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一 封面二 封面三 封底一 封底二 本月文章本社时评封面展示    
以精神文明建设助推同步小康
本刊评论员
  “小康社会”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建设”与“建成”一字之改,却使“小康社会”一下子离我们近了。2013年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中明确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角已经吹响,关键是要树立起攻坚克难的坚定信心,凝聚起推进事业的强大力量。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第一性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并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或促进或阻碍)。眼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角已经吹响,时代呼唤助力同步小康目标实现的社会意识。而这种积极的社会意识属于精神文明的层面,是精神文明之树绽放的花蕾。精神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智慧、道德的进步状态。精神文明建设在助力同步小康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全部成果的总括和结晶。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内容。我们要建成的全面小康,不仅是物质上富裕的小康,而且是精神上丰盈的小康,因此,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不可或缺。在夏日明媚的阳光中,毕节试验区物质文明建设快速推进,脱贫攻坚的步履十分铿锵!全市大扶贫战略行动推进会要求:以大思路大手笔大举措确保脱贫攻坚再战告捷;全市推进煤炭工业转型升级现场观摩会要求:加快转型升级步伐,谱写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毕节新篇章。在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的征程中,毕节试验区不断有精彩的答卷呈现。
  与此同时,毕节试验区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电视连续剧《奢香夫人》、彝族古剧《撮泰吉》等一批代表毕节试验区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精品备受瞩目;全市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蓬勃开展。毕节试验区从城市到乡村,从乡(镇、街道)到社区、校园,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如火如荼:送文化下乡百场演艺工程、“我们的节日•端午”、“助力‘五城同创’”老年人爽朗舞操比赛、端午民俗文化节、寝室文化节、“民生杯”民歌大赛、“诚信文化教育基地”揭牌等相继开展,这些创建活动主题鲜明、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富有贴近性,备受群众欢迎,在润物无声中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美的享受中让广大群众树立起了攻坚克难的坚定信心、凝聚起了同步小康的强大力量。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就这两个方面而言,毕节试验区精神文明建设可谓花艳果丰。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方面毕节试验区成绩斐然,特别是教育方面,我市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长足发展。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毕节试验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那些受表彰的“十星级文明户”是我们身边的典型,可亲、可敬、可学;当在异乡舍己救人的纳雍籍英雄王加勇的事迹在大江南北传颂时,我们感受到了震撼人心的道德光芒!王加勇等英雄的出现,刷新了毕节试验区思想道德建设的高度。英雄魂归故里,我们欣喜地看到:王加勇的精神将在故乡的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执笔:李 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