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试验区 >> 打造脱贫致富的“薯”光大道——威宁自治县大力推进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走笔
打造脱贫致富的“薯”光大道
——威宁自治县大力推进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走笔
作者:文|图 本刊记者 程 红  发布日期:2017/6/18 阅读次数:
2月13日,全市召开2017年脱贫攻坚“春季攻势”行动现场会。省政协副主席、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建琨(前排左三),市委副书记、市长桑维亮(前排左二),市政协主席宫晓农(前排右三),市委副书记、市委政法委书记李建(左一,现任省扶贫办主任),市委常委、威宁自治县委书记肖发君(前排右二)等在威宁县石门乡新民村仰天窝种薯扩繁基地观摩。
威宁县三膜覆盖早熟马铃薯基地(罗春卫 摄)
威宁县南方马铃薯专业合作社马铃薯生产基地(供图/市农委)
  “威宁有三宝:土豆、洋芋、马铃薯。”当地人在介绍威宁自治县时总会说这句话。威宁马铃薯种植历史悠久,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全国马铃薯四大主产区之一。
  目前,威宁县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65万亩,总产量在280万吨以上,总产值超过35亿元。在全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中,马铃薯收入超过1700元,马铃薯已从解决温饱的“小土豆”变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大产业”。
  芒种时节,威宁天高云淡,阳光明媚。记者行走在威宁县的田间地头,闻着田野里散发的马铃薯花香,感受威宁县推进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劲脉搏。
  把小土豆做成大产业
  威宁县位于乌蒙山腹地,立体气候明显,日照充足,温湿适度,昼夜温差大,是马铃薯生长的适宜区。
  威宁马铃薯以个头大、品质优等特点闻名遐迩,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8年4月,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授予威宁“中国南方马铃薯之乡”的称号。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在威宁县双龙镇水潮村的马铃薯品种展示基地,工人们正在为马铃薯脱毒种苗拔除杂草,一片繁忙的景象。一眼望去,马铃薯脱毒种苗枝繁叶茂,长势喜人。
  随行的威宁县特色农业产业服务中心副主任张慧告诉记者,该基地种植了从全国24个省(市、区)征集到的91个马铃薯品种,有费乌瑞它、威芋、宣薯、黔芋、毕薯、云薯、鄂薯、陇薯、会薯、青薯、丽薯、冀张薯、定薯、川芋等系列品种,每个品种种植面积为60平方米,采用大垄双行种植方式,每小区种植5垄。
  记者在威宁县采访,听到的都是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产业如何转型升级?威宁县从品种培育、规模化种植等方面着手,把小土豆做成大产业。
  早在1994年,农业部就在威宁县建成马铃薯脱毒中心,加快威宁马铃薯种薯繁育的步伐,组建西南地区最大的种薯扩繁基地,健全了脱毒瓶苗、原种生产、原种扩繁、一级良种扩繁和二级良种扩繁的五级繁育体系。
  近年来,威宁县引进专门企业建立优质马铃薯脱毒种薯扩繁基地,脱毒种薯远销四川、云南、广西等地。种薯基地的建设,不仅有效解决了当地农民种植马铃薯的良种问题,也为农民增收开辟了一个新渠道。
  2012年,威宁县泰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在草海镇民族村建成脱毒马铃薯原原种生产快繁中心,总投资8510.83万元,建设核心区190.31亩、生产基地1300亩、示范区3万亩、辐射区30万亩,设计年生产原原种5000万粒,现已完成一期工程,2016年实际生产原原种3000万粒,主要品种是费乌瑞它、宣薯2号和威芋5号。
  2015年,通过招商引资,中国农业发展集团广西格霖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入驻威宁,在威宁建立分公司,实施马铃薯原原种生产和原种扩繁。
  该公司在草海镇建设占地150亩的马铃薯组培中心,建成占地1.5万平方米、组培架面积7万平方米的工厂化组培苗扩繁中心,年可扩繁脱毒苗700万瓶、1.5亿株;建设800亩微型薯繁育基地,建设20万平方米的联栋式智能温室,可年繁殖3季微型薯2亿多粒。
  2016年,威宁县组织广西格霖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威宁分公司、贵州金农马铃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威宁县南方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等种薯企业,在双龙镇、麻乍镇、雪山镇、么站镇、草海镇、小海镇、观风海镇等地建立马铃薯原种基地1.55万亩。
  2016年,威宁县组织17家种薯企业在双龙、小海、观风海、麻乍、雪山、迤那、黑土河、石门、么站等乡镇建立马铃薯一级良种扩繁基地8.13万亩;在二级良种生产上,威宁县组织县内马铃薯种薯企业以及全县马铃薯主产乡镇农户,完成马铃薯二级良种扩繁基地35.2万亩。
  三膜覆盖早熟马铃薯种植是有效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种植模式。威宁县结合威宁马铃薯生产实际,借鉴山东滕州马铃薯产业发展思路及基地建设经验,根据种植区立体气候特点,利用盖地膜、上小棚、搭大棚、铺滴管等设施,提高温度和湿度,保证马铃薯正常生长,错开马铃薯上市旺季。
  2016年,威宁县在草海、麻乍、观风海等10余个乡(镇、街道)种植三膜覆盖早熟马铃薯1万余亩,覆盖了贫困农户3700多户,带动5000多名薯农增收致富,为农民增加收入1亿多元。
  围绕打造“中国南方马铃薯之乡”的目标,威宁县在中国南方马铃薯种薯(商品薯)生产中处于领先水平。如今,马铃薯已成为威宁县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
  让小土豆助推大扶贫
  “这个地方荒地变宝地了。”今年2月,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敏尔来到威宁县石门乡新民村仰天窝种薯扩繁基地调研时如此赞许。
  位于高海拔山区的仰天窝过去是座荒山,村民们以前曾多年在这里耕种,但种什么都没收成。后来,中国农业发展集团看上了这片土地,把它建成了威宁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马铃薯种薯扩繁基地。
  该基地占地5100余亩,以马铃薯种薯扩繁为主,采用机械化种植,通过播种机可一次性完成松土、开沟、起垄、播种、施肥、喷药等工序。在2016年的试种中,1亩基地可产马铃薯2500公斤,有利润5000元。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该基地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充分利用撂荒土地,将贫困户多年闲置的土地进行高效综合开发利用,达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目的,实现贫困农户脱贫致富。
  目前,该基地已有入股农户367户1669人,其中贫困户163户691人。在这种模式下,贫困户与企业、村集体按7∶2∶1分成,贫困户占7成可分得3500元,公司占2成可分得1000元,村集体占1成可分得500元。
  今年2月13日,全市2017年脱贫攻坚“春季攻势”行动现场会在石门乡召开。与会人员在观摩了仰天窝种薯扩繁基地后深有感触地说,该基地有规划、有规模、有规范,值得借鉴和学习。老百姓要脱贫,最关键的是要抓产业发展,探索好产业与贫困农户的联结机制,在产业脱贫上走出新路子。
  威宁县大力实施扶贫项目带动战略,促进马铃薯产业与精准扶贫相结合,让小土豆发挥大作用。该县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统一供种、统一机械化种植、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田间管理、统一回收销售,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使威宁马铃薯在全国的马铃薯种业市场风生水起,成为集马铃薯种薯加工、繁育于一体的先进示范区。
  与此同时,威宁县还通过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在三膜覆盖早熟马铃薯种植示范区内配套基础设施投入,解决公司及合作社的后顾之忧。为保证马铃薯的质量,该县采取统一供应种薯的方式,从根源解决马铃薯种植病害问题,每亩供应种薯在150公斤左右,同时每亩地贴息贷款8000元,保证资金供应到位,扩大威宁商品薯种植规模,打造威宁高原特色马铃薯品牌,让小土豆助推大扶贫,在脱贫攻坚中发挥大作用。
  目前,“威宁洋芋”地域商标已获国家工商总局批准并授牌,已注册的商标有“南方薯宝”“威雪”“威宝”,其他一些专业合作社正在积极申报产地认证和商标注册。
  威宁县委、县政府会同农业部门鼓励企业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逐步形成订单农业的发展模式,制定相应的保护价收购政策,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民利益,使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
  截至2016年10月,威宁县共成立马铃薯专业合作社48家,合作社成员数量12556人。通过这些合作组织的不懈努力,销售市场不断拓展,遍及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浙江、上海、福建、重庆、贵阳等地,常年外销马铃薯商品100万吨左右,种薯(含常规种薯)外销20万吨以上。
  “十三五”期间,威宁县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165万亩以上,力争到2020年优质种薯种植达100万亩,实现平均单产2500公斤以上,总产量突破400万吨,产值突破85亿元,马铃薯收入在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占35%以上。
  种下小土豆,助力大扶贫。威宁县狠抓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有效带动当地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助推贫困户增收致富,打造了一条脱贫致富的“薯”光大道。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