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毕节人 >> 不忘初心 扎根基层——记百里杜鹃管理区金坡乡锦星村党支部书记杨少荣
不忘初心 扎根基层
——记百里杜鹃管理区金坡乡锦星村党支部书记杨少荣
作者:文|实习记者 尚宇杰  发布日期:2018/4/8 阅读次数:
杨少荣走村串寨了解群众需求(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停电了!”屋外传来百里杜鹃管理区金坡乡锦星村村民的声音。
  当记者和杨少荣交谈甚欢时,村里停电了,杨少荣急忙拿着家里的工具,前去查看电路。“不要急,可能是保险丝断了,我马上来看。”杨少荣应声道。
  “不好意思啊,我先去帮帮忙,没办法,这些我最熟,爬墙上杆,都习惯了。”杨少荣笑着对记者说。
  这就是杨少荣,一位扎根基层几十年、普普通通的村干部。
  “毕节试验区在1988年建立,而我,也在1988年担任村主任,从那时起,我和毕节试验区便结下了不解情缘。”杨少荣深情地说。
  1988年1月,还是热血青年的杨少荣当选为锦星村第一届村民委员会主任,当时的锦星村交通闭塞、村民信息滞后,为了让群众能够及时了解国家政策,农民出身、初中文化的杨少荣经常拿着报纸、文件等走村串寨,用苗族语言向村民们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经常一天才走完一个寨子,回到家时已经夜半时分。
  杨少荣这一干就是30年,串串足印烙在了锦绣苗乡,也烙在了乡亲们的心底……
  “教育兴则村兴。”杨少荣常说,“造成锦星村贫困、落后、闭塞的最直接原因,是村里的交通闭塞,村民文化素质低、思想保守,没有前瞻意识和发展意识。要改变群众的思想观念,仅仅从大人身上着手是不够的,必须从孩子身上下功夫,锦星村的未来还得靠孩子们。”
  1988年底,杨少荣争取到黔西县民委帮扶资金5000元,发动群众积极投工投劳,修建了三间锦星村最早的校舍。1999年,杨少荣多方奔走争取到希望工程帮扶资金14万元,重新修建了占地1300多平方米的锦星村德旺希望小学(两栋各两层共14间教室),硬化了篮球场,立起了篮球架,砌起了院墙,摆上了乒乓球桌……
  杨少荣说:“教育方面如果有奖励机制,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很好的。”因此,锦星村对村校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并奖励,以及格率为标准发放奖金,借此鼓励学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还对村里的大学生进行奖励,其中一本上线生奖励1000元、二本上线生奖励800元。“2016年,我们锦星走出了5个大学生呢!”杨少荣高兴地说。
  “‘吃水要跑几里外,卖个猪儿死路上,晚上院里借月亮,煤油灯下聚一堂。’这是以前村里的娃娃经常哼唱的一首歌,上世纪80年代末的锦星,真的太穷了。”回想起曾经的锦星村,杨少荣面色凝重。
  1993年,在杨少荣的带领下,全村百姓积极投工投劳,开始着手通村路的修建,按照每户包产人口分配工程量,统一组织施工,充分发扬“亲帮亲、邻帮邻”的优良传统,历时两年,只靠“锄挖炮炸、人背马驮”,硬是在半山腰上凿出了一条6公里长的砂石路。
  在协调村民土地修路无果时,私人掏钱征地;在炸材紧缺时,带头徒步去背;在放炮开山时,最后一个离开……这些都是修路时杨少荣留给村民们的“影子”。
  说起修路,村里人大都这样认为:“没得老杨,我们这条路恐怕再用10年都难修通。” 道路修通以后,杨少荣一声不响地跑到地区民委(现市民宗委),又一次争取到3万元的帮扶资金。在村民大会上,不知情的村民都笑着问:“老杨,这回又打算搞哪样?我们和你一起整!”
  “这次我们要砸煤油灯了……”
  就这样,杨少荣再次带领群众挖电杆坑、抬电杆、拉电线……一干又是一年。
  1995年,锦星村率先成为全乡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通国家电网的村。截至2012年,全村农网改造覆盖率达100%;2013年,全村硬化院坝152户、连户路3866.5米,道路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
  “修路离不开大家伙,村民们很团结,大家凝聚力强,做什么都事半功倍。”杨少荣骄傲地夸赞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
  “从前山上都是种包谷、蔬菜,水土流失很严重。”杨少荣说,“起初大家不愿用自留地种树,退耕还林存在矛盾纠纷,我只能四处调解,劝说大家。”2000年,杨少荣响应国家林业政策号召,积极奔走于农户间,大胆构思,打破“组与组、户与户”之间的界限,按照“谁承包、谁造林、谁管护、谁受益”和“谁不造、谁不管、谁复耕就收回另行发包”的原则,鼓励村民承包荒山草坡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村民们积极性空前高涨。
  考虑到苗木运输成本,杨少荣亲自前往购买马尾松种子,并自己掏钱聘请人员挖岩灰做营养坨育苗,在他的精心管护下,当年便成功育苗20万株,全部无偿发放给村民种植。杨少荣的这一行为,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和组织的认可,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农户纷纷回乡承包荒山植树造林,锦星村涌现出种植面积300多亩的造林大户,造林最少的农户也拥有15亩林地。
  在杨少荣的带领下,截至2016年底,锦星村完成荒山造林3009.5亩、退耕还林3452.6亩,森林覆盖率从1988年的13.25%上升到如今的88.37%,经济总价值3500余万元。2007年8月,杨少荣还荣获“全国退耕还林先进个人”称号。
  杨少荣说:“我们村里有好几千亩林子,我要想办法把它保护好、管理好,让这片绿色一直延续下去。”
  “锦星村属一类贫困村,还有120户500多人未脱贫,我们村‘两委’肩上的担子还很重。”如今,杨少荣已年近花甲,但他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息。2017年,杨少荣又有了新的任务——带领干部群众向贫困发起总攻,实现全村脱贫出列。
  锦星村“第一书记”周增长介绍该村产业发展情况时说:“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两委’班子成员一起跑项目、抓招商,千方百计发展致富产业、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2017年,杨少荣争取到扶贫资金支持全村贫困户养殖能繁母猪43头、能繁母牛140头,林下种植养牛黑麦草500余亩、马铃薯500亩、各种豆类600余亩;争取到扶贫资金22.8万元采购228箱蜜蜂,挑选专人成立合作社发展养殖产业;争取到1个40万元的冬荪种植项目,目前已启动实施。修建通村水泥路10.5公里、通组通寨水泥路7.6公里;所辖9个村民组全部通自来水;新建移动机站2座。实施危房改造252户,覆盖率达100%;建设生态文明家园277户,如今的锦星村一律“白墙青瓦牛角图腾芦笙舞”,展现了新时期的特色苗族民居。村集体经济积累达28万元,实现了“空壳村”向“创收村”的华丽转变,全村年人均收入突破7200元。
  “杨支书有担当,村民都很信任他,做什么事都可以一呼百应。”周增长说,“2007年,村民熊永祥外出务工,临走时把家里的存折放在杨支书处并告知密码。前几天,熊永祥回乡后,杨支书当着我们的面把存折交给他,并把发放的相关补助告诉他,存折里的钱杨支书分文未动。当时我在旁边,深受感动。”
  “现在我们村有22名正式党员、3名预备党员,大家都全心全意、百分之百地努力工作。”杨少荣说,“锦星村八组的村民付仙,作为入党积极分子,都开始询问我何时交党费了,现在我们村组组有党员,大家都很有干劲。”
  “锦星有三美三好:苗族民居美、苗族服饰美、苗家生活美,生态环境好、干群关系好、班子建设好。”朴实的评价中饱含着锦星村村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在杨少荣的带领下,昔日的深山沟、穷苗寨,正逐渐转变为闪耀在黔西北高原上的锦绣苗乡。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