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毕节人 >> 唤深山古茶韵 制四方飘香茶——记七星关区亮岩镇太极村“贵州省技术能手”许凤云
唤深山古茶韵 制四方飘香茶
——记七星关区亮岩镇太极村“贵州省技术能手”许凤云
作者:文|图 本刊记者 刘广琴  发布日期:2017/11/20 阅读次数:
许凤云在毕节试验区•乌蒙山农特产品交易会上推介太极古茶
太极古茶系列产品
  这是一个别具风格的村庄,它位于七星关区亮岩镇的东南部,清澈的河水沿山绕行,形成了一个S型大拐弯,把村庄一分为二,在河岸平原上自然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山水太极图”,这个村庄便起名太极村。
  太极村之所以令人向往和让人铭记,缘于它的自然山水之美,也缘于在这个静谧的村庄,有大量历经岁月洗礼的古茶树。
  毕节市地处茶树原产地区域,古茶树分布区域广、数量多,有野生乔木型、小乔木型和人工栽培灌木型古茶树。经中国茶叶科学研究所有关专家鉴定,我市古茶树属比较古老的秃房品种,是贵州省古茶树资源最多的区域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古茶树有10万余株(1000年以上的1200余株、500年以上的2500余株),太极村是我市古茶树的主要生长地之一。据《华阳国志》《茶经》等记载,早在秦汉时期的平夷县(今七星关区一带)就种植、制作、饮用茶叶。
  太极村村民许凤云与其他农村妇女一样,常年在地里劳作、在家里照顾孩子,如果说有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她对古茶树多了一份感情和依赖,对手工制茶多了一些领悟和把握。每年采茶时节,许凤云就会把自家地里的古茶树叶采摘下来,制成手工茶,留足一家人一年的饮用量后,将富余的背到乡镇集市上卖,再换回生活必需品。
  太极村及周边村庄至今保留有大量的古茶树,由于当地交通闭塞,村民没有先进的加工技术,享受不到古茶树带来的实惠,觉得古茶树影响地里庄稼的生长,村民们保护和开发古茶树资源的意识淡薄,从而导致大量古茶树遭到严重砍伐。许凤云说,看到古茶树被砍伐,觉得很心痛,但也没办法去阻止。
  2013年,太极村通村公路硬化后,太极古茶树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2015年3月,太极村成立了七星关区太极茶叶种植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该村古茶树引起了省、市、区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许多专家、学者到太极村对古茶树的保护与开发、种植与加工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察研究,给太极古茶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亮岩镇获得了“贵州古茶树之乡”荣誉称号,七星关区获得了“中国古茶树之乡”荣誉称号,太极古茶声名鹊起。
  七星关区太极茶叶种植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成立,给宁静的村庄带来了不小的惊喜。70多户贫困户加入到合作社,通过流转土地等方式增加收入。许凤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来到合作社,经过合作社相关负责人的简单了解后,算是同意她在合作社务工,许凤云喜不自禁,在心里盘算多了一份收入。
  太极村及周边群众看到了古茶树的曙光,对古茶的未来充满了希望,但土生土长的许凤云在乐观之余却多了一份思考,她觉得太极村的人从十多岁的孩子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能熟练制茶,太极古茶在清朝时期曾经作为贡茶,可谓辉煌无比,但今天太极古茶却处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境中,这主要是因为太极村及周边群众仅仅局限于老式大杆杆茶的做法,未与时俱进,未能掌握先进的制茶技术和发展理念。她意识到,如果太极村及周边群众不积极主动学习先进的茶树种植技术、茶叶加工技术和新的营销理念,终有一天,太极古茶也会“裹足”不前,回归现状。在慢慢熟悉合作社的工作流程后,她主动找到张俊师傅,申请向他学习制茶技术和销售方法,张俊欣然答应了她的请求。
  在学习制茶的路上,只有小学文化的许凤云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了艰辛努力。为了掌握红茶的萎凋、绿茶的摊青程度,师傅用不同程度的茶叶让她用手、眼、鼻、嘴感知茶青的变化,并说出不同程度茶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析导致出现差异的原因,找到最佳程度点;为了学会做手工红条茶并在没有温度显示计的电炒锅内烘干、提香,师傅利用烘焙机让她用手感知20-100℃的温度变化,每10℃的误差在1-3℃内,经过一个星期的反复练习,她用红肿的双手,换取了闭上眼睛伸手就能感知到各种加工设备当前的温度,且误差都在2℃内,让一起学茶的几十号人钦佩不已。
  为了找准红茶发酵的最佳临界点以及掌握整个发酵过程中的湿度、温度、气味、颜色的变化,她每天都跟着师傅观察茶叶,每隔半小时就琢磨一次,她不会做记录,但是她却能将师傅讲解的知识倒背如流,能将每隔半小时红茶发酵时发生的变化情况说得和别人记录的情况一模一样。经过一年不间断的摸索,她终于掌握了不同季节、不同温度、不同湿度下红茶发酵的技术。
  为了掌握绿茶杀青时的投茶量、火温等,她在师傅的指导下,在酷热难当的热天围着300℃以上的杀青机不停地转,一起学制茶的几十号人都对她说,做茶不是一两天就能学成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再说了,师傅又没有收任何的学费,又不是只教几天,是要教我们两三年,你何必跟自己过不去,何必要熬更守夜地遭罪。可许凤云有自己的想法,她觉得吃苦受累都不怕,只要能学到真本事。每一滴汗水都不会白流,每一份心血都不会白淌,经过一年多的不断摸索和实践,她成为了太极村的制茶能手,制出的茶叶让人无法鉴别究竟是她制作的还是师傅制作的。在学习制茶的同时,她还学会了古茶树的扦插和种植技术。
  今年9月,许凤云带着太极茶叶种植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太极村及周边村群众的期望,参加2017年贵州省第六届手工制茶技能大赛,夺得“安顺瀑布毛峰•朵贝贡茶杯”手工红条茶一等奖(金奖),并荣获“贵州省技术能手”称号。许凤云的获奖极大地激发了太极村及周边村群众学习制茶的热情,也推动了太极古茶的开发进程。
  时光荏苒,经过3年多的磨炼,许凤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制茶能手,合作社的这份工作对她来说不仅仅是多了一份收入,更是增添了一份传统家庭妇女转型为技术能人的荣光。她说,合作社给了她成长和展示技能的平台,她也将努力工作回报合作社。说到制茶的感悟,她说,制茶的心境和品茶时的心境是一样的,不能急功近利,唯有做到宁静淡然,方能做出好茶。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