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试验区 >> 古驿道上奏响“百姓富、生态美”的乐章——毕节市周驿茶场发展纪实
古驿道上奏响“百姓富、生态美”的乐章
——毕节市周驿茶场发展纪实
作者:文|图 本刊记者 李 霓  孙良贵  发布日期:2017/6/30 阅读次数:
周驿茶场优质茶叶基地
在2017年毕节市“原生态•奢香茶•馨乌蒙”“奢香贡茶杯”春茶比赛期间,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禄智明(前排右三)、市政协主席宫晓农(前排右四)、省农科院党委书记毛秋生(前排右二)等到周驿茶场展位参观。(供图/毕节市周驿茶场)
掩映在山水间的周驿茶场(供图/毕节市周驿茶场)
  六月的七星关,处处枝繁叶茂,青葱翠绿。行走在位于七星关区杨家湾镇的毕节市周驿茶场(以下简称周驿茶场),就像置身于一幅精致的山水画中,满目山水,夹着淡淡的绿,空气中弥漫着阵阵茶香。
  走进周驿茶场,只见一排排绿油油的茶树沿着山坡舒展开来,茶场的工人正在为茶树修枝剪叶,茶产业的兴旺写在了工人带着笑容的脸上。
  近年来,周驿茶场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调整产业结构为抓手,以提升茶叶品质为着力点,以加快科技创新、服务产业发展为目标,通过走品种选种、科学种植、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相结合的路子促进产业升级,推动茶叶生产向高品质转型。2014年,周驿茶场被列为贵州省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该茶场按照“一园十区三中心”的总体规划布局,现已初步建成休闲农业观光区、茶叶标准化种植区、精品果树种植区、休闲娱乐区、农产品加工区、康复疗养中心、茶叶研发推广服务中心,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彰显历史底蕴:茶马古道展魅力
  周驿茶场紧靠被誉为贵州历史名关的七星关,这里人文景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山合水易、朴实自然、群山环抱,是一个秀美、富饶的“茶山之乡”。
  周驿茶场距周泥站约1公里,距七星关6公里,海拔1700米,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15℃,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特点,背靠毕节国家森林公园拱拢坪景区,植被茂密、林深溪幽,空气清新、气候宜人,地形立体分布,地貌以丘陵为主,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自然风光。
  七星关因三国时诸葛亮在此屯兵并举行祭七星仪式而得名,近代还留有武侯祠遗迹。
  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因交通不便,水西设立了“龙场九驿、十八站”。“龙场九驿、十八站”全长300余公里,是水西与外界的重要交通枢纽,其中“龙场九驿”中的毕节驿为一大枢纽,北走层台、白崖、赤水河、摩尼、普市、永宁、永安、江门、大洲而达四川纳溪,与长江水道衔接;南走周泥、赫章、瓦店、乌撒、可渡、沾益而达云南曲靖。周泥站即今杨家湾周驿站,距七星关5公里,两处曾有城池,古有十里两座城之称。 
  明代一般大约按30公里设驿,各驿站有馆驿、床铺、驿马,供过往的客商、差吏息脚、住宿。在毕节驿南走设立了古驿站——周泥站,是毕节驿南走的重要通道。高桥农场迁至毕节县周驿乡拱拢坪后,取周驿站前两个字命名为周驿农场,因此而得名。
  敢于破题突围:浴火重生换新颜
  周驿茶场建立于1956年,建场时属公安系统劳教农场,主要职能是教育安置长期流浪人员、提供孤儿与弃婴收养服务。上世纪50年代属民政部门设立,现为毕节市民政局下属差额拨款事业单位。
  周驿茶场现有在职职工102人、退休职工124人、场员21人,常住人口500余人;内设办公室、生产科、财务科、保卫科、项目科、园区办、福利院、周驿茶场驻毕节办事处。茶场占地1870亩,其中茶园1200亩、果园400亩、森林100亩、渔塘36亩、沼泽16亩、建筑及公路用地118亩。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回首周驿茶场发展之路,其中艰辛不言而喻。
  从历史沿革来说,毕节地区行政公署于1956年6月13日在毕节县官屯乡高桥村成立毕节县高桥农场,安置社会上长期流浪乞讨人员和无家可归的孤儿。由于高桥村地少人多,不适宜农场的发展,经地区行署批准,于1957年1月17日由高桥迁至毕节县周驿乡拱拢坪,并将农场取名为毕节县周驿农场。农场初建时,长期居住人口680余人,无法完全依靠政府救助,为了解决场内安置人员的生活等问题,经地区行署批准,同意毕节县周驿农场采取“以粮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开垦荒山荒地,进行生产自救。
  从体制机制上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原有的体制机制不能继续适应社会发展需要,1978年,毕节县周驿农场根据所在地高海拔、多云雾、寡日照、土壤呈酸性等自然条件,向上级部门申报种植茶叶并获得批准,开始大面积种植茶叶。
  1979年,毕节县周驿农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由原来的“以粮为主、多种经营”改变为“以茶为主、多种经营”,并于当年更名为毕节地区周驿茶场。至1982年,茶场茶叶种植面积1600余亩,茶叶丰产期平均年产干茶4万公斤,1989年干茶产量最高达到7.5万公斤。周驿茶场产出的干茶,质优味醇、香气溢远,曾获贵州省绿茶银质奖,享誉全省。
  1989年至1998年,由于市场等因素,茶产业进入滑坡期。1998年后,周驿茶场受市场竞争的冲击,加上茶园老化等原因,茶叶生产基本处于停产状态。
  2010年,时任毕节地委书记秦如培(现任贵州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到周驿茶场调研,指出要充分利用茶场丰富的土地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便利的区位优势,盘活茶场国有资产,为茶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一是抢抓贵州省大力发展茶产业的机遇,建设毕节市茶叶研发、推广、示范基地,建立毕节市茶产业服务平台和茶叶科研机构,为毕节市茶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二是利用周驿茶场毗邻毕节国家森林公园拱拢坪景区的优势发展茶旅休闲园区,建设观光休闲农业示范园。三是利用周驿茶场主管部门为民政部门的优势,发展养老服务业,建立毕节市示范性养老中心。”谈到当时的情景,周驿茶场党支部书记、场长张光旭至今仍记忆犹新。
  2012年,毕节撤地设市,毕节地区周驿茶场更名为毕节市周驿茶场。根据省、市大力发展茶产业的相关政策,周驿茶场经过申请获三江源土地整理项目,对场内原有老化茶园进行改造,新建有机茶园1200亩,茶场开启了健康、快速发展的新征程。
  增强造血功能:创新发展谱新篇
  周驿茶场土壤呈酸性,生态气候优越,适合茶叶生长,所产茶叶质优味醇、香气浓郁,还富含锌、硒等微量元素。
  走进周驿茶场茶叶生产车间,浓郁的茶香扑鼻而来。机器的轰鸣声与工人忙碌的身影形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杀青、揉捻、烘干……工人们繁忙地进行着各道工序。“这只是简单的初加工过程,初制茶的生产还要经过严格的处理、筛分、拣剔、提香等,每一步都非常讲究,之前这些程序很多都靠人工完成,现在已经实现了机械化生产。”张光旭和该茶场副场长、农业推广研究员谢文异口同声地说。
  周驿茶场在发展过程中,围绕茶叶研发、养老服务、康养产业,始终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不断增强自身造血功能,致力于打造以茶叶科研为载体,集茶叶研发、养老服务、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疗养娱乐于一体的康养示范基地。经过多年的发展,周驿茶场建成了茶叶产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茶叶加工工艺研发中试车间、茶叶检测分析中心、茶叶试验育苗大棚、茶叶引种选育基地等,完善了茶叶科研基础条件,能为毕节市茶叶企业提供茶叶检测、加工、种植等技术服务。通过引进人才,目前周驿茶场拥有包括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高级农艺师、中级评茶师等在内的高素质茶叶研发团队,为绘制“百姓富、生态美”的动人画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1995年,周驿茶场生产的“乌蒙毛峰”获贵州省名优茶叶产品称号;2012年,周驿茶场与毕节市恒生绿色生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共同开发茗茶“驿亭春”,于2013年取得“驿亭春”红绿茶QS生产许可证,并在2015年毕节市“原生态•奢香茶•馨乌蒙”“奢香贡茶杯”夏秋茶比赛活动中荣获红茶类二等奖、在2017年毕节市“原生态•奢香茶•馨乌蒙”“奢香贡茶杯”春茶比赛活动中荣获绿茶类二等奖。
  推进周驿茶场全面发展,必须高起点地做好茶场的发展规划和搞好茶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此,周驿茶场在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2012年至2015年间,完成了土地整理1600亩、新建了有机茶园1200亩;修建了面积为1.05万平方米、床位数200张的毕节市拱拢坪老年康养中心及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102套;打造了生态果园科普示范基地300亩、蓝莓科技示范基地100亩;修建了100亩农业科技示范园的配套基础设施、10余公里的园区道路和观光旅游通道、1000平方米的观光式茶叶生产车间等。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机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建设步伐的加快,毕节市作为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日渐成型,加上独特的气候、物种、地质、生态等资源优势,茶场今后的发展空间广阔。”张光旭说。
  2016年,毕节市第二次党代会提出了聚焦“创新发展、同步小康”的目标,以“大党建”为统领,围绕“大扶贫、大安全、大发展”三个重点,坚决打赢“113攻坚战”。“我们将以毕节市茶叶产业研发推广服务中心项目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开展茶叶研究所需的软硬件设施,将茶场建设成为毕节市茶叶产业研发推广服务中心,为地方茶叶企业抱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目标贡献力量。”谈到周驿茶场未来的发展,张光旭信心满满。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