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览胜织金话古桥
览胜织金话古桥
作者:文|叶章龙  发布日期:2017/12/28 阅读次数:
保存较为完好的高家桥(本刊记者 龙 翔 摄)
  织金县城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是毕节市两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06年5月,经深入考察织金县城众多古建筑,织金古建筑群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织金县城古建筑群中有五座连接东西城区的古代石拱桥。
  所谓古桥,应是清朝中叶以前建造的桥才有资格享有这个称谓。清朝道光《平远州志》记载,织金境内有33座石拱桥。以史志所记载,这些古桥都是道光时期以前建造的。道光《平远州志》中大都记载了桥的位置、建桥的年代、出资建桥者;有的桥还记载了建桥的经过、桥的特色和关于桥的传说故事。这33座桥的名字是月华桥、日升桥、太平桥、通济桥、兴隆桥、宾兴桥、延龄桥、观音桥、普纳翁桥、织金桥、蔡石桥、狮子桥、万安桥、积善桥、觉己桥、虎场桥、花香桥、仲机桥、鼠把桥、雨农桥、乐善桥、曲径桥、三元桥、比古桥、杜家桥、麟趾桥、近城桥、永安桥、高家桥、永安桥、则溪桥、以補新场桥、裸龙桥,其中有两座永安桥。《大定府志》录入了道光《平远州志》33座桥中的26座。民国《贵州通志》录入了32座。在上世纪90年代编写的《织金县志》中,《桥梁•渡口》一节里特标出《古桥》一目,录入33座古桥以及对各桥的说明。时至今日,这些古桥还横跨在织金县的大小川溪之上,构成织金一道道悠古的沧桑风情。
  织金这样一个蕞尔小县为何会有这样多的古桥,这还得从织金的地理和自然环境说起。织金县位于贵州中部,县境内有记载的大小河流22条,分布于县内四面八方,无论从东西南北进入织金,都有渊溪阻隔。这些大小溪流分属三岔河流域和六冲河流域。三岔河流域的河流有石干河、康家河、喇叭河、磨中河、蒙坝河、三塘河、大陌河、小黄河、凹河、普戛河、岩洞口河、依聋河、三岔河等13条。六冲河流域的河流有六圭河、织金河、小干河、杨柳河、高家桥河、底那河、箱子河、上红岩河、卜牛河等9条。织金县是一个多水的县,除了大小溪流还有众多的大小湖泊陂池、井泉潭塘。仅在县城及近郊就有回龙潭、四方井、双堰塘、瓦窑龙潭、黄泥龙潭、猪粑粑龙潭,城东郊有荷花池、南郊有金鱼池、西郊有西湖,城北郊二十余里有八步碧云湖等。一条卜牛河从城郊凤凰山麓而来,穿城北去,河两岸不到百步,便有井泉,织金人都说织金县城是“百泉之城”,这样说并非夸张。织金又是一片雨量充沛的地域,是贵州省的暴雨中心县份之一,年降雨量之充沛居贵州省第五、毕节市之冠。每年从初夏到秋末的半年里,降雨常造成洪灾。
  川流纵横交错,湖泊陂塘映天时出,井泉潭池星罗棋布,四至深溪险渊护卫,这些就是当年仡佬王在此建立今天的毕节地域内第一个古藩国——比喇王国的依凭。然而,仡佬王没有想到的是,他的王国没有因山溪之险而灭亡,却因不惕励而被租赁           土地的人轻易就揽入怀中,江山易主。元朝一统后,才开始兴建起大大小小的桥梁。这些打着元明清印记的桥梁,给织金这片锦绣河山沉淀下一份历史的厚礼。
  织金古桥中历史最长,现今还保存较完好的要算高家桥。《大定府志》载:“乌江又东,高家河注之,河出平远州西北山中,东北流至高家桥。桥跨水上。《平远记》曰:‘桥在州北三十里,创垂最古,相传为高氏所建,故名。’《元史•地理志》:‘顺元等路安抚司有清塘、高桥、鸭水等处长官所。’高桥即高家桥也,水始以桥氏。高家河又东北流入于乌江。”(《大定府志》第321页)。从以上文字记载可知,高家桥最迟建于元朝初期,特别是《大定府志》转引《元史•地理志》的记载,“有高桥长官所”,不仅是长官所因高家桥而得名,就是高家桥横跨的河流也因高家桥而得名为高家河,“水始以桥氏”。《大定府志》载,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九月丁卯,元军征讨罗氏鬼国(毕节地区),罗氏鬼国头领阿察和阿里投降。元安西王相李德辉遣人带阿察和阿里朝觐元世祖,改罗氏鬼国为顺元路宣抚司。与此同时,在宣抚司下设置了若干长官所,也就以高桥这个地名设置了高桥所。由此推论,高家桥在元军进入此地之前已经很出名了,因此其建桥时间还应向前推。高家桥是织金北域进出必经要道,从织金到大方、毕节道路在没有修公路以前的那些年代里,金戈铁马,商邮迁旅,在这座桥上络绎不绝。后来兴修了织金至毕节的公路,又在高家桥侧修建了一座公路桥,于是高家桥便在见证了七八百年的沧桑后光荣“退休”了。如今高家桥静静地躺在高家河上,欣赏着时代的变迁。
  织金众多古桥中被授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称号的有七座,除兴隆桥和仲机桥外,其余五座在城里,从南到北为日升桥、太平桥、回龙桥、月华桥、童生桥。五座桥都在桥头立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碑记。
  日升桥,位于织金县城中回龙潭东南200米处,横跨于从城东南郊而来、往北穿城而去的卜牛河上。此桥亦名新桥,不知名从何来。据道光《平远州志》载,为从三品武官、游击侯宏道的父亲侯加爵和乡绅瞿云慧斥资修建。桥建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单孔石拱桥。桥全长18米、跨径13米、高7米。卜牛河由城南郊十里以外奔流而来,到此桥前形成一个回旋的小河湾,流水经小湾回旋后像一条巨龙蜷曲的身躯又猛一伸直,穿桥而过,进入城中。乾隆十三年(1748年),从桥的东西两头建石城墙连接。光绪十三年(1877年),知州钱埙兴工修整,建石碉于桥右石墙外,又在回龙潭旁筑炮台一座,炮口直对桥孔,于石碉门头题额“砥柱安澜”。这是在桥头设置城防,以防兵匪从桥下水路进城,因此桥及周围设施一并称“上水关”。桥面采用石级上下的形式,东西两面共有十多级阶除。桥南北两侧砌石栏,早年间石栏上刻有各式图案,经几百年多次维修后栏杆旧样不复存在。整座桥就地取材,用织金盛产的当地人称“白绵石”的石材砌筑。桥历经几百年风雨磨砺,愈显得如新建的一般素净洁白。桥体与桥下的绿水,远处的青山,近处的传统庭院,如镜的回龙潭与潭边的古建筑群回龙庵、龙王庙交相辉映。日升桥就像一只羊脂玉环,佩戴在这蕞尔小城的项上。至于日升桥之名的来历,是因更早建于此桥下游的月华桥和此桥坐落于城东南,故得其名,取日升月华之意。
  沿穿城北去的卜牛河,第二座桥是太平桥。太平桥位于县城中十字街通往大东门街的河面上,东西向桥。桥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具体年代不详。据道光《平远州志》记载:“桥上有天然太极图,故名焉。”原桥为大小双孔石拱桥,桥墩及拱碹结构简洁,西孔为主桥孔,东孔为引桥。一般情况下大桥孔过水,涨水时两个桥孔同时过水。织金城是座多水之城,在夏初秋末这半年时间里,河水经常两孔齐过。在几十年以前,卜牛河水流量很大,似乎只有冬月至二月这几个月稍小一些。从农历三月桃花水涨,卜牛河的涛声便开始日夜不绝,于是太平桥便两孔过流,应接不暇了。从十字街到大东门这条织金城的东西主街道呈一马鞍形,太平桥正处于马鞍的最凹处。从十字街朝东一直下到太平桥,过桥后经过不到300米的平坦街道又向东上坡经过东门口到东门城外织金街——砂锅街。古人因地形造桥,太平桥的桥面平坦如砥,车马徒步极为便利。1974年8月的一次洪水淹没冲毁了太平桥。洪水过后,次年重建,1976年竣工。重建的太平桥就建在原地,但因建桥技术的提高,将双孔桥变为单孔桥,跨度也大了一倍。重建后全桥长32米、跨径16米、引道16米、孔高6米、桥面宽12米。织金盛产晶墨玉大理石,桥重建后,两侧栏杆用大理石和白绵石装饰。栏杆采用浮雕图案,分中栏和尾栏两部分。中栏两侧各8棵白绵石柱,柱高1.4米,两端柱为12棵凹槽起线圆柱,柱顶雕3级云纹盘;中间6棵为方柱,柱顶雕含苞待放荷花蕾,每两棵柱间装穿斗石板,两竖一横共三块,刻“满天星”纹样;边桥部分立3棵稍矮的方形荷花蕾顶石柱,每两柱间也镶两竖一横3块石板及穿斗晶墨玉大理石精磨圆梁。几十年前,太平桥下游约300米处建有一坝,有碾坊、榨油作坊,水从上游下来后,到桥前50米处就因下游的堰坝而变得平缓起来,潺湲而行,形成一小段涟漪粼粼的较深水域;人们工息饭后,就在桥上垂钓,那些日暖风清的黄昏和月明星稀的夜晚,桥上总是横着十数棵钓竿,喝彩之声不绝于耳,过着悠闲太平的日子。
  从太平桥往下游约500米,是卜牛河上第三桥,在道光《平远州志》和《大定府志》中都称为通济桥,织金人也称为回龙桥。桥为武举田生金之父田民仁集资建造。桥全长20米、跨径12米、高6米、桥面宽4.5米。桥有两孔,大孔为正桥孔、小孔为引桥。河水从大孔流过,小孔一般不过水。整个桥身横跨在两岸坚硬的岩石上。因拱碹高于两岸地面,桥面两头各有几步石级。此桥建造时间应是清朝道光以前,但无详细的时间记载。建桥时桥上两侧砌有拦马石,因年久损坏较大,曾经多次维修。1974年做过一次较大维修,将原来的拦马石改为墙式栏杆。此桥至今还在作为联通县城东西的主要纽带之一供行人过往。回龙桥的大桥孔内顶上,在建桥时就设置了一把“斩龙剑”,剑柄插在桥碹内顶上,剑身倒悬在桥孔顶上,如今那柄剑还包裹满锈斑悬在那里,而回龙桥之名就因此剑而得。古人有“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之说,传说上游的回龙潭里的龙很具灵性,而龙嫌潭太小,经常想越出回龙潭顺流而下,游到大江大海中去。传说曾经有一个冬烘先生张某夜得一梦,梦见神人告诉他,潭中的孽龙在近期要戏水淹平远州城,借水势出走。当时正在建造回龙桥,张老先生就去苦口婆心地劝建桥的人,要装上斩龙剑才能避免此劫。建桥者信了张先生的话,在桥孔顶上装上斩龙剑。桥建好后不久,在一个惊雷暴雨的夏夜,河水暴涨了,龙腾出潭顺河而下,洪水淹了两岸许多人家。当龙游到通济桥时,见桥孔上悬着一柄寒光闪闪的利剑,就猛一回头,逆流急回到潭内。从此,通济桥就得了另一个名字叫回龙桥。回龙桥也是织金县城里卜牛河上最中间的一座桥。
  第四座桥是月华桥。据道光《平远州志》记载,此桥建于清朝顺治十八年(1661年),是织金县现存古桥建桥年代第二久远、县城中历史最久远的古桥。月华桥位于回龙桥下游约200米处,东西向,是连接县城东西的五座桥梁中较有历史价值的一座桥。桥长19米、跨径16米、高7米、桥面净宽4.8米,为阶除式桥面。全桥用方块的织金特产白绵石砌成。桥面两侧用整块石料砌成栏杆。据史载,织金远古时代以来一直称比喇,织金城就是由比喇古城而来。当年河两岸居住的两个土著民族人群经常打冤家,双方在河水中打仗时人死于河中被冲走。明朝洪武十七年(1384年),奢香代行贵州宣慰使巡视比喇,意欲制止这场旷日持久的仇杀。因来往于河两岸不便,临时搭一便桥过河,名为“碎石桥”。奢香以此桥来往于两岸斡旋,平息了这场仇杀。因卜牛河经常洪水泛滥,此桥不久就被冲毁。300年后的清朝初年就在碎石桥原址上建成月华桥。桥竣工的那天夜里,当人们争相上桥观赏时,一轮皓月明澈如镜,朗照在晴空,圆月周围套上一圈七彩月晕,人们即以此吉祥的天象,取桥名为月华桥。据《大定府志》记载:“月华桥在(平远)州城中,顺治十八年建。桥成之夕有月华,故名。”月华桥是织金城中修建的第一座桥,自桥建成后,河两岸陆续建起了一座座寺庙,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庭院,几条两边挤满了鳞次栉比的民居的青石街道,日渐繁华起来。月华桥是织金县城区过往人次最多的桥,桥联通的地段也是城里文化最先发展和最发达的地段。
  卜牛河穿织金城流过,河上架的最后一座桥是永安桥,位于卜牛河出城北处。因上游日升桥设有城防上水关,这座桥就建在城北门口东面,与上水关呼应,称下水关。清朝康熙年间,建置平远州(今织金县),不久就建成平远州城。州城有四门,东门名迎旭、南门名来爽、西门名毓秀、北门名永安,永安桥就以处于永安门旁而得名。永安桥始建于清朝乾隆十四年(1749年),咸丰三年(1853年)做过修缮。相传在修桥时因所拨银两不足,全州童生捐资补建桥资金所缺,此桥才得以竣工,故又名童生桥。此事与桥名不见于史册,难以考证。桥为单孔石拱桥,在织金城内卜牛河上的五座桥中是最大的一座。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桥孔顶仅剩一米左右宽的拱碹支撑,从上往下不敢俯视桥下的河面,其势岌岌可危,已很少有人敢从桥上过了。1962年深冬的一天,一个临产孕妇不知何因冒险从桥上经过,走到桥顶,一脚就把那最后剩下的拱碹石踩塌了,站在拱碹石上同石块一起掉到枯水季节的河中。奇怪的是,这个孕妇仅受了点轻伤,还当场生下一男孩,这是一件真人真事。1963年重新在原桥的基础上修建一桥,新桥规模为永久式单孔公路石拱桥,桥长41米、跨径14米、高8米、桥面净宽7.9米。新桥经检查后可以承载汽车通过,比原桥大了许多,也是卜牛河上最大的一座石拱桥。因新桥是在旧永安桥的基础上建造的,不便沿用原名,另起名重新桥。几百年前,在织金县城北卜牛河绕过文腾书院,出永安桥,与西郊奔腾而来的大方河交汇处,每逢春夏汛涨潮高之时,两水交汇,雪浪搏击奔涌北去,里民云集于两岸和永安桥上观赏壮景,此景被名为文浪北腾,是织金县十二小景之一。织金于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古建筑群中此桥的名字为“童生桥”,据说是源于传说。
  在史册记载中,织金的古桥在毕节各县(区)中最多,而现存最古老的元朝初期所建的高家桥还完好地横卧在高家河上。全毕节现存古桥仅织金的几座被授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连接织金东西城的五座桥梁每座之间不到300米距离,安卧在县城之中,这是毕节独有的。古桥见证了织金的历史,使织金成为毕节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桥梁博物馆和鉴往知来的路标。[压题图为位于织金县八步街道东南面的陈家桥(本刊记者 龙 翔 摄)](作者系市政协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委员会原副主任)
    
[1楼] 网友陈长勇,于2018/7/11 13:15:08发表:
本文上一幅图应该是高家桥的下游,名字叫做陈家桥,是八步街道土锅村桥边组与绮陌街道二塘村陈家桥组的交界处,上游有织毕铁路大桥,下游有黔织高速公路笋子岩大桥,河两岸居民多数是陈、韩两姓。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