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试验区 >> 一幅美丽和谐的生态文明画卷——毕节试验区生态建设纪实
一幅美丽和谐的生态文明画卷
——毕节试验区生态建设纪实
作者:文|本刊记者 陈泽劲  发布日期:2017/6/18 阅读次数:
大方县羊场镇穿岩村九驿生态园(梅培文 摄)
威宁自治县盐仓镇兴发村马吃水林业生态建设示范点绿意浓浓(聂宗荣 摄)
绿色毕节(罗仕华 摄)
  退耕还林前,大方县小屯乡滑石村全村87%的耕地为25度以上坡耕地,人均粮食180公斤,村民为维持生计而毁林开荒,导致生态恶化。2000年5月,一场泥石流让村里18人丧生、27幢房屋被毁、大量牲畜家禽死亡、1800余株树木折断。
  灾难过后,惨痛的教训让村民意识到:“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于是,滑石村村民开始了大规模植树造林行动,将陡坡耕地全部造林。全村完成退耕还林500多公顷,森林覆盖率从退耕前的不足20%提高到现在的80%左右。
  以绿引富,村里组织退耕农户培训转移就业、发展林下经济,踏上致富路。如今的滑石村,已脱去旧装换新颜,穷山恶水已变成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绿了青山富了民。
  自1988年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建立以来,毕节试验区坚持“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绿色发展战略,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全面加快生态建设,着力深化林业改革,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强化森林资源保护,扎实推进林业现代化,森林资源总量不断增加、森林质量不断提升、生态功能不断增强,生态环境从不断恶化到明显改善,实现了“百姓富”与“生态美”。
  走出生存怪圈
  在面积为26853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每平方公里所承载人口超过200人;贫困人口高达345万,绝对贫困人口占65.4%,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仅有182元,人均占有粮食192公斤;土地垦殖指数高达46.2%,水土流失面积达16725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62.28%,森林覆盖率仅为14.94%。这一组现在看起来触目惊心的数据,就是1987年毕节地区的真实写照。
  毕节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山高谷深、土地破碎、切割度大,相对高差达2443米,生态较为脆弱。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长期交通闭塞、文化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地处西南崇山峻岭之间的毕节,被联合国有关组织和专家认定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
  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和粮食的需求,囿于落后陈旧的传统生产观念,当地农民一直把“上山开荒”和“多子多福”视作解决长远生计问题的唯一出路。斧头、锄头、镰刀等生产工具纷纷挥向荒凉的大山和薄弱的土地,持续垦荒使本来就脆弱的生态环境愈发雪上加霜,直接导致了毕节生态恶化和人口激增,陷入“越生越穷、越穷越垦、越垦越生”的深度贫困怪圈,并呈现恶性循环之势,不少地方出现了“人增、耕进、林退、水土流失、岩石裸露、石漠化”的恶劣生存环境。
  不过,毕节仍然有光彩的一面。毕节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境内蕴藏着煤、磷、硫等30多种矿产,含煤面积1.2万平方公里,已查明资源储量759.9亿吨,其中上表储量291亿吨,占贵州省煤炭上表储量的51.2%,在长江以南居第一位,享有“西南煤海”之美誉,“家底”相当殷实。
  一方面是各种资源禀赋的多重叠加,另一方面却是守着金山挨饿的生存怪圈。毕节人就在这样的矛盾中,苦苦挣扎了很多年。
  为破解这一喀斯特地区的世界性生存发展难题,毕节开始了绝处求生的突围之路。1988年6月,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经过深入调研后,创造性地提出并报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了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
  从此开始,毕节各族人民放下斧头、扛起锄头,实现了从砍树人到栽树护林人、从粮农到林农的转身,变荒山为绿山,29年如一日艰苦奋斗、持之以恒坚持绿化不动摇,展开了一代接一代、波澜壮阔的生态接力,破除生态魔咒,戮力同心走出生存怪圈。
  念活生态真经
  生态建设是治穷脱贫的突破口。毕节试验区建立以来,毕节干部群众牢记“近期作示范、长远探路子”的历史使命,紧紧围绕“生态建设”试验主题,把开发扶贫寓于生态建设之中,以生态建设促进开发扶贫和经济发展。
  “五子登科”建设立体生态。毕节充分利用山地资源优势,探索出“山顶种植松杉柏带帽子、山腰种植经济林木系带子、山下抓结构调整铺毯子、富余劳动力务工挣票子、增收致富建设美丽乡村盖房子”的新“五子登科”立体生态建设模式,实现了山、水、林、田、路、房的综合治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多丰收。
  “五种模式”推进毕节绿化。在实践中探索出先建后补、代种代管、承包造林、企业带动、建设移交“五种模式”,大大激发了大户能人、专业合作组织、企业参与林业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克服了长期以来造林主体不明、责任不清的造林难题,补齐了造林资金短缺和林业产业发展缓慢的短板。
  “五轮驱动”发展林下经济。利用森林资源丰富的优势,毕节试验区采取高位推动、政策撬动、龙头带动、基地推动、品牌拉动“五轮驱动”促进林下经济发展,加快森林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的“三资”转换进程,促进农村开发扶贫,走上生态得保护、产业得发展、林农得实惠的绿色发展之路。
  “五开治石”防控石漠化。针对不同区域的水土条件、生态承载力和居民生活水平,在石漠化防治中,因地制宜、顺势而为、精准治石,探索出“开绿色之源,铺开防治生态被;开产业之源,撬开防治经济阀;开机制之源,解开防治束缚链;开模式之源,凿开防治力量泉;开科技之源,打开防治锦囊袋”的“五开治石”石漠化防控模式,实现了石漠化区科学、可持续发展。
  “五度法则”防控森林火灾。牢固树立森林防火重于泰山的忧患意识,把森林防火工作摆在林业生态建设的突出位置,在实践中总结出宣传教育抓广度、预警预报抓精度、体制创新抓深度、责任追究抓力度、区域联防抓跨度的“五度法则”森林防火经验,成效明显,连续多年在全省排名前三。
  “五改五推”深化林场改革。全市国有林场抢抓机遇,加快改革步伐,通过“改革管理体制,推进分类经营;改革激励机制,推进招商引资;改革经营模式,推进产业发展;改革考评制度,推进责任落实;改革机构设置,推进队伍建设”的“五改五推”改革,促进了森林资源增长,激发了国有林场活力,提高了林场职工收入,增强了林场发展后劲。
  1988年以来,毕节先后实施了中国“3356”、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石漠化综合治理等10多项生态建设工程,实现了森林覆盖率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以上的目标。
  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如今的“绿色银行”。统计数字显示,1988年至2016年,全市森林面积从40.12万公顷增加到13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从14.94%增长到50.28%、森林蓄积量从872万立方米增加到2668万立方米,实现了森林资源的持续同步增长;水土流失面积从16830平方公里减少到10342.54平方公里;累计治理石漠化面积1036.2平方公里,为构筑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屏障发挥了积极作用。
  唱好富民大戏
  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毕节市在建设“生态保护、绿色发展”高地中,坚持“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绿色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生态建设,着力加快林业产业发展,让百姓分享到生态建设“红利”。
  “几山坡地饿肚皮,种上树子领补贴。生态旅游促发展,退耕还林功当先。”生态的转变,让大方县羊场镇穿岩村破茧成蝶。过去,穿岩村因贫毁林,饱受生态恶化、愈加贫穷之苦。穷则思变,从2000年开始,穿岩村大力退耕还林,助推生态修复,换来绿水青山。
  近年来,该村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豆制品加工、生态畜牧等产业,有效带动群众致富。目前,11户村民开办11家农家乐,户均年收入25万元;23户村民发展豆制品加工,户均年收入2万元以上;78户村民从事种草养畜,户均增收0.3万元以上。穿岩村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化为生动现实,实现了“生态环境靓、农民腰包鼓”的华丽转变。
  这只是毕节试验区抓好生态建设、唱好富民大戏、引领同步小康的一个缩影。
  毕节市副市长李玉平说,林业作为脱贫攻坚的重点行业,要将扶贫贯穿在各项工作中,推进生态建设必须围绕脱贫攻坚这个中心来加快推动林业产业发展,不断提高林业在农民增收中的贡献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真正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
  毕节市把林业发展与经济结构调整、扶贫开发和农民增收致富有机结合起来,统筹推进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同步实现生态改善和民生改善。通过整合林业、扶贫、畜牧、移民等相关项目,采取引资开发、合股经营、部门扶持等多种方式,毕节试验区大力发展特色经果林和林下经济,开发绿色食品,发展生态旅游,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打造出了中国“核桃之乡”“樱桃之乡”“天麻之乡”“竹荪之乡”等品牌。
  截至2016年,毕节市已发展核桃、樱桃、石榴、苹果、刺梨、油茶等特色经果林22.08万公顷,林业总产值达到193亿元。利用森林资源发展林下经济面积累计达到10万公顷,实现产值32.73亿元,带动农户20余万户。建设森林公园13个(国家级4个、省级4个、市级3个、县级2个)、湿地公园8个(国家级3个、市级5个),累计接待游客838万人次,涉林经济组织达1030家,森林旅游收入60亿元。以特色经果林、森林旅游、林下经济为“三大支撑”的林业生态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同时,毕节市注重加强森林管护,落实森林管护面积近83.18万公顷,聘请管护人员7745名,兑现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1.05亿元,补偿面积近80.65万公顷,受益农户78万户250万人。
  毕节市抓好生态带富民,工作卓有成效,备受肯定。毕节市被国务院及国家有关部门列为“生态文明先行区”“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全国林业生态建设示范区”“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2016年,毕节市林业局被全国绿化委员会表彰为“全国绿化先进单位”,毕节市3人获得“全国绿化奖章”、1人获“全国绿化劳动模范”、1人获“全国绿化先进工作者”等荣誉。在省政府对市(州)和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考核中,包含森林覆盖率、造林成林率、案件查结率、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率等四项指标在内的林业生态建设指标,毕节市综合得分排名第一。
  “我们将紧紧围绕‘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的总目标,同步推进生态修复、资源保护和产业发展,筑牢‘两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以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等系统建设工程为载体,努力使全市森林生态体系更加完善、林业产业体系更加发达、森林生态文化体系更加繁荣,林业资源总量、生态承载量和林业经济总量得到较大提升,为打好‘113攻坚战’、助推全市同步小康夯实生态基础。”这是全市林业系统干部职工的心声。“十三五”期间,全市将加快林业产业升级,把林业打造成脱贫攻坚的大产业,打造绿色银行,绘就生态美与百姓富的和谐画卷。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