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试验区 >> 唱响新时代脱贫攻坚的最强音——毕节试验区开发扶贫30年纪实
唱响新时代脱贫攻坚的最强音
——毕节试验区开发扶贫30年纪实
作者:文|本刊记者 程 红  发布日期:2018/4/10 阅读次数:
威宁县脱毒马铃薯种薯大田推广种植“整村推进”项目
大方县小屯乡林下种植仿野生天麻扶贫成效明显
赫章县种植荷兰豆 推进蔬菜产业化扶贫
  
  缘于习仲勋同志亲切关怀,得益于胡锦涛同志倡导建立,肩负着习近平总书记赋予“两新”使命的毕节试验区,走过30年充满艰辛、成果丰硕、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历程。
  3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关心下,毕节试验区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实现从普遍贫困到基本小康的跨越发展,交出了一份合格的时代答卷。
  精准施策 搬掉贫困这座大山
  2月25日,农历正月初十,人们还沉浸在新春佳节的欢乐气氛中,威宁自治县石门乡已呈现出一派人勤春早的景象。
  “走,我带你到村里看看!”尽管是星期天,25岁的石门乡团结村党支部书记胡钧溥仍坚守在脱贫攻坚一线,为村里谋划产业发展。他驾车带着记者直奔七里冲寨子,与群众商量产业发展的大事。
  “漆树苗马上就要到了,这次来,就是想和大家商量种树的事。”胡钧溥开门见山地对村民们说。通过召开群众会,胡钧溥为贫穷的团结村开出了“药方”。该村大力种植漆树等经济苗木,计划采用统一规划圈舍、统一管理的方式大规模养殖本地黑山羊和黄牛,根据地势条件放置蜂桶收集散养本地土蜂,确保村民如期脱贫。
  石门乡距威宁县城140公里,地处西南腹地、滇黔交界的边远之地,坐落在逶迤的乌蒙山岭上。这是记者第二次来石门乡采访。在石门乡,记者目睹了山里山外的新变化和新气象,感受到了干部群众合力攻坚的豪迈气势。
  30年来,毕节试验区从实际出发,精准施策、全面推进,变“救济型”“输血式”扶贫为“自救型”“造血式”扶贫,成效显著、成果丰硕。
  坐落在赤水河畔的七星关区清水铺镇南关村,曾经“年年都会遇到难关”。30年前,这里人多地少,因为过度开垦,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种粮产量很低,常常青黄不接,老百姓十分贫困。
  毕节试验区建立以后,村民引水下山,改单一的粮食种植为以发展柑橘为主的水果种植。2000年,全村完全摆脱贫困;2004年,南关村进入七星关区50个经济强村行列,并从此更名为“橙满园村”。
  橙满园村只是毕节开发扶贫的一个缩影。毕节试验区按照“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的要求,坚持把发展生产作为精准脱贫的主攻方向,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产业覆盖65.7万贫困人口。
  金沙县岩孔街道板桥社区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种植葡萄,逐步走上发展致富的路子。穿社区而过的3公里柏油路,全部被葡萄长廊所覆盖,农家小院、房前屋后都是葡萄架,辉映着造型别致的贵州民居。站在路旁,头顶蓝天白云,身依翠藤绿叶,让人流连忘返。产业扶贫,让农户找到脱贫致富的路子。
  黔西县中建乡红板村自实施精准扶贫以来,在扶贫措施上制定了精准“五策”(落实结对帮扶策略、加大产业扶贫策略、加强教育培训策略、实施五户联保策略、完善基础设施策略),种植核桃3350亩、林下养鸡5000羽,发展种草养羊65户、发展能繁母牛养殖27户,实现贫困户户均牛存栏2-3头、羊存栏2-6只,每个贫困户都有产业支撑或项目扶持,每个在家劳动力都能接受培训并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
  1月30日,大方县瓢井镇的山头上,洁白晶莹的冰花缀满枝头。瓢井镇党委委员肖兴华和该镇油沙村村干部来到高家寨,周边几个组的乡亲们都已经聚集在这里。
  肖兴华与老百姓算起了经济账:“种植1亩玉米产出400公斤,按照每公斤2元的价格计算,每亩产生价值800元,除去购买种子、农药和炕干玉米用的煤炭等开销,一亩玉米能产生多少效益?”乡亲们疑惑地问:“不种玉米,种什么呢?”肖兴华说:“可以种辣椒。”
  为保障乡亲们种出优质辣椒,让群众腰包鼓起来,瓢井镇的干部早就做足了功课。油沙村统一联系采购辣椒苗、农药、肥料等物资,免费发放到每家每户。在辣椒种植过程中,油沙村定期邀请专家前来作技术指导;同时,派年轻、有文化的干部出去学习种植技术,回来专项负责辣椒种植指导工作。到了辣椒采收季节,贵州大方百里花食品有限公司将安排车辆到村里的田间地头收购,农户只需将辣椒采摘入筐即可。
  毕节试验区建立30年来的扶贫开发实践,累计减少贫困人口594万,贫困发生率从65.4%下降到8.8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82元增加到8460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5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部实现省级“减贫摘帽”,173个贫困乡镇中已有129个实现省级“减贫摘帽”,1981个贫困村中有284个贫困村已按国定标准出列,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83.48万。
  汇聚力量 唱响攻坚这曲赞歌
  “毕节曾是西部贫困地区的典型。”30年前的毕节,生活在深山区、石山区的群众吃不饱、穿不暖,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在贫穷落后面前,毕节试验区人面对挑战、积极试验,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在26853平方公里土地上与落后作斗争、向贫困宣战,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第一个百年目标进行大胆探索、成功实践。
  威宁县是毕节试验区的西大门,长期以来,基础薄弱、经济落后、发展滞后,先后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乌蒙山连片特困地区县。集团帮扶让威宁县走出了贫困的泥潭,改变了贫困的面貌。短短几年,威宁县农村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了,致富路子拓宽了,精神状态愈加振奋了。
  汇聚各方力量,形成帮扶合力。毕节试验区用好用活统一战线帮扶优势,有效整合资源,深入开展“五千一体”活动,合力推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助推脱贫攻坚。
  2009年以来,中央统战部不断完善思路、创新载体,改进措施、加大力度,组织召开6次联席会议对参与支持毕节试验区建设进行系统部署,牵头建立东部十省市统一战线参与试验区建设工作机制,创造性地开展“助推发展、智力支持、改善民生、生态建设、示范带动”“五大工程”,选派了91名优秀年轻干部到毕节挂职,协调资金2.9亿元帮扶赫章县实施50余个项目。
  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30年如一日,通过各种方式为毕节试验区多方呼吁、争取支持、献计出力。推动国务院批复实施《深入推进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规划(2013-2020年)》,协调国家部委出台支持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的差别化政策,支持建成铁路、公路、电厂、机场等一批重大项目,举办招商推介活动引进项目361个,推动747批7414人次专家学者、企业家到毕节考察,指导制定各类发展规划46个,帮助培训人才45万人次,推动实施“同心工程”1495个、脱贫项目233项,建成一批精品“同心新村”,援建“同心水窖”1.4万口。
  30年来,在钱伟长、厉以宁、胡敏、朱培康、常近时等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的带领下,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充分发挥智力优势,积极为试验区改革发展出思路、跑协调、搞联络、抓服务,帮助制定《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发展规划》,指导完善各类专项发展规划。通过给党和国家领导人写信、向全国“两会”递交提案等方式,促成了毕节学院升格,推动了隆黄铁路、洪家渡水电站等重大项目立项。
  2013年以来,国家23个部委出台了28个支持毕节试验区加快改革发展的差别化政策,累计支持毕节实施项目1242个,完成投资648亿元。农业部等13个部委把毕节试验区作为部长联系点、工作试点或试验、示范区。国务院扶贫办安排35.5亿元资金支持毕节脱贫攻坚,组织和推动“威宁试点”工作。
  为整体帮扶大方县脱贫,恒大集团投入30亿元,用3年时间,着力实施产业帮扶、易地搬迁帮扶、吸纳就业帮扶、发展教育帮扶、特殊困难群体生活保障帮扶,帮助大方县确保到2018年底实现整县脱贫目标,形成民营企业直接参与精准扶贫的新模式。
  2017年5月,恒大集团决定再出资80亿元帮扶毕节市其他县(区)整体脱贫。恒大集团这一壮举,续写了先富帮后富“中国故事”的精彩篇章。
  广东省深圳市对口帮扶毕节20年,共投入5.44亿元支持410个村脱贫,修建村组公路3004公里,完善供电、人饮、通信等基础设施,培训干部5328人次,新(扩)建医院104所、学校151所。
  广东省广州市从2016年开始结对帮扶毕节市,在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支援、旅游帮扶、民生项目援助、社会帮扶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携手书写脱贫攻坚新篇章,打造广州帮扶毕节脱贫攻坚的东西部协作扶贫开发“毕节样板”。
  毕节试验区各级干部和各族群众,始终牢记“闯出新路子、探索新经验”“近期作示范、长远探路子”的历史使命,在逆境中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在曲折中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
  砥砺奋进 绘制跨越这幅画卷
  毕节试验区30年的建设成就,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离不开统一战线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各级各界的倾情帮扶,更离不开900多万毕节人民的艰苦奋斗。
  毕节试验区人民砥砺奋进、奋勇前行,绘制了一幅欣欣向荣、气势磅礴的跨越发展画卷,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普遍贫困到基本小康、生态环境从不断恶化到明显改善的跨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好毕节试验区,不仅是毕节发展、贵州发展的需要,对全国其他贫困地区发展也有重要示范作用。”
  30年来,毕节试验区坚持以改变贫困面貌、解决温饱问题为根本,以修复生态、改善生存环境为主线,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脱贫摘帽为目标,在开发扶贫的伟大实践中探索出了一些享誉全国的经验。
  ——在全国率先探索“四讲四干”动员和组织群众打赢脱贫攻坚硬仗的创新载体——“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充分肯定。
  ——在全国率先探索出“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人地挂钩“金沙桃园”经验,有效抑制了农村人口过快增长,被写进了中央1号文件。
  ——在全国率先探索出“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的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四看法”,科学回答了精准脱贫“扶持谁”的问题。
  ——在全国率先探索出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扶助等医疗精准扶贫“三保障”,有效解决“病有所医”问题,得到中央领导的认可。
  ——在全国率先组建民生项目监督特派组,对民生项目资金进行监督管理,挽回经济损失2.95亿元,得到中纪委的充分肯定。
  此外,毕节试验区还采取一切有利于摆脱贫困的措施,组织开展小额信贷抑制返贫、整合资源“整村推进”扶贫、创新支农资金体制机制、喀斯特地区综合扶贫试点、安全生产“政企合作”、计划生育“双诚信双承诺”、“六零六好”社会管理集成创新、社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行政公益诉讼“官告官”等50余项有影响、有价值、可复制、可借鉴的改革试验。
  毕节试验区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与践行“三大主题”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开发”作为脱贫的主要路径,着力在“开发”上做文章,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变“救济式”扶贫为“开发式”扶贫,不断创新开发模式、完善开发机制,既注重发展速度、又注重质量效益,既注重控制人口增长、又注重提高人口素质,有力推动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开发扶贫的伟大实践中,毕节广大干部群众面对落后的发展条件,围绕困难问题想实招、鼓实劲、办实事、求实效,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着实把中央的关怀内化为发展的决心,把社会各界的支持外化为跨越的动力,把政策机遇转变为脱贫的优势。
  30年来,毕节试验区涌现了全国“时代楷模”文朝荣、全国道德模范阿里木、“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徐本禹、全国“十大最美老有所为人物”喻朝芬等一批可亲可敬、可歌可颂的模范代表,历练了刘安国、冯长书等一批舍小家为大家、忠诚于党和人民事业的优秀老书记(老支书)、最美村官,培养了一大批为改变家乡贫困面貌、推动脱贫攻坚任劳任怨、忘我工作、吃苦耐劳、舍己为人、甘于奉献的“三鞋干部”。
  毕节试验区建立30年,脱贫攻坚改革发展取得突出成效,反贫困工作取得重大进步,蕴含着毕节试验区开发扶贫探索实践的艰辛与积累。经过30年的探索实践,毕节试验区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迈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我们将在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怀着感恩之心、立下拼搏之志、凝聚决战之力,坚定脱贫摘帽的必胜信念,担当同步小康的历史责任,开拓进取、埋头苦干,奋力打赢‘113攻坚战’。”市委副秘书长、市扶贫办主任颜岭说。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毕节市各族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深化改革、锐意创新、埋头苦干、同心攻坚,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勇闯新路,在乌蒙大地的青山绿水间唱响新时代脱贫攻坚的最强音。(供图/毕节市扶贫办)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