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读者天地 >> 杂志社档案 >> 守护书香 守望精神家园——毕节试验区杂志社党刊阅读阵地建设扫描
守护书香 守望精神家园
——毕节试验区杂志社党刊阅读阵地建设扫描
作者:文|图 本刊记者 龙 翔  发布日期:2017/5/4 阅读次数:
最是书香能致远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书在每个地方、每个时代都有着重要地位。有人这样比喻,一个家庭没有书,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书是一束温暖的阳光,是广袤亮丽的风景。读书可以让人增长智慧,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基于这些想法,毕节试验区杂志社为了解决服务读者“最后一公里”问题,在社长、主编李霓的带领下深谋远虑、务实重干,继2010年8月开办“《毕节试验区》读者之家”后,2013年10月在七星关区人民公园开办“《毕节试验区》第二读者之家”(以下简称“读者之家”),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党刊的精神家园和心灵港湾。
  “读者之家”开办3年多来,在杂志社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一路稳步推进、高歌前行。在这间温馨的小屋里,读者与工作人员、读者与《毕节试验区》、读者与读者、读者与“家”的故事从未谢幕,一幕幕犹在昨天。
  视读者如亲人
  2013年7月,杂志社召开了筹办读者之家工作预备会,对相关事宜进行责任分工,很快就选址人民公园,经过一个多月的室内布置后,同年10月4日,读者之家正式对外开放。
  走近读者之家,最先跃入眼帘的是由毕节诗词楹联界泰斗盛郁文先生题写的牌匾,“《毕节试验区》读者之家”几个大字散发出历久弥新的书香。推门而入,立即感受到室内的文化热度,让人情不自禁地融入到《毕节试验区》的气场中。小屋右墙上挂着《毕节试验区》创刊2周年时10位国家领导人的题词,黄色背景黑色字体,既彰显出党刊的政治高度,又散发出“家”的温馨气息。正前方是一个简易书架,书架上一本本《毕节试验区》以强势之姿掀开眼帘。天花板上装饰的绿色藤条和书桌上摆放的吊兰遥相呼应,让人感到轻松和惬意。读者之家还为读者提供茶水,在这里,品一杯茶香,随手翻阅《毕节试验区》,你就能知晓毕节试验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去年底,为方便部分读者利用手机扫二维码阅读《毕节试验区》,读者之家还安装了无线WIFI,极大方便了读者。“我是《毕节试验区》的忠实读者,这里的服务很周到,把读者当亲人,处处为读者着想。去年这里安装了无线WIFI,我扫描关注了杂志社的微信公众号‘毕节试验区杂志’后,对毕节试验区的建设成就了解更多,同时还让我学习到各方面的知识。”32岁的杨晓杰高兴地说。
  读者之家自开办以来,杂志社领导就要求工作人员按照“三心”“三一”的工作原则,力求做到优质服务。“三心”即对待读者要诚心、热心和耐心,“三一”即读者进门一张笑脸相迎、入座一杯热茶相待、离别一声“慢走”相送。为进一步规范读者之家的工作制度和提升读者之家的服务质量,杂志社制定了读者之家管理人员工作制度,制作了免费赠阅提示牌、读者登记簿、读者意见簿等,还设计制作了《毕节试验区》杂志专用手提袋,举行了“公园集体赠书活动”“读者有奖知识竞赛活动”等。3年多来,在杂志社工作人员的悉心管理下,读者之家取得了不菲成绩。目前,读者量突破10万人次,日均读者量从开办之初的10余人次上升到如今的100人次以上,读者最多的一天有260人次,大家排着队签领杂志,场面非常壮观。75岁的读者孟昭宜拿着新一期《毕节试验区》,一边签字一边高兴地说:“读者之家真是家,热情周到,情系读者,最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小同志持之以恒、一如既往的工作态度。”
  风景这边独好
  在读者之家这古色古香、书香四溢的小屋内,每天都有太多的感动,每天都能收获美美的心情,回想3年多的时光,这里的故事多如潮涌,丰富得足以撰写一部长篇小说。
  2014年7月28日,阳光和煦,和往常一样,读者之家8点30分准时开放。透过古色古香的窗户,清新的晨风裹挟着不远处法国梧桐散发的清香,让人无比惬意。晨练的人们渐渐散场,读者开始三三两两结伴而来,工作人员忙开了:找杂志、倒茶水、作解答。这时,两位老人和一位中年女子走了进来,两位老人指着书架笑盈盈地说:“这杂志老家的亲戚给我们邮寄过,办得很好,从上面可以了解到家乡的发展变化。”经过一番交谈,了解到男老人名叫颜绍铭,83岁,毕节人,定居北京。颜老此行是特意携夫人邓淑芳及女儿回毕节度假的,两位老人对每一本杂志都爱不释手,翻了又翻、看了又看。两位老人评价说:“读者之家的开办,可以看出杂志社的领导很有思想。如今,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而精神生活水平还需同步跟进。读者之家的开办,是毕节城市文明提升的象征。”临走时,两位老人希望杂志社每个月都能给他们邮寄一本杂志,两位老人及其女儿还在读者之家门前合影留念。
  毕业于六盘水师范学院24岁的曾永,一次专程来到读者之家,索取刊载有《毕节试验区基本知识辑录》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作出重要批示的有关内容的几期杂志。原来,他打算报考2014年毕节市“精准扶贫•同步小康”志愿者公益岗位,想找《毕节试验区》来学习相关知识,准备考试。一段时间后,曾永又来到读者之家,高兴地说杂志对他帮助很大,笔试已经顺利过关。虽然曾永最终并未选择那个公益岗位,但他说,一期期的《毕节试验区》让他爱上了家乡的这片热土,无论将来考多少次,他都要考毕节这边的单位,好好在家乡干一番事业。
  毕节洪山国际大酒店25岁的服务员王峰,休班时常来读者之家看杂志,风雨无阻。在一次交谈中,他说:“休班时总想来这里,每看一次杂志就是给自己充一次‘电’,不断知晓党的政策以及家乡的交通、城建、旅游、招商引资等方面的动态,掌握了这些就能和酒店的客人搭上话。我还经常向客人推介毕节试验区呢。”
  一个深秋的傍晚,天空下着小雨,10岁的黎嘉欣、11岁的马贤龙、12岁的陈志红、12岁的李英杰、12岁的王满5个小学生冒雨来到读者之家索取杂志。小朋友们得到各自心仪的杂志后,开心地装进书包,乐呵呵地走了,蹦蹦跳跳的身影和欢快的笑声消失在雨中。第二天,黎嘉欣又带着几个同学来领取杂志,她本人也拿了一本,小女孩咧嘴一笑羞涩地说:“昨天拿的那本被爸爸拿去了,这本算是我自己的!”
  每个月,读者陈正才总会带走两本新杂志,一本留给自己,一本寄给远在四川凉山的亲戚张玉华。一天,读者之家的工作人员联系了张玉华,他用一口纯正的毕节话欣喜地说:“我太爱看你们杂志了!我也是毕节人啊!”原来,已经85岁的张玉华老人是地地道道的毕节人,60年前参军去了四川。在看到杂志之后,张玉华老人便写了一篇文章《我的家乡在变化》投到当地的老年报社,他说:“我想告诉别人家乡的变化,这太让我自豪啦!”
  来自北京的读者杜正平是读者之家的常客,只要有空,总会带上已经放学的孙子来读者之家坐一坐,除了看书,老人还爱聊天,最爱聊他在毕节的经历。“40多年了,毕节富裕了,也更美丽了。看见毕节的飞机飞起来了,高速公路建起来了,铁路开通了,我非常高兴,一点也不后悔把自己最美好的时光献给毕节。”老人指着孙子说,“我不曾想过回北京,我希望我的子孙长大后也能留下来,继续为毕节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守护书香 初心不改
  “我们在全国300多家地市级党刊中第一家创办公益性读者之家,特别是在人流量极大的公共场所创办社会效益十分显著的读者之家,这在全国地市级党刊中具有示范作用,这与毕节试验区‘作示范、探路子’的历史使命高度契合。读者之家的每一位同志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以仰望星空的执着、脚踏大地的坚韧,当好守护书香的‘年份英雄’。”李霓一次次地在例会上告诫大家。
  读者之家,风景这边独好,故事比酒还浓。到过这里的每一位读者,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这里已然成了他们的精神家园和心灵港湾。翻开厚厚的留言簿,上面情真意切地写满了广大读者的心声——74岁的读者胡家文老人这样写道:“一到公园,不来读者之家坐坐总感觉缺少点什么。”72岁的读者范纯育这样写道:“毕节试验区杂志社读者之家周到的服务让我深受感动。”64岁的读者李贵生这样写道:“试验区杂志社在公园为读者办的读书窗口很不错,希望继续办下去,为试验区增光添彩。”
  读者的期待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建设好党刊阅读家园,打造好精神高地,助力文明城市创建,我们始终在路上!
  守护书香,守望精神家园,毕节试验区党刊人与你同在!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
姓名:
评论:
(字数不能超过300个)
                               剩余字数:
本类热点