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读者天地 >> 杂志社档案 >> 纸面上的故乡
纸面上的故乡
作者:文|西 篱  发布日期:2017/12/19 阅读次数: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每个月都在期待她,而她也总是不远千里依时赶到,如同一只吉祥的鸟儿,在每个清晨欢声笑语,带给我远方故乡的信息和温情——《毕节试验区》创刊10周年了,已经出版了150多期,感谢编辑部的惠赠,我阅读了大约有几十期吧。我非常珍惜每一期杂志,将她们按出版时间排序,放在我办公室书柜里,随时取阅。
  对于我这种少小离家的人,故乡的意义是童年的记忆,这种记忆是短暂的,毕竟童年时光,大约也就占了我们生命的十分之一吧。但是这种记忆又是漫长的,因为童年的生活经历会给人造成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会伴随我们漫长的一生。
  我出生在纳雍维新,童年的时光一半是在纳雍县、一半是在大方县度过的。我在长篇小说《昼的紫 夜的白》的后记里,讲述过童年时的记忆和感受,以及心灵中神秘的觉悟。我记得县城的街道高低起伏不平,铺满了一个个石面光滑圆润、亮晶晶的鹅卵石。它们的间距太大,我不得不努力迈开步伐。我赤足踩过每一块鹅卵石,在我的脚掌即将前踏时,每一块青色的石头都与我相视而笑。黄昏总是要来拦截我。随着太阳下山,光滑的鹅卵石映照天空幽兰的光亮,越来越凉,很快寒入骨髓。我的脚板只能在瞬间逃脱,又不能不踩下去。我可以奔跑,但这只能引来夜的追逐。即使我往西方,尚有光亮的地方,即使我有翅膀,夜色也将铺天盖地而来,把一切湮灭,寒冷令我的足底疼痛到麻木。我感受到一种暴力,源自孤独和恐惧。我在我读过的所有书籍里(童年时我几乎读完了父亲的所有文学类藏书)寻找那些适合描述我的感受的词句,我的内心里语言汹涌,喋喋不休。我就是在童年的时候确定了——写作就是我唯一的劳作,是我唯一的表达方式和与这个世界沟通的方式。
  我的在毕节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影响了我的一生,是我的情感和创作的源泉。而童年已经久远,我已经回不去,再也无法进入那条记忆的河流。几年前的某天,我收到了李霓主编寄来的《毕节试验区》,此后每期都收到,她带来了故乡现实的活生生的信息,我在刊中读到故乡新时代的新气象,读到美丽新毕节的人和事、民俗与民生。我仿佛闻到黔西北大地草木的气息,听到河流的歌唱,听见万物生长的呼吸……我童年的记忆和这鲜活的现实得以融合,这杂志便承载了我与故乡的感情和文化的联系。甚至,她还似脐带,令我得以继续汲取来自家乡的地缘、民族、文化的营养。
  在互联网数字化的时代,无数强大的纸媒纷纷濒临危机。时代的快车飞速疾驶,《毕节试验区》创刊10周年,却越办越好,将一个不断发展中的充满活力的毕节呈现给世人,传播新时代正能量,广受读者欢迎。我想,这不容易的十年,得力于李霓主编和她的编辑团队,他们孜孜不倦的坚持和甘于奉献的赤子之心。
  祝福《毕节试验区》,祝福我亲爱的家乡。(作者本名周西篱,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传记文学学会理事,广东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供职于广东省作协。)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