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毕节人 >> 他的心中装满党和人民——记大方县原马场区委书记刘安国
他的心中装满党和人民
——记大方县原马场区委书记刘安国
作者:文|图 本刊记者 陈泽劲  发布日期:2017/7/12 阅读次数:
刘安国老书记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拥抱着这些当年自己和乡亲们亲手种下的树木(吴学毅 摄)
刘安国获得的荣誉证书(吴学毅 摄)
刘安国当年组织修建的劈山水库如今润泽着马场人民
  核心提示:
  有人说: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是的,优秀的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报以无限的赤诚,就是时刻和群众紧紧地站在一起。
  毛泽东说过:“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同样,为人民办实事做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始终如一、无怨无悔地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在毕节试验区这片充满热情的广袤土地上,不乏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一个耄耋老人,他把共产党员对人民群众无私的爱诠释得淋漓尽致;他倾注了几十年的心血,搭建了一座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连心桥”;他把群众当成真正的主人,心中装满党和人民。他,就是大方县原马场区委书记刘安国。
  
  刘安国,1932年出生于大方县高店乡(现对江镇)大山村罗家寨组,现年85岁;1953年入党,建乡之初,从民兵队队长岗位上被选为岔河乡乡长。他曾在大方县坡脚区、马场区等地的多个岗位工作,1989年正式退休。
  采访车在大方县西片区穿行,绿意浓浓的山林十分惹眼,同行的大方县委宣传部的同志指着公路两旁的一排排大树介绍说,这就是刘安国老书记种的树,是他的心血,为造林绿化树立了标杆。关于刘安国,这仅仅是他办的实事好事之一。在大方县马场镇、对江镇等地采访,谈及刘安国,干部交口称赞,尤其是刘安国曾经工作过18年有余的马场镇,许多人对他在马场的工作还记忆犹新。在大家的心目中,刘安国就是优秀党员干部的标准,是个“活雷锋”,是值得学习的榜样。
  鱼水深情 关心群众冷暖
  2015年4月27日,马场镇党委邀请刘安国“回家”给干部职工讲“三严三实”专题党课,刘老的一件件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事迹,折射出他坦荡的襟怀和真挚的爱民情结,听他上课的干部职工深受感动。
  刘安国回马场的消息不胫而走,大家都赶来镇政府。“大家都舍不得让老书记走。”刘安国在马场工作时的资料员(类似于秘书)吴大本说。党课一结束,群众蜂拥而上,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水泄不通,争相和老书记握手交谈。群众劝他在马场多住几天,到各家看看生活的变化。镇政府派车送刘安国回他的老家,但挽留的人们总是舍不得,刘老只好陪大家慢慢步行。人们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四岔路,才依依不舍地让刘老上车,挥泪告别。
  另外一个同样感动的情景是刘安国调离马场时,干部群众自发送别。
  1984年,刘安国“退居二线”,奉命调坡脚区任正区级调研员。文件一到,他就把该移交的东西全部移交,该交待的全部交待。那时兴起一个规矩:上任时要接风洗尘,离任时要饯行送别。正当马场区委准备为他筹办送行宴时,他把在马场所有的个人财产——上任时带来的那套行李捆成一个单包,斜挂在肩上,天刚蒙蒙亮就从区公所后门悄悄上了小路,去坡脚上任。早起的群众看见刘安国走了,就喊道:“大家还不快起床,留住刘书记!”听到喊声,人们纷纷开门,去追他们的刘书记。大家看到刘安国那简单的行李无不心酸:别人当官来时一套行李,离时几个马驮。他来马场10多年,走时还是那套行李,只是多了一张小木板凳,是一个木匠听说他要调走,特地为他做了一张小板凳做纪念,这是刘安国在马场唯一的一次“受贿”。人们送了一程又一程,他和前来送别的群众感动得哭成一片。刘安国走后,老百姓称他为好区长、好书记,职工们称他为知心人。
  去年,听闻刘安国生病在大方县城住院,马场镇的机关职工、退休干部、老百姓都自发前去看望当年的老领导,一些群众感慨:当官要学刘安国,一双水草鞋,两个干馒头,哪寨哪家都知道,哪山哪水都走遍;天天下乡,从不占一分便宜。
  刘安国调离马场几十年了,退休至今人们都非常惦记他。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刘安国受群众如此爱戴和敬重,是因为他心中装着群众,时时刻刻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把群众冷暖记心间。
  1975年农历腊月三十,刘安国检查完节日困难群众生活和机关安全工作情况后,下午五点才动身赶回距马场区公所20多公里的老家坡脚区岔河公社罗家寨。当时马场区公所只留两个人值班,担心他们处理不了紧急要务,刘安国囫囵吞枣地吃完年夜饭,便打着电筒往马场赶。凌晨四点,刘安国到了当时距离区公所5公里的抬沙乡大龙井,遇到凹石嘎小队队长杨国荣背着自己病重的小外甥半夜三更赶去县医院。“我来背孩子,快走。我送你们翻箐梁子,那里豺狗豹子多,我有枪,保护你们过去。”刘安国对杨国荣说,“回到区里我来联系医院的院长和医生,请他们帮忙抢救孩子。”他问杨国荣:“你们带钱带粮票没有?”杨国荣回答:“钱有8元,粮票没有,来不及准备。”“出门无钱粮不行。”刘安国把荷包一翻,有20多元钱和20多斤粮票,留下两块钱后,其余全部塞给杨国荣。
  一个月后,杨国荣的外甥出院回家了,杨国荣来还钱,抱了一只公鸡感谢刘安国。刘安国说:“钱粮不用还了,我在农场劳动分了40多斤粮食,可以周转。鸡,抱回去给孩子补身体。”拗不过区长,杨国荣只得把鸡抱回去,感动得热泪盈眶。
  原中坝乡红岩村红岩洞居住着20多户人家,吃水特别困难,到山脚下的河沟里取水来回要一个多小时。刘安国发动干部想办法找水源,后来在红岩洞的西边找到一股水,却与东边的红岩洞隔着一堵梁子。刘安国绞尽脑汁想把水引到红岩洞,但谈何容易。后来,刘安国去河南参观了红旗渠,开阔了眼界,坚定了信心,决定在悬崖上打明渠。通过努力,终于解决了红岩洞的人蓄饮水困难。
  冒沙嘎人称马场区的“珠穆朗玛峰”,聚居着20多户苗族同胞,因山高天寒地皮薄、交通闭塞,极为落后。群众不仅仅在经济上落后,在思想上也非常落后。当时,到冒沙嘎的路基本上在悬崖上穿行,而且非常陡峭,一不小心就会摔下山崖,刘安国却多次到冒沙嘎调研,他觉得,治贫先治愚,要改变这里的状况,必须提高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于是在冒沙嘎办起了学校。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时时处处想到人民群众,尽全力帮助他们解决困难。”采访中,刘安国频频提及“服务好人民群众”的字眼。他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都给予群众最温暖的关怀。带孤儿回家吃年夜饭、帮助救治生病的群众、请离家远的干部职工到区公所就餐……群众利益无小事,刘安国都把这些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刘安国老书记非常关心我们,总是为群众的长远利益打算,对群众好。”马场镇马场村75岁的村民刘子德激动地说,“老书记动员大家一起在毛栗坡种树,连他自己都亲自动手栽。”“你要招呼他吃顿饭,他都不肯吃。”实在太热情,拗不过农民的朴实,想着群众困难,刘安国吃了饭就给钱和粮票。
  关心群众冷暖,刘安国和群众结下了鱼水深情。
  真抓实干 工作不走过场
  在马场区工作的18年间,刘安国走遍该区9个乡(公社)47个大队(自然村)309个生产队(村民组),始终同干部群众在一起。
  那时候区里没有车,刘安国就用双脚“丈量”着马场的山山水水,他的办公地点是在田间地头。
  时任马场区公所通讯员的严云,与刘安国一起共事了7年。在严云的记忆中,平时很难在办公室里找到刘安国,因为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基层和干部群众在一起,一边安排工作、一边解决难题、一边探索路子。每天天一亮,刘安国早早起床穿上草鞋,背着帆布包,拄着拐杖出门。他一个公社一个公社地走,一家一户地查看情况,一天要走四五个公社。饿了,啃两个干馒头;渴了,就在野外的沟渠里喝两口山泉。
  “除了在区公所或者要到县里开会,他很少回家,都是去生产队调研,他的脚走伤了,至今还有伤印。”吴大本说。
  严云说:“当时的领导说:‘他比车子还快。’”全区9个乡(公社),刘安国两天就走完,为的是尽快掌握每个地方老百姓真实的生产生活情况,以便“对症下药”,找到发展的良方。
  在充分调研并准确掌握各个生产队的发展情况后,刘安国着重抓了三件事:粮食生产、修路引水、植树造林。
  “高山冷箐,洋芋当顿;要想吃米,除了痛病。”那时群众的生活艰难,做梦都想好好吃顿包谷饭。当时的白布是一个穷乡,人多地少,生活简直是一年只有半年粮。刘安国带领大家把粮食生产抓起来,使粮食增产,解决老百姓的生活问题。老百姓划得有自留地,刘安国督促群众要把地种好,有好收成才能吃饱饭。“手里有粮,心里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同时,刘安国注重管理好乐戈、高店、白布、马场4个粮食仓库,每个乡都要按要求上交公余粮,完成国家公余粮征收任务。
  彼时的马场区交通不便,只通了大方经高店到马场到抬沙坝的那一段路,还有螺蛳、牛场、中坝、果宝、鼠场、白布6个乡不通公路。要得富,先修路。路不通老百姓怎能发展致富,怎么办?每年春耕结束,刘安国从每个乡抽出一名副乡长,亲自带领他们勘查路线,事先策划好要从哪里修到哪里,修多长多宽,到冬天把粮食收完就开始修路。经过长年累月的并肩作战,最后修通了连接各个公社的公路。
  水利是农业命脉,水不通,群众饮水是个大问题。“当时的马场区冬天缺水、夏天洪涝,修水库既可以防洪,干旱季节又能让老百姓有水吃。”刘安国抓水利建设颇费心血。在马场期间,他带领群众修建了大水沟、劈山、沙坝簸箕落、后槽、马洪坝、水头上、三块田、衙院、拉沟、杨家坟等大大小小近30个水库(山塘),修通了3条大型干渠40多公里,修建水电站两座。
  那时没有机械,都是靠人工背、挖、挑,齐心协力把水库堤坝筑起来的。刘安国不单单是组织者,更是实践者,他和老百姓一起并肩作战,背泥土,夯实坝坎。“只要想着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好,就觉得更有干劲了,群众喝上水,累也值得。”刘安国回忆说,他和群众在白布乡修大水沟,当时修水沟的条件十分艰难,群众担心难以修建成功。通过苦干实干,水沟修好了,水哗哗哗地流到寨子里,群众信服了。和群众打成一片,一起修水库,刘安国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弄得全身是泥,村民们打趣着说刘安国是“泥巴区长”。
  刘安国对村民们说:“共产党人就要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时时处处都要为人民群众的利益着想。”
  植树造林,保持水土。1965年,刘安国到马场报到后,就天天下乡。半个月时间,他走遍了马场的山山水水,发现马场的怪像:土宽地广,百姓并不富裕;峰耸云海,光秃而不秀丽;水系复杂,洪害而水打沙壅。他暗下决心,必须改变这一状况。他的笔记本上写满只有自己才看得懂的“天书”“神符”:哪个凹凹筑塘,哪个山头种树,哪些坝子改田,哪些偏坡砌坎,先从哪里入手,心中有个谱。他决定先易后难,样板开路,再作辐射。主意一定,他和马场公社党委书记分工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学校师生、公社干部和群众在马场街背后毛栗坡种树。先开荒,后砌坎,顺坡随形,搞成梯土。
  群众开始积极性不高,明白道理后,老百姓对刘安国说:“你是为了大家,又不是为你一个人,我们怎么不和你一起干呢?”于是大家变得勤快肯干起来,各队树苗种植任务提前在春节前完成。毛栗坡的树种好以后,各公社都相继效仿,按“安国设想”作出规划并付诸实施。刘安国身体力行,到了冬天,就带领群众在野鸡大坡、白泥大坡、沙田水库周边栽树,他还到县林业局争取茶树种来栽上光秃秃的山坡。而今有的林场成了森林,松涛阵阵,毛栗坡林场成为马场人节假日活动、休闲娱乐的场所。刘安国在马场工作期间,先后带着群众造了水窝寨、水草坝、抬沙、衙院、白岩脚、仙宣慰屋基等10多个林场和青杠坡茶场。
  时任马场供销社主任的徐治华由衷地说:“刘安国老书记做事认真负责,工作从来不走过场,雷厉风行,确实是真抓实干的榜样,鼓舞着全体干部群众。”
“老书记要求我们学习焦裕禄、雷锋,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踏踏实实地工作,努力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时任鼠场公社党委书记的魏家全说,刘安国到鼠场检查工作时和群众一起修水库、修路、造林、种庄稼,带头上阵劳动,为老百姓办实事,工作从不马虎。
  率先垂范 事事亲力亲为
  “昨天听说冒沙嘎烧了5000多公斤石灰改土,今早天一亮我就上去亲眼看看,果然是真的,我很高兴,摔了几筋斗也值得。”寒冬雪凝时节,刘安国戴着护耳帽、拄着木棍子,一双农田鞋上缠绑着稻草绳,爬上危险的冒沙嘎核实改土情况。
  “凝风呼呼刺骨寒,区长带头先下田。社员紧随领导下,十月抢宝战寒天。”这是一个驮煤的群众见到刘安国带头下田收割稻谷时即兴唱出的一首山歌。事情是这样的:当年的阿支孔生产队地势高、气温低,稻谷成熟比矮的地方要晚两季。“栽秧栽到六月,割谷割到下雪。”接近冬天,驮煤路旁一大片未收割的稻谷被雪凝压倒在田中,刘安国见围观的群众纹丝不动,他一边动员群众赶紧收割,一边挽起裤脚、脱鞋,第一个跳到田中收割稻谷。其他人看到区长这样,不再犹豫,随即下田抢收。
  以身作则,事必躬亲。刘安国工作作风严谨,非常认真负责,事事亲力亲为,凡是要求别人做到的,他自己必先做到。
  抓生产,搞建设,刘安国更是处处带头作示范,成为乡亲们学习的榜样。
  马场镇阿支孔村村民彭德志说:“刘安国带头做的事情太多了,大水井水库、后槽水库、抬沙林场、后槽茶场等大工程,都是他带头挖、带头背,在工地上,他常常和年轻人比力气大、比挖得快。”
  刘安国下乡,行踪不定,有时一个山头要转几天几夜,哪里受灾多少,哪里粮食丰收,他都一清二楚。为此,公社干部就怕遇到他检查工作,说不清缘由,怕被批评,汇报工作又不敢编造。但是,干部们又盼望和他在一起,有困难有问题他可以帮忙解决。
  一次,刘安国下乡路过牛场乡后箐时,发现一个社员正懒散地犁着土,东一犁、西一犁的,说土太难犁了。他接过犁头动作熟练,又好又快地把土犁完。“种庄稼糊弄不得,别误了一年春。”事后这个社员逢人便称赞刘安国是种庄稼的能手。
  和刘安国共事半年多的马场镇正科级干部陈永远说:“刘安国兢兢业业,每年除夕回去吃完年夜饭就匆匆回到工作岗位,一辈子都在做好事,处处带头,不管是犁土、薅苞谷、插秧,还是开山破石修路,他都领着大家干。”
  “父亲以工作为重,每年除夕,家人等他回来吃团圆饭,他基本上都是很晚才到家,那时我们几姊妹都睡着了。”刘安国的女儿刘薇回忆说,“小时候很少见父亲的面,大年初一一大早父亲就走了,那时我们还没醒。”刘安国把心思全部放在工作上,很少顾及自己的家庭。
  带着群众干,做给群众看。“农业学大寨”时期,马场区有哪一道堡坎没有砌好,刘安国就马上安排补好;有干部插秧不积极,他立即督促其改正。他看到群众不会犁地,就手把手地教,现场作示范,让群众懂得方法,偷懒作假的群众也心服口服,不敢再耍花样。“秧苗要插稳、插直,成活率才高。”那时在田间地头,总能看见刘安国耐心地指点群众。
  徐治华介绍说,刘安国老书记没有架子,衣着朴素,跟老百姓一个样,干活不怕脏不怕累,老百姓都很满意。修沟渠的时候他和群众抡大锤,他比别人先到工地,干完活别人走后他还要仔细查看情况,预先布置好第二天的工作任务,才放心地离开。有一次胃病犯了,他用大锤捂起肚子,在山坡上输液,只要一好点便投入工作。还有一次在医院输液,听到猫场硫磺厂放炮,他马上拔掉吊针前去查看,医务人员到处找他,后来发现他在工地上。
  刘安国对干部要求严格,对原则问题不让步。供销社削价商品要让群众买,供销社干部要自觉遵守工作纪律,不能买。要求干部工作不走过场,下乡处理事情要认真细致,走访的村民组,要说出“幺二三”。
  采访中,马场镇的干部职工纷纷认为,刘安国是马场的一面旗帜,他的心中装满百姓的一切,所作所为改变了马场的面貌,教育了一批干部。
  “组织上考虑到他在马场工作,家庭又困难,给他子女安排工作,他都严词拒绝。”陈永远说,执行政策上,刘安国向来都是一视同仁,从不优亲厚友,在群众中树立威信,得到大家的公认,群众一直支持他的工作。
  不图名利,有好处总想着别人。有一年,县里评先进,有一床纪念的棉被,刘安国都要让给别人,于是他托人把棉被退还给了组织。
  “我在高店乡工作的时候,刘安国经常找我,不是为他自己,而是为群众办事。”陈永远对记者说,群众前往坡脚区岔河乡农林村(现属对江镇),要绕行3公里的小路。2000年7月,刘安国见此情形,心里不是滋味,请陈永远开会部署打穿山洞事宜,便于群众出行。两人一拍即合,共同组织几百名群众修了个把月,终于打通了捷径,方便河两岸群众的出行。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今天。”2015年3月,大方县委书记张瀚时看望生病住院的刘安国,并带去1000元慰问金。刘安国当时非常激动,他随即一次性拿出1200元现金,请有关同志帮他作为“特殊党费”交纳。刘安国说,党员干部就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工作时不能吊儿郎当、粗心大意,要在本职岗位上率先垂范,为百姓创造幸福生活。
  党性未减 退休却不褪色
  “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不是要追求什么名利,而是要踏踏实实为百姓办事。”刘安国1984年从马场区委书记“退居二线”转任坡脚区正区级调研员,按常理他可以高枕无忧安度晚年,然而,他并没有闲下来。“永远忠于党和人民,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这是刘安国的人生誓言。他全力协助坡脚区领导工作,主动联系交通部门修公路、联系水利部门修水库,组织群众修了坡脚区到马场区小田坝的公路。
  回到大山村,看到家乡水、电、路不通,山上光秃秃的,恶劣的生态环境,他心痛不已,决定重操“老本行”。
  首先是修路。起初没有人愿意调出土地,刘安国积极动员群众,并带头从自家的5份土地中无偿拿出3份来修路。他自己贴钱买来钢钎、大锤,组织群众修路3公里,方便沿线几百户群众。
  看到村民一人为8户人家挑水而打破水桶、老人用小坛罐在路边的水塘提水吃,刘安国很揪心。他写了报告到乡政府反映3个村民组的村民没水吃,请求支援水管。争取得水管后,刘安国就带领村民铺设安装,把水引到家门口。目前,罗家寨、刺莓岭两个村民组的自来水基本上家家安通,马头边组从龙井丫口安到每家每户。
  为了解决电的问题,刘安国跑到曾经工作过的猫场找到熟悉的同志,争取到几十公斤电线,又到毕节争取到200公斤电线,请工人架设好,组织村民看护,让村民用上电。水、电、路通了,现在大山村的老百姓生活越过越好,不时有小商贩拉着新鲜的蔬菜到寨子里卖。
  实现水、电、路“三通”后,刘安国最忧心的是家乡恶劣的生态环境,山上光秃秃的。眉头一皱,计上心头,他决计带头植树造林。
  刘安国“偿还生态债”的设想得到时任村党支部副书记的陈顺兵和村民刘永方、丁兴明、丁兴权的响应,刘安国与另外四位村民共同承包了大山村罗家寨、刺莓岭、马头边3个村民组的荒山,并从县林业局争取资金500元,到林业站购来杉树和柳杉种子175公斤自行育苗。刘安国说,那时他的工资才95元,留下10多元生活,剩余的全部用于种树。为了不给乡亲们增添负担,刘安国卖掉自家的牛、马、猪等采购树种,还多次向亲朋好友借钱购买树种。他以自己的财产作抵押贷款8600元,从1981年到1985年,在大小29个山头上,连续5年动员家人、乡亲们种植树木逾20万株,建成了“八五林场”,直到1997年他才将贷款本息11480元悉数还清。
  1989年,刘安国正式退休后,更是全身心地带动群众植树造林。
  “我们‘八五林场’共有1.85万棵杉树、6200棵梧桐、802棵杜仲。”刘老如数家珍。
  如今,孩子们在山外工作生活都不错,劝老两口跟他们共同生活、颐养天年,刘安国却放不下这些林木,他希望党和政府加强对森林的保护,保住绿水青山。
  30多年过去了,昔日光秃秃的山头如今焕发出蓬勃生机,“八五林场”有经济成木20余万株,每株平均价值500元,林区经济价值超千万元。刘安国带动群众植树造林,增强了周边村民的造林护林意识,绿化了750亩荒山荒坡,提高了森林覆盖率,使对江镇森林覆盖率从1985年的31%提升到2016年的51%。林区生态恢复也改善了周边10余个村寨的生活环境,减少了自然灾害,维护了1000余亩耕地良田。2007年9月,刘安国获“全国绿色小康户”荣誉称号;2015年1月,刘安国获毕节市“造林绿化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在刘安国老书记的示范引领下,对江镇大山村农民王松从2013年开始建设占地100多亩的经果林育苗基地,在苗圃里育板栗、刺梨、樱花、藏柏等树苗;先后到牛场、马场、兴隆、瓢井等乡镇承包造林工程,将新造林地反包给土主管理,每年验收保存率后每株付给农户一定的管护费,农户既获得树木,又领取了管护费,积极性很高。2015年,由王松等8个股东入股的大方县健翔经果林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带动30多户贫困户脱贫。“刘安国种树的事迹对我们很有启发,2016年,我的育苗基地支付人工工资20多万元,支付种植苗木工人工资80多万元,许多外出务工人员都来合作社打工,既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又能就近挣钱,一举两得。”王松告诉记者。
  苍山不老,党性不因年岁增长而褪减。“是党培养了我,只要我活着一天,就要坚持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贡献。”寥寥数语间,足见一名共产党员的鲜明底色,刘安国内心装着的全是党和人民。
  
  记者点评:
  期待更多“刘安国” 加速实现小康梦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在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的时代征程中,党员干部应以高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更加忠于党和人民,切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群众当亲人,带领群众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谱写全民小康、全面小康的动人华章。
  刘安国是优秀共产党员的“多棱镜”。群众利益无小事,刘安国时刻关心群众冷暖,他的心中总是装着百姓,成为群众身边的“活雷锋”。他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干群齐心战贫困、改面貌,真正践行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彰显鱼水深情。
  刘安国深入基层,用脚步“丈量”马场的山山水水,我们要学习他乐于助民爱民的品格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无论是抓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粮食生产,还是修路引水、植树造林,刘安国都真抓实干、事必躬亲。在脱贫攻坚进入攻城拔寨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认真学习并践行他亲力亲为、处处带头作表率的崇高品质。
  为了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他呕心沥血;为了给百姓办更多实事好事,他鞠躬尽瘁;为了给群众谋福祉,他的思想闪烁着夺目的光芒,创造一个个催生巨变的奇迹。刘安国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党,是共产党员的模范。
  群雁高飞头雁领。毕节试验区正全力打赢“113攻坚战”,奋力谱写百姓富生态美多彩贵州新未来的毕节篇章,呼唤涌现更多“刘安国”式的党员干部,助力实现全面小康梦想。刘安国,好样的!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