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读者天地 >> 杂志社档案 >> 我与《毕节试验区》的不解情缘
我与《毕节试验区》的不解情缘
作者:文|史宏拯  发布日期:2017/8/29 阅读次数:
  在现实生活中,文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是也是不容忽视的,自己手里的笔,是对世界的一种感悟,是对社会的一种透析。我们都是平常人,简单到为活着而活着,为心中的爱好而写,为真善美而写,为喜怒哀乐而写,为心灵的所托而写。
  2007年9月,《毕节试验区》杂志正式创刊,我接到了主编李霓的电话,要我给《毕节试验区》杂志“历史•文化”栏目写几篇文章,于是找出两篇现成的稿子,认真修改后打印了给她发过去。没多久,两篇文章都陆续被采用了。当我收到寄来的刊物后认真看了里面的每一篇文章,感到耳目一新。
  2009年退休后,“归去来兮”,回到农村老家,拾掇起几近荒芜的几亩薄田瘦土,过起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把“爬格子”的事放了下来。但是只要接到毕节试验区杂志社的约稿电话,我都会放下农活,认真地去完成她给我“布置的任务”。  
  从事文字工作,使我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在我能够翻阅的报刊中,《毕节试验区》是我每期必看的一本杂志,原因除了我作为毕节试验区建设发展的参与者、《毕节试验区》杂志的撰稿人而有一份特殊感情外,还被她可读性很强的内容所吸引。通过这本刊物,让我及时了解了毕节的发展变化,更让我经常看到我的那些文朋政友们的身影和信息。《毕节试验区》杂志已经成为我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人生的命运,一半在自己手里,另一半在上帝手中。你一生的全部就在于:运用你手里所拥有的,去获取上帝手中所掌握的。你的努力越超常,你手里掌握的那一半就越庞大,你获得的成果就越丰硕。毕节试验区杂志社社长、主编李霓是一个十分敬业又受人尊重的女性,自她担纲毕节试验区杂志社的当家人以来,殚精竭虑、呕心沥血,让这份平常的内部党刊一年一个台阶,成为文化艺术百花园中一颗闪亮的新星。十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一瞬间,在网络文章日趋泛滥、纸质期刊江河日下的社会大环境下,《毕节试验区》杂志能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党刊”“全国十佳党刊”“全国党刊工作创新奖”等殊荣,发行量每期超过2万册的业绩,可以想象李霓和她的团队付出了多么艰辛的努力!
  我是《毕节试验区》杂志的热心读者和宣传者,每一期刊物出版后我都会爱不释手地研读,并向好友推荐,尤其是登载有我写的文章的那一期,更是迫不及待地想在第一时间捧读。当新书到手,那淡淡的墨香令人陶醉!沏上一杯浓茶,在临窗桌上品茶读书也是一种惬意的享受。
  2013年10月,《毕节试验区》杂志“读者之家”免费开放,成为全国第一家在公共场所为人民提供免费赠阅服务的内部党刊。在黔西北这片土地上,李霓和她的这支新闻队伍,用兢兢业业的工作,用实际行动和一份人民满意的答卷来践行一份社会责任。
  这份党刊,送达党中央,她是传递党委、政府声音的喉舌;深入寻常百姓家,她是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传递一份乡音、联系一份乡情,她是远方游子思乡的寄托。
  在“读者之家”的开办过程中,杂志社通过在多个公共场所赠阅《毕节试验区》杂志、赠送“读者之家”温馨提示卡片等方式让更多的人知晓“读者之家”,让《毕节试验区》更加深入人民群众心中,很多老年读者慕名前来“读者之家”阅读杂志。
  为方便更多的老年读者阅读到《毕节试验区》杂志,杂志社不断增加公共阅读场所,让大家在每个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及大型公共场所等都能阅读到这本杂志。
  可以说,“读者之家”开办的每一天,都有一个关于老年读者与毕节这块土地以及《毕节试验区》杂志的温暖故事和感人瞬间。老年读者来到“读者之家”,值班人员会热心地送上一杯开水或者热茶,与老年人聊天,倾听老年人回忆年轻时候的故事,快乐着他们的快乐,也感受着这份工作的幸福。
  《毕节试验区》杂志“读者之家”的开办,就是以党刊的责任和温度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构建一份温暖,让老年人获得精神上的慰藉与心灵上的依靠;就是以媒体的温度为离退休干部奉上一份精神食粮,让他们及时知晓自己曾经为之付出青春汗水的事业的发展状况,让他们看到自己为之付出汗水与智慧的这片土地的建设与发展。
  2016年9月,《毕节试验区》杂志改版为半月刊,使信息容量提高了一倍,信息的时效性也大大提升。这一改版,不但意味着刊物获得了专业上的成功,也标志着在毕节试验区即将迎来30周年华诞之际,将继续承担起更加重要的宣传、引领作用和新的历史使命。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群高尚的人谈话。为《毕节试验区》杂志写稿是我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我与杂志社的编辑们素昧平生,在用文章或微信与他们交流中,为他们分担一份责任,忧他们之忧、乐他们之乐,感动着他们的感动、幸福着他们的幸福,使我的退休生活变得充实,心态变得年轻,更重要的是:将自己半个世纪以来的阅历、感受和所见所闻记录下来,给社会呈上一份爱心和答卷。十年来,我在《毕节试验区》杂志共发表了20多篇文章,仅2016年就在“历史•文化”栏目中发表文章5篇,多篇文章受到读者好评。如《把信仰刻在毕节大地上》发表后,周平一女儿周晓茹打电话给我说,看了我写的回忆她母亲的文章后,她感动得哭了……那一刻接电话的我也好感动!作为文字工作者,读者的认可和感动就是最好的奖赏!为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我将踏浪而行,为《毕节试验区》杂志的发展推波助澜,为新时期毕节试验区的建设擂鼓呐喊。(作者系黔西县政协退休干部)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