从零起步,采写、编排、校对、联系印刷、签发稿费等,都是他和编辑王敬章亲力亲为。当时的县报为四开四版,三天一期,每期印7000份,他俩共办了110期。报社工作十分紧张,邱亮还要分身兼顾广播站的工作。长期忙于工作,致使他无暇照顾家庭,年老体弱的祖母和父母先后去世,让邱亮万般内疚。
  1961年春节刚过,为了挽回因“大跃进”虚报浮夸造成的损失,地委决定从地直机关和农业系统抽调58人组成工作队,到灾情最严重的金沙县沙土区普惠管理区救灾,由邱亮担任队长和党支部书记,带领工作队执行这一艰巨而紧急的任务。工作队据实向上级申请调拨救济粮款,带领群众开荒种地,种植早熟作物,集中力量抓春耕生产,进行生产自救,重建家园。经过近一年的艰苦奋斗,秋收时实现丰收增产,灾情全部消除。
  1964年冬,邱亮的妻子刘发琼怀孕即将临产,此时他却接到地委调派他到黔西南州晴隆县参加中央开展的“四清”运动的通知。在家庭面临特殊困难的时刻,邱亮依然服从组织安排,含着泪水离开了亲人,一去将近一年。中央“四清”工作团纪律特严,除奔丧外,一律不准请假。在远离家乡的岁月里,妻子分配到哪里工作?生产时是否母子平安?……这一切邱亮全然不知。晴隆“四清”工作结束、邱亮回到家里时,女儿已经8个月了,抱着女儿的他泪如泉涌。
  1982年,地委决定成立地委党史办公室,由邱亮担任专职副主任,负责全区党史资料的征集研究和编纂工作。开创党史事业新局面,这种白手起家的开创性工作对邱亮来说已经是第四次了,必须边学边做、边摸索边改进,丝毫不能马虎。里里外外一把手,他整天忙得晕头转向。1982年至1995年在地委党史研究室(办)工作的13年间,为了查清红军、地下党、游击队在毕节的革命活动史实,邱亮牵头组织进行了全面普查。普查中,全区共成立近百个调查组,800多人历经半年多的时间踏访红军、地下党、游击队在毕节的足迹,采访上万人次,搜集了上千万字的资料,普查出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红六军团政治部等31处革命遗址,红军在黔西北建立的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毕节大方两县苏维埃政府和海子街、大定城关等区乡政权(游击团、队)42个……经过普查,基本查清了当年红军、地下党、游击队在毕节进行革命活动的史实,同时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和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成立50周年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1984年1月,萧克将军到毕节视察时,认定当时毕节参加红军的人数为5000多人。
  邱亮撰写和编写了《红军在黔西北》《地下党在黔西北的革命活动》《中共贵州省毕节地区历史大事记》《烈士传》,主编了15辑约300多万字的《毕节地区党史资料丛书》,参与调查和编写了《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斗争史》等党史书籍,为立准立好本地区党史和编写党史正本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他还创办了《毕节党史资料通讯》(《毕节党史研究》)季刊,编纂出版了《毕节地区组织史资料》。
  “为了专心致志地搜集整理资料,有时彻夜不眠、冥思苦想,可以说是呕心沥血地工作。对资料中涉及到的重大人物和事件,我又进行了反复调查和考证,尽量达到立准立好之后才撰写成文章,再向报刊投稿。”邱亮说。
  勤奋实干带来收获。邱亮的很多著作受到上级领导和各界读者的一致好评,屡屡获得褒奖。有的文章和传记被国家有关部门和重点大学采用或收藏,如:写红军十七师师长吴正卿的《智勇皆备的尖兵》登载于中央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烈士传》、《史(志)德论》在《乌蒙论坛》发表后被清华大学网站收录、《贺龙长征过乌蒙》一文被中共中央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主办的《军事历史》采用。
  为了适应工作需要和跟上时代发展步伐,更好地完成党交办的任务,邱亮除了学习钻研各个时期党的方针政策外,还自修了高中的全部课程和大学的部分课程。为提高政治理论水平,他反复学习《毛泽东选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书籍,还经常研读《共产党宣言》《历史唯物主义》《资本论》等,因而被贵州省总工会授予“自学成才者”称号。1994年,邱亮被贵州省人民政府授予发展我省科学研究事业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终身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
  退休20多年,且已84岁高龄,但邱亮依然坚持看书学习,笔耕不辍。
  邱亮曾因注射青霉素过敏和患脑溢血,两次被医生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两次生与死的考验,使他下定决心活到老、学到老。如今,邱亮患有高血压、哮喘等多种疾病,但他始终坚持伏案读书,搜集整理史料,撰写文章。
  作为土生土长的毕节人,邱亮很熟悉毕节的历史演进和建设发展情况,亲身经历和了解的东西很多。“毕节这片土地养育了我,我对毕节有着浓厚的亲情和无限的憧憬、祝福,我有责任和使命将我一生所见所闻、所作所为、所知所感,用不同的体裁把它写出来并整理成文章提供给报刊(首选党刊)选用,以期团结群众、凝聚人心、资政育人。”邱亮动情地说。他盼望调动一切积极的力量改变家乡贫困落后的面貌,建设更加富裕和谐美丽的新毕节,像百里杜鹃那样万紫千红、令人向往,这样才不枉为之奋斗一生。
  字斟句酌、严肃认真、鞠躬尽瘁,这些严谨和奉献的精神在邱亮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为了采写遵义会议批准成立的中共贵州省工委组成人员之一的邓止戈同志的事迹,邱亮在成都陪护老伴做颈椎手术期间,抽空到邓老生前工作的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找知情人进行访问,又到档案部门查阅了很多资料,四易其稿,才写成《一切为党和人民——深切怀念邓止戈同志》的文章投送到《贵州党史》《毕节试验区》等刊物发表。应毕节试验区杂志社社长、主编李霓之约,撰写长征中牺牲在金沙县的红六军团十七师师长吴正卿同志的丰功伟绩,邱亮将过去接待萧克将军的谈话内容、涉及到吴正卿生平(含十七师参谋长)和吴正卿牺牲后接任师长的刘转连中将的资料找出,反复推敲和思考,经过近一个月时间的修改,不顾哮喘病的反复发作,最终完成了社长的约稿,让撰写吴正卿事迹的文章发表在《毕节试验区》党刊上。
  “我必须用毕生精力,勤奋干事来报答党。”作为一名有着64年党龄的老党员,邱亮内心觉得自己应该一辈子为党、为毕节工作。他说,作为地地道道的毕节人,点点滴滴都与自己有关,写这些文章,目的是为党和政府提供决策参考,推动改革发展,助力脱贫攻坚,让红色基因永远传承。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