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试验区 >> 迈过扶贫“坎” 跨进脱贫“门”——毕节市实施“大扶贫”跑出脱贫“加速度”
迈过扶贫“坎” 跨进脱贫“门”
——毕节市实施“大扶贫”跑出脱贫“加速度”
作者:文|图 本刊记者 陈泽劲  发布日期:2017/8/30 阅读次数:

恒大集团援建的大方县奢香古镇

  脱贫是底线,小康是目标。在脱贫攻坚进入攻城拔寨的时刻,毕节试验区紧紧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层层立下“军令状”,层层吹响“冲锋号”,健全脱贫机制,压实脱贫责任,积极探索和实施一系列决战贫困的好方法、好经验,取得了丰硕成果。

  借助外力 扶贫有动力

  5月24日,当人们看到统一身着红色T恤的1500人浩浩荡荡抵达毕节的场面,还是颇受震撼。“这是恒大集团第三批支援乌蒙山脱贫攻坚队的队员。”挂任毕节市副市长的恒大集团副总裁兼扶贫办主任姚东介绍说,加上第一批先遣部队和第二批各级职员,总计2108人的恒大集团脱贫攻坚队会师乌蒙山。

  恒大集团于2015年12月1日开始结对帮扶毕节市大方县,3年无偿投入30亿元,通过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发展教育扶贫、吸纳就业扶贫、贫困家庭创业扶贫和特殊困难群体生活保障扶贫等措施,到2018年实现大方县18万多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

  “我们不仅出资金,更重要的是出人才、出技术、出管理、出团队、出思路。”姚东说,到目前,恒大集团已有20亿元资金捐赠到位,组建了200多人的专职扶贫队伍常驻大方,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开展脱贫会战,直接参与扶贫的各类人员已超3000人。

  一家民营企业调动全集团的力量和资源帮助一个地区开展脱贫会战,企业高管挂职担任地方领导干部,在所有县(区)成立扶贫分公司,在贫困人口集中的乡(镇)派驻扶贫部……这是毕节借助外力、聚合“大扶贫”力量创新探索的一个生动缩影。

  毕节试验区建立以来,在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的牵头推动下,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积极参与,与毕节各县(区)结起了对子、连上了亲戚。民革中央定点帮扶纳雍县、民盟中央定点帮扶七星关区、民建中央定点帮扶黔西县、民进中央定点帮扶金沙县、农工党中央定点帮扶大方县、致公党中央定点帮扶七星关区、九三学社中央定点帮扶威宁自治县、台盟中央定点帮扶赫章县、全国工商联定点帮扶织金县……“同心产业园区”“同心助医工程”“同心智力工程”等帮扶项目落户各县(区),从单纯的咨询服务、技术培训发展到建言献策、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就业扶贫等精准扶贫的“五朵金花”。

  漫步于毕节,带有“同心”字样的标语频频惹眼,这正是各民主党派同心奏响乌蒙山脱贫攻坚大合唱的鲜活证明。通过协调帮助试验区争取政策和项目,29年来累计引进项目925个,涉及资金1280亿元,使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日益增强,为毕节脱贫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扶贫合唱队”的成员也在不断壮大——对口城市来了。1996年,深圳市对口帮扶毕节,至今累计新建和扩建104所医院、151所学校,缓解了30多万贫困农户的就医难问题,5万多名学生从中受益。国家部委来了。2010年,农业部等17个中央部委和单位启动“威宁试点”,开展针对性扶持,威宁县于2014年实现了省内整县“脱贫摘帽”。民营企业来了。在投入30亿元结对帮扶大方县的基础上,恒大集团决定再捐资80亿元帮扶毕节整体脱贫。在恒大集团的带动下,广东一力集团等27家上下游企业纷纷落户毕节……

  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参与的社会“大扶贫”格局,为毕节人民奋力脱贫提供了资金和项目的持续支持。而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充分发挥效能,毕节要啃下脱贫攻坚的“硬骨头”,还是要靠全市上下戮力同心、埋头苦干,闯出一条符合毕节实际的科学脱贫新路子。

  产业支撑 扶贫有实效

  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毕节市着力打造扶贫产业,力求精准、再精准。精准选择,产业规划由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生态环境和供给需求说了算;精准发力,产业发展建立“全链式”扶贫机制;精准落地,升级利益联结方案让贫困户共享产业红利。

  在大方县雨冲乡,由恒大集团帮扶援建的油用牡丹套种皂角基地已颇具规模。层层梯田向山顶盘绕,蜿蜒如春螺,披岚似云塔,赋予荒山生命的律动。目前,整个基地共种植油用牡丹6000亩、套种皂角4000亩,覆盖贫困户67户227人。

  毕节着力发展山地特色高效生态农业,打造了马铃薯种薯和商品薯、高山冷凉蔬菜、生态畜牧业、特色经果林、中药材、高山生态茶“六大农业板块经济”,实现总产值450亿元,覆盖农户147.05万户639.48万人。

  “我们将产业发展连接到农户、科技、合作社、教育培训、特色品牌、龙头企业、融资、基地、园区等九大发展要素之上,形成了全链式的‘大产业’扶贫机制。”毕节市农委主任卢瑶说。

  昔日“救命薯”如今变身“致富薯”,靠的正是这种“全链式”机制。2015年底,威宁县从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引进三膜覆盖早熟马铃薯种植技术。“一层覆地膜、二层盖拱棚、三层罩大棚”,土豆1月下种,4月收获,提前上市1个多月,效益倍增。三膜覆盖早熟马铃薯的成功引种,改写了威宁只产秋季土豆的历史,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产得好,还要卖得出,卖上好价钱。2014年,毕节打造了贵州首个农特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乌蒙山宝•毕节珍好”,威宁马铃薯、七星关白萝卜、大方皱椒、织金竹荪、赫章核桃……在同一个品牌下,抱团合力闯市场。2016年,全市79家企业113个产品获得品牌使用权,总销售额突破3亿元,直接带动5万多农户增收。

  产业发展了、品牌响亮了、收益增加了,如何避免“产业扶富不扶农,扶农却又不扶贫”?毕节给出了“五联”促“三变”的利益联结升级方案。

  通过组织联合,培育壮大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等市场经营主体;通过产业联动,推动主要农产品生产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通过资金联手,以“特惠贷”为抓手形成互助资金使用机制;通过市场联通,突出“农超对接”,用好“对口市场”,发展电商市场;通过利益联结,强化农户、村集体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

  在“五联”的基础上,毕节更好地实现了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目前,开展农村“三变”改革的试点乡镇,贫困户年人均增收8139元,村平均每年营收5.8万元。

  党建引领 扶贫有底气

  脱贫攻坚需要人才支撑和组织保障。精准选派驻村“第一书记”,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以农民脱贫考核创业的科技人员是毕节的创新实践。

  “‘大扶贫’要由‘大党建’来统领。”市委主要领导说,把扶贫开发同基层党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强化乡镇党委书记、村党支部书记、农村致富带头人“三支人才队伍”建设,让他们在基层一线施展更多的实招、新招和硬招。

  军号一响风雷动。来自全市的1998名干部奔赴扶贫一线任村“第一书记”,与2.65万名农村致富带头人携起手来,共同担当起40余万名群众脱贫致富的重任,实现1981个贫困村、219个软弱涣散村全覆盖。

  在村“第一书记”的协助下,威宁县658个村党支部近年来调整了526个书记,选上来的都是有本事、有热情、能带领群众致富的能人。“党组织带领群众致富,群众向党组织靠拢。仅2015年,就有3000多名农民青年递交入党申请,争做致富带头人。”威宁县委副书记、县委统战部部长郑建旭说。

  如何解决贫困村的“空壳化”问题,毕节的办法是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

  “按照‘政府+公司+党支部+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由政府投入项目建设基础设施部分,作为村集体固定资产入股企业,企业每年按股分红给村集体,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与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相结合。”市扶贫办副主任刘敬东说。

  为了解决农民缺知识、缺技术的难题,鼓励农技人员留薪留职到农村领办创办山地高效生态农业发展项目,是毕节的一项大胆探索,“搅活了一池春水”。毕节市级财政从2016年起每年安排1000万元,规定各县(区)至少配套2000万元,综合运用贷款贴息、参股、担保、先建后补等方式解决项目启动资金难题。

  毕节市全面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大力构建“党建大扶贫”的格局,把党建工作优势转化为扶贫优势、发展优势、增收优势,实现了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工作同频共振,着力破解深度贫困难题。

  脱贫决战路,玉汝于成。毕节一马当先,蹚出了一条老少边穷地区科学脱贫的道路。脚下有路,信心满满。市委副书记、市长桑维亮说,我们要凝聚起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全面小康的力量源泉,到2018年,毕节一定能实现省级“脱贫摘帽”;到2020年,毕节一定能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