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试验区 >> 把握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展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把握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展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作者:文|吴愿学  发布日期:2017/6/5 阅读次数:
贵州省社会主义学院原巡视员、副院长吴愿学在“毕节试验区党刊•金海湖论坛系列主题报告会”上作主题报告(本刊记者 孔维军 摄)
4月22日,“毕节试验区党刊•金海湖论坛”举办“深化‘两新’探索实践”主题报告会(本刊记者 孔维军 摄)
  明年就是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建立30周年,如何向试验区建立30周年献礼,这是毕节全市上下正在谋划的事情。我个人认为,向试验区建立30周年献礼,要总结提炼好试验区30年来改革发展进程中在各个方面取得的经验,形成可以推广、复制的经验,让西部更多像毕节这样贫困落后的地区有可借鉴的经验和做法,真正发挥试验区“近期作示范、长远探路子”的作用,为中国的脱贫攻坚事业作出试验区应有的贡献。
  与时俱进,全面深入认识和把握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
  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大家都耳熟能详,我们是不是从来都把握好了呢?“三大主题”有没有与时俱进的新内容?我看是有的。过去,我们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没有准确认识和把握试验区“三大主题”的。所以,我今天要讲全面准确认识和把握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这不仅是我们自己的需要,也是上级交给我们的任务。省委去年召开的一次常委会,专题研究推进毕节试验区建设的若干问题,提出了“坚持三大主题,建设四个高地,打造试验区改革发展升级版”新要求。这里,坚持的“三大主题”就是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
  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内涵。就“开发扶贫”主题来说,扶贫有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开发扶贫”,目标是把区域经济总量尽可能地扩张,简单说就是把生产发展起来,在发展生产的过程中让全体劳动者参与到财富的创造中去,一方面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也可以分享成果,这样可以提高人民人均纯收入。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区域贫困人口超过20%,大范围的人都还处于贫困状态,只有通过区域经济总量的扩张并且使劳动者都参与到财富的创造和分配中去,才能实现大范围的脱贫。过去,我们走的就是这么一条路,多建工厂,多搞服务业,让大家都有可能参加劳动并参与财富分配。而当区域贫困人口在10%-20%时,扶贫就进入到第二个阶段,即“扶贫开发”阶段。这一阶段,大多数人都解决了温饱问题,多数人可以提供支持以帮助少数不能解决温饱的人解决温饱问题。这一阶段的扶贫要求相对精准,要求帮扶到村、定点到户、落实到人,针对这些点状分布的贫困人口来开展扶贫。我们今天讲的“扶贫开发”就是进入本世纪之后,国家扶贫部门在调研之后提出来的新概念。当区域的贫困人口下降到3%(我国是3%-5%)的时候,扶贫进入到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既不是“开发扶贫”,也不是“扶贫开发”,而是实行慈善救济、社会帮扶,即“吃低保”。毕节试验区建立初期,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开发扶贫”,让大多数人吃得上饭;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区域经济扩张到一定程度,大多数人摆脱贫困后,试验区的扶贫工作与时俱进进入到“扶贫开发”阶段,也就是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是当前全市上下正在做的工作。要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很难,因为很多贫困人口自己都不清楚自己的收入到底有多少。但是,再难,我们也必须做。
  按照传统意义上的扶贫来说,到2020年,全国将实现同步小康,必须解决全体农村人口的脱贫问题。有人就会问,到那个时候,传统意义上的扶贫已经不存在了,毕节的“开发扶贫”还会存在吗?以“开发扶贫”为试验主题的毕节试验区还会存在吗?
  说到这里,我想给大家普及一下反贫困的知识。关于贫困,有三组概念: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狭义贫困与广义贫困、农村贫困与全域贫困(城镇贫困)。首先,谈谈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什么是绝对贫困?就是连正常的衣、食、住、行都不能满足,连活都活不下去。过去,这样的人在毕节有很多,解决绝对贫困问题是我们工作的着力点,其目的就是要让绝大部分人能够活得下去。什么是相对贫困呢?相对贫困不是解决“活得下去”的问题,而是要解决“如何活得更好”的问题。相对贫困有两个标准:一个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标准,即把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人们的收入从高到低排序,从中找出中位收入,低于中位收入一半的就是相对贫困;另一个标准就是通用的“5个20%”,即最高收入的人占20%,依次类推,最后的20%就是相对贫困。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到2020年,毕节试验区难道就会是前面几个20%吗?我认为是达不到的。毫无疑问,毕节相对贫困还没有消除,“开发扶贫”当然就有存在的余地和价值。其次,谈谈狭义贫困与广义贫困。狭义贫困仅指经济上的贫困,即没有饭吃、没有钱花。广义贫困除了指经济上的贫困以外,还有政治上、文化上乃至生态上的贫困。各民主党派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除了开展智力支边以外,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解决毕节政治上的贫困问题,让毕节这样边远贫穷地区的人民的呼声通过各民主党派中央高层反馈到国家最高决策层,使中央在配置资源的时候,更多地关注和关怀毕节这样的贫困地区,这也是当年胡锦涛同志及贵州省委推动建立毕节试验区的初衷。毕节试验区建立30年来的发展变化,可以说很大程度上与这种制度设计有关。除此之外,还有文化上、生态上的贫困。如文化上的贫困,常常有两个成语讲到贵州:夜郎自大、黔驴技穷,这对贵州都是歪曲的;再如今天北京人来到贵州,如果不知道百里杜鹃、龙宫等,是怪贵州的知名度低,但如果你到北京而不知道长城、故宫在哪里,是怪你没有文化。文化上的歧视,导致了我们在这方面的贫困。再次,谈谈农村贫困与全域贫困(城镇贫困)。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我们已在积极地做了,正在开展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就是要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这里就不再赘述。现阶段除了农村还有贫困人口之外,城镇还有没有贫困人口呢?我看是有的,只不过农村的贫困人口要多点,就受到关注,得到关怀,而城镇贫困人口比较隐蔽,这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着力点,需要大家进行研究。综上所述,以上这三组贫困的概念决定了毕节试验区“开发扶贫”主题在今后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并且是可以做出成绩的。
  就“生态建设”来说,当然不仅仅是植树造林、不仅仅是小流域治理、不仅仅是封山育林。生态是指生命体的存在形态,生命体有那些东西呢?“三分法”认为是动物、植物、微生物三种具有生命的东西;“四分法”认为除了动物、植物、微生物三种具有生命的东西之外,还包括从动物中抽象出来的人。生态系统之间要协调、要平衡,还需要生态系统的另外一个系统,即生态系统的承载系统,包括土地、水、阳光、空气、微生物、矿物质等,动物、植物、微生物和人都得依托这些才能够存在。这两大系统之间如何才能共同深化和推进,我们做好了吗?没有。所以,“生态建设”这个主题毫无疑问应该坚持,并且是可以坚持的。
  “人口控制”不仅仅是计划生育,更全面的理解指的是人口生产的调控。马克思把生产分成四种主要形式,即物质资料的生产、精神资料的生产、社会关系的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而人自身的生产更多地被理解为计划生育。人口生产(人自身的生产)应该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口素质的提升、人口能力的培养、人口结构的优化、人力资源的开发、人的健康体魄和精神塑造。在人口生产方面,实际上有许多事情要做,绝不仅仅是做好计划生育就完了。今天,我们应该重温当初提出“人口控制”主题的背景。人口调控就像国民经济的调控一样:经济过热了,就要踩刹车;经济紧缩了,就应当刺激其发展。同样,当人口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时候,就需要适量控制人口增长。这里的控制当然包括刺激和限制。如当前“少子化”问题比较严重,国家就出台“二孩”政策刺激生育,但有一定的过程,因为现在的80后、90后大多不愿意再生育第二个孩子。所以,我们的“人口控制”主题将会长期存在。
  随着时代的发展,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也与时俱进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我们只有与时俱进准确把握试验区“三大主题”,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把毕节试验区各项建设推向新的高度。
  深化“两新”探索实践,更好地展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3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就毕节试验区建设作出了重要批示,要求毕节试验区深化改革,锐意创新,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新路子,在多党合作服务改革发展实践中探索新经验。应对“两新”要求,我个人认为,需要我们在“两实”上做好工作。“两实”是指实力、实践。“实力”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们自己的发展得益于试验区30年来的建设,传统的各项硬指标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如发展的后劲增强了、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了;二是在试验区发展过程中,我们的精神世界也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增强了,都为作为一名试验区人而自豪。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今天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的发展历史。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最初叫做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后来升格成本科院校——毕节学院,最后进一步形成综合性大学,并且在前面冠上了“贵州”二字。而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的每一步发展,都得益于毕节试验区的优势,得益于各民主党派、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等方方面面的努力。再有,毕节试验区建立之初,交通落后、信息闭塞,试验区建立之后,经过近30年的发展,如今的毕节,高速公路网四通八达,铁路、机场相继建设,立体交通网络初步形成,这些,都与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的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和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试验区专家顾问组及国家各部委等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是分不开的。七星关城区群众的吃水问题就是在民盟中央的积极争取下解决的。当初,倒天河水库的库容设计仅仅能满足10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七星关城区的人口翻了好几番,群众安全饮水问题越来越突出。民盟中央得知这个情况后,主要领导亲自向中共中央高层反映,并亲自协调水利部支持倒天河水库加高工程。最终倒天河水库加高工程得到批复实施,有效缓解了毕节城区群众的饮水问题。“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每一个毕节试验区人都应该铭记,作为毕节市委机关刊的《毕节试验区》杂志,还有毕节的其他新闻媒体应该做好宣传工作,把这些事迹报道出去,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以感恩之心,积极做好各项工作,回报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
  从实践上讲,毕节试验区走到今天,经历了若干曲折和反复。如果仅仅从实力的角度看,毕节试验区确实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当然,这种发展还不够突出。但是,如果仅从这个视角看问题,我对大家所公认的东西就产生了疑问:一是马克思、恩格斯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创始人,他们一个是德国人、一个是英国人,但是他们所在的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了吗?没有。是不是他们提供的理论就值得我们质疑了呢?安徽的小岗村走到今天依然比较穷,但是改革开放30多年,小岗村有没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呢?井冈山直到今天也不富裕,但它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是不是可以忽略呢?我相信,这些在大家心里都会有明确的答案。因此,毕节试验区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实力,更重要的是看其实践——毕节试验区之所以在实力上没有大的影响,很重要的原因是从一开始,它的定位就是消除贫困、改善生态,而不是在经济上要为国家作出多大的贡献。它不像今天的雄安新区,被明确为要为国家分担一些责任。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以实力来说话,关键是我们在探索上是不是代表了新的发展方向。如小岗村的实践代表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井冈山代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而毕节试验区就代表了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方向。
  去年,中共中央出台了一个决定,要求全党上下要认真学习《胡锦涛文选》,习近平总书记还作了重要讲话,强调胡锦涛同志对创立科学发展观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胡锦涛文选》,就是我们学习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教材。《胡锦涛文选》怎么“选”呢,开篇就是《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凭什么选这一篇呢?这里大家认真去思考,我在这里仅点一下。《胡锦涛文选》最后一篇就是在党的十八大上所作的报告,其中有这么一段:“要加强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促进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这又和毕节发生了关联。为什么《胡锦涛文选》的开篇之作和压轴之作都与毕节试验区相关联呢?再联想到习近平总书记“毕节试验区……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5•15”重要批示,可以看出,毕节试验区在科学发展的探索道路上是作出重大贡献的。
  我认为,我们除了实力外,更重要的还要讲实践,要考虑到实践的代表性、前瞻性、方向性。除此之外,在实践中,我们还要把正在做的试验让大家广泛接受,把区域性知识上升为主导性知识、再上升到普适性知识。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毕节试验区承担的“两新”探索任务,就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我们做不到把试验让大家广泛接受,把区域性知识上升为主导性知识、再上升到普适性知识的话,毕节试验区“两新”使命是完不成的。要如何才能使大家广泛接受试验区各项试验,把区域性知识上升为主导性知识、再上升到普适性知识呢?简单讲两个方面:一方面,我们要围绕“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一条新路子”的要求,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既要实现快速发展,也要保护好绿水青山,最好是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要围绕“在多党合作服务改革发展实践中探索新经验”的要求,推进大调研基地的建设,建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民主党派积极参与的智库,为市委、市政府作决策时提供智力支持。(本文系吴愿学4月22日在“毕节试验区党刊•金海湖论坛系列主题报告会”上所作的主题报告,本刊记者孔维军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有删节。)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